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美
語感的強調(diào),就是要注重對語言的直觀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現(xiàn)為一種對語言知識的活學活用,融會貫通,一種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錘煉出來的對語言的真切領會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現(xiàn)為一種對語言的默契和靈悟。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感呢,筆者以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踐:
一、在誦讀中感悟語感
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習得語文能力),而讀又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落實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首先應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課文的熟讀來加深對課文中的語言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導出學生的“情”,從而進一步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思想和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并從中獲得對語文知識的積累,促進語感能力的發(fā)展。小學五年級第十冊《豐碑》一課,是一篇語言樸素、感情濃烈的課文。在教學中,除了要體會軍需處長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的描寫,還要抓住將軍神態(tài)變化描寫的關鍵處,讓學生情感隨將軍的情感變化而發(fā)展,在讀的時候注意把握住這些情感最觸人心弦的地方,以將軍的“情”導出學生“情”。學生在讀到“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兩腮的肌肉抖動著”的地方都不約而同地聲調(diào)高昂、語速加快;讀到“他的眼睛濕潤了”這個地方,不由自主地放低聲調(diào)減慢語速,似乎嗚咽聲音讓心弦如揪般那樣沉重,有好幾個同學還不停地擦拭著眼淚。在“導”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要把大量的空間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在導讀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注意對“讀”的訓練,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置身于規(guī)范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接受熏陶、感染,極大地提高感受語言的能力。
二、在情境中深化語感
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意或語外之意的高情遠韻和“可解不可解”之意,這種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想象與聯(lián)想,對于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由于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chuàng)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xiàn)對語言的準確領悟。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詩歌單元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熟讀,整體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領悟越深切,久之,則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三、在揣摩中品味語感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假設人腦中存在遺傳的語言習得機制,在兒童接觸語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潛在能力,須通過后天的教育挖掘出來。通過充分地讀,在讀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讀”的有序性、目的性。在語感訓練的諸多方法中,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可達到“彼之氣機,為我之氣機,彼之句調(diào),為我之句調(diào)”的境界。學文時,在初步感受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意境的基礎上,通過表情朗讀、反復品味,并使之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語感),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队浗鹑A的雙龍洞》一課,對文章開始前三個自然的反復朗讀,不難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寫上山的過程中,描寫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精神”,細細推敲“精神”一詞,本用于寫人,本文中卻用于寫“花”,既有“賞花”之舉,又有“喻已之情”。品味“精神”一詞的妙用,也就能讀出作者的心聲。再寫“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這兩句,說明了溪流與洞有直接關系,通過一個“迎”字點明了水流的方向與作者行進的方向恰好相反?!跋晻r時變換調(diào)子”,寫得是溪流,實際說明了雙龍洞周圍的地勢環(huán)境,使人如同身臨其境。抓住文章重點的句、段或難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推敲語句,在品味中領略作者遣詞造句的妙用,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韻律美,不僅能學到優(yōu)美的語言,還能增長語言鑒賞能力。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tǒng)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