秦 風(fēng)
經(jīng)常看歷史劇的人可以注意到(一些不嚴(yán)謹(jǐn)電視劇除外),五代以前的人基本都是席地而坐。并非人們用不起椅子,因為那時候椅子屬于西方和一些游牧民族專利,坐椅子習(xí)慣并未流傳開來。中國人流行坐椅子還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古代房間里并沒有木地板之類東西,只有冰冷的地面(土地面或磚鋪地面)。人如果直接坐上去,一則太涼容易得風(fēng)濕,二則容易把衣服弄臟。于是席子應(yīng)運而生,從商周開始到五代中國人在席子上坐了兩千年。
席一般是用蘆葦編成,用竹子編的席子叫簣。人們把席子直接鋪于地上,人坐在席子上。富貴人家還在大席上再鋪一張小席,稱為重席。
天氣冷的時候,人們還給席子鋪上褥子保暖。東漢末年,袁紹兩個兒子袁熙、袁尚逃到遼東。有一次遼東太守公孫康請二人吃飯,他們看到自己席子沒有褥子,袁尚于是說:“天氣太冷了,這樣坐我的屁股可能會凍成一團,你趕快讓人鋪上褥子?!惫珜O康冷笑一聲說道:“你們兩個腦袋將要行走萬里,現(xiàn)在要褥子有什么用。”袁尚大吃一驚,還沒愣完神他們就被公孫康推出去砍掉了腦袋,然后人頭裝進木匣送給了曹操。
古代人坐席子是有很多講究的,不能隨意而坐。席子南北擺放時候,西為上位,東為下位。席子?xùn)|西擺放的時候,南為上位,北為下位。席子還要擺放得端正?!墩撜Z·鄉(xiāng)黨》就說:“席不正,不坐。”席子鋪得平整不僅表示主人心地端正,而且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幾個人坐在屋子里的時候,對于主人,親密者挨著近坐,疏者遠坐。《禮記》上記載:曾子病重,弟子樂正、子春坐于床下,兒子曾元、曾申坐于床腳。童子則拿著蠟燭,靠著門邊坐。因此席子上的座位還以親疏遠近來安排。
人們把席子直接鋪在地上,所以人們就不能穿鞋走進屋內(nèi),應(yīng)該放在屋外。如果有人要進屋子時候,應(yīng)該揚聲先讓屋里人聽見,以便讓屋里人知道。如果門外發(fā)現(xiàn)兩雙鞋子,說明有兩個人在里面,進者必須通報一聲,讓進則進,不讓進就不能進,以免影響屋里人談話或行動的進行。
席上常擺放有幾,幾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茶幾,幾可以用來擺放食物、飲料。人們可以坐在席子上吃東西。但是正式接見客人的時候,主人要正襟危坐,不要靠在幾上,躺在那里。更不要邊吃邊喝和被接見人說話。《孟子》上說,齊王有一次接見客人,不僅靠著幾,并且還躺在席子上,嘴里還不停地嚼著東西??腿撕懿桓吲d,很快就走了。正武做法應(yīng)該是《左傳》上說的:“設(shè)幾而不依,爵盞不飲(爵盞都是飲酒的器具)?!?/p>
“割席斷交”是個很有名的典故。三國時管寧跟華歆同學(xué),常常合坐一張席讀書。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在菜地里鋤草,管寧挖到一塊金子,看都不看,就扔到一邊,華歆則捧到手里看了半天。管寧批評他,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華歆沒法只得扔掉。還有一次有貴人車馬來到他們住處附近,華歆扔下書本,去看熱鬧。管寧于是很鄙視他的為人,他割斷席子,和華歆分席而坐。斷絕朋友關(guān)系。
當(dāng)然席子上的禮儀僅僅限于士大夫階層的,普通的平民可沒條件和資格講究。中國人在席子上坐了兩千年,因為離地面太近,潮氣重,風(fēng)濕病患者特別多,當(dāng)人們發(fā)現(xiàn)坐椅子吸地氣少,可以少患病,于是人們屁股就開始高高抬起,從此人們就基本告別席地而坐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