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水森 王愛品
關鍵詞:知識庫;知識轉移;圖書館知識轉移;知識轉移模式
摘 要:知識轉移的宗旨是為了實現知識的價值,促進知識的共享。網絡知識庫的構建與知識轉移的目標宗旨是一致的。知識轉移作為知識傳播的一個過程,可以通過轉移將知識提供方與利用方有機結合起來。從知識轉移與知識庫的相關性切入,本文從網絡知識庫對資源進行整合的層面提出了知識轉移的新模式:表現層、應用層以及元數據層的三種知識轉移模式。最后,基于網絡知識庫視角對圖書館知識轉移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論述。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4-0102-02
1 知識轉移與知識庫的相關性
1.1 知識轉移
1977年,Teece首次提出知識轉移的概念,他認為企業(yè)通過技術的國際轉移能積累起大量跨國界應用的知識。作為一種實踐活動,知識轉移通常被界定為知識在不同層次的對象間流動的過程,指在受控環(huán)境中實現知識從擁有者到接受者的傳播,從而縮小人類個體或組織之間的知識差距,并促進人類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其含義有三:(1)知識轉移是知識從擁有者(知識源)到接受者的傳播過程;(2)知識轉移活動是在特定情境或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3)知識轉移有著特定的目的,但最終目的是使知識擁有者的知識成為知識接受者的知識,是縮小知識擁有者和知識接受者之間的知識差距,促進人類個體或組織之間共同發(fā)展。知識轉移在知識的價值實現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中介角色。
圖書館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知識的存儲基地,它與知識轉移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圖書館知識轉移, 就是指圖書館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對圖書館的各種內部和外部知識資源進行發(fā)現、挖掘、選擇、整合、存儲、輸出等工作為讀者提供知識服務, 把讀者所需要的圖書館知識轉移一部分給讀者, 以提高讀者獲取、共享和創(chuàng)新圖書館知識資源的能力的過程。
1.2 知識庫
關于知識庫(Knowledge database)的定義,不同的行業(yè)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在企業(yè)界,描述企業(yè)工序,管理各種生產資料的系統(tǒng),被稱為知識庫;在計算機界,一個大的資料集合,含有源程序代碼、幫助文件、FAQ等等,利于程序員自己學習和長進的系統(tǒng),被稱為知識庫;在機械行業(yè),把優(yōu)選系統(tǒng)稱為知識庫。知識是圖書館管理的核心,用科學方法把客觀知識元素有序地組織起來形成專門提供知識服務的人工集合,我們稱其為知識庫。以知識集合形成的物理結構為依據,我們可以把知識庫劃分為網絡數字型與非網絡數字型兩種。非網絡數字型即以印刷品為主的文本性知識集合,而網絡數字型則指計算機或網絡中存貯的各種知識數據庫。
互聯(lián)網信息資源浩如煙海,圖書館也從提供文獻載體與類型轉向提供知識專題—以知識專題去組織文獻類型、信息載體,將龐雜、無序、分散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成可利用的、簡練的、有序的知識單元,實現網絡知識的轉移。在國外,20世紀90年代,為了促進科研成果在互聯(lián)網上的自由傳播,在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的推動下,開放存取運動開始興起。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電子出版技術的完善,在開放存取運動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3個分支,即開放存取期刊、學科知識庫和機構知識庫。在國內,2000年4月,為了將因特網中相關重點學科的最優(yōu)秀的網絡資源提供給讀者,幫助高??蒲腥藛T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tǒng)(CALIS)在“九五”建設中啟動了“重點學科網絡資源導航庫”項目。圖書館界,一些圖書館也立足于自身特點,在巨大的館藏資源的基礎上,發(fā)揮館員在長期的參考咨詢工作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通過FAQ(常見問題集)、E-mail(電子郵件)咨詢、reahime reference(實時咨詢)等,為讀者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網上參考咨詢服務。同時積累各種問答資料,并形成了參考咨詢服務知識庫。雖然學科知識庫、機構知識庫、網絡資源導航庫以及參考咨詢服務知識庫對資源的整理都各有側重,但它們都是在網絡背景下為了知識的有效轉移與服務而建立的網絡知識庫,通過有組織地進行資源的選擇和整合工作,它們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了讀者時間,滿足了讀者對各類知識的需求。
1.3 知識轉移與知識庫的相關性
通過對知識轉移與知識庫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知識轉移與知識庫建設的目標和宗旨是一致的。知識庫為知識轉移提供了資源保障,知識轉移作為知識傳播的一個過程,將知識資源的提供方和利用方最終有機結合起來,并通過對知識提供方擁有資源與知識利用方資源需求的了解可以促進知識庫更好的建設。
2 網絡知識庫視角下的圖書館知識轉移
2.1 表現層知識轉移
表現層知識轉移主要是基于信息源層面上的知識轉移。信息源主要是信息的來源,也就是信息系統(tǒng)的地址等信息,通常以鏈接的形式表現,因此表現層的信息資源整合就表現為按照一定的邏輯主線,以各種不同的信息系統(tǒng)的鏈接進行排列組合,從而形成“知識地圖”。這些被錄用的鏈接資源,都是根據一定的標準選擇而來的,而且往往采用人工選擇的方式,它們在形式或內容上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lián)。將這些信息源按照一定邏輯主線串接起來,就形成了新的有序化的知識資源體系。知識地圖是知識目錄的總覽,是用于定位知識的知識管理設施,能將散落的知識匯整起來,予以有效的管理與維護,讓人們能夠充分地存取、分享、再使用。它包括通過知識資源調查所獲取的知識資源目錄和目錄內各款目之間關系兩個方面的內容。要想促進知識轉移的快速有效進行,一定要對知識資源有一個有效的組織和全方位的了解,這樣才能對知識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fā)利用。知識地圖不僅具有導航圖的功能,還有揭示隱性知識以及知識與其它因素之間關系的功能。圖書館對其資源的整理、分類、標引和檢索所構建的資源導航類網頁就是其所擁有資源的知識地圖,它便于人們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源。表現層面的知識轉移實際是為用戶提供導航服務,但不涉及資源的內容、結構,不能解決異構、交叉所帶來的使用上的問題。
2.2 應用層面的知識轉移
應用層圖書館知識轉移主要是針對信息系統(tǒng)的內容及其易用性而進行的。通過采用一些信息技術實現用戶在統(tǒng)一化的界面中,對各個異構的知識內容進行“一站式”的檢索與利用,大大節(jié)省用戶時間,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各個信息系統(tǒng)在統(tǒng)一的界面下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共同構筑了新的信息資源體系,而且有的新信息資源體系還對從各個信息系統(tǒng)返回的檢索結果進行統(tǒng)一組織或者優(yōu)化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用戶對不同資源系統(tǒng)的透明訪問,解決了各個信息系統(tǒng)之間存在的信息資源內容交叉、互不關聯(lián)、各自孤立等問題。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數據庫(CCC)所提供的服務就是基于應用層面上知識轉移服務,它把各類館藏信息(印刷型、電子型)和不同深度的文獻(文摘類、全文類)整合為一體,通過訪問CCC,用戶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各種期刊的館藏收錄、電子收錄信息,只要有授權,還可以直接鏈接電子全文。但基于應用層面的知識轉移其實并未改變信息資源對象的底層元數據,而只是將各個信息系統(tǒng)之間的異構性暫時隱藏起來,并沒有消除。
2.3 元數據層知識轉移
元數據層知識轉移是從信息資源組織的源頭著眼,對信息資源進行比較徹底的整合,實現更高層次的知識轉移方式。元數據是關于數據的數據,是對信息資源的單元及其集合進行規(guī)范描述而形成的,是對信息資源進行組織和處理的基礎。信息系統(tǒng)除了包括信息資源對象本身以外,還包括描述信息資源對象的元數據。它們之間是相互對應的關系;對信息資源對象本身的檢索與利用,是通過首先獲取描述它的元數據實現的。一個元數據標準包含若干元素,每個元素都有著特定的語義和句法結構。不同的元數據標準,往往包含了不同數量的元素,對相同的元素名也采用了不同的語義內容和句法結構的定義,由此產生了互異的元數據格式。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的“中國科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science china)”是國內在資源整合方面的成功范例。它在元數據層把自建的現期目次庫、學科數據庫和引文數據庫進行了全面集成,并采用基于openurl的開放鏈接技術構建了“擴展服務”中間層,與第三方的書目數據庫、文摘類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進行了全面整合,不僅形成了“目次一摘要一全文一引文”的完整知識服務鏈,而且內嵌館際互借、原文傳遞、參考咨詢、網絡資源擴展查詢和個性化服務等多種功能,全面提升了服務質量,被認為可以發(fā)展成為中國的“web of Knowledge”。
3 影響圖書館知識轉移效益的因素分析
圖書館通過構建網絡知識庫群將用戶與知識資源連接起來,具有幫助用戶搜尋、獲取知識的功能。這種功能并不局限于任何物理地點和具體的資源,完全以整個社會信息環(huán)境為基礎,按照用戶需要靈活地連接、組織。知識轉移是在受控環(huán)境中實現知識從擁有者到接受者的傳播,從而縮小人類個體或組織之間的知識差距,并促進人類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教育機構,以傳播知識為已任,在進行知識轉移活動的過程中,國家對圖書館的投入和圖書館服務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都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國家對圖書館的投入,可以通過圖書館服務獲得效益,對圖書館人、財、物的投入與服務效益的產出是客觀的、可以定量計算的,但圖書館的服務效益卻不如生產性和營利性的部門那樣顯而易見。一般來講,投入經費大,藏書多,隊伍精,設備良,產出也就大,取得效益就好,但并不一定成正比。影響網絡知識庫環(huán)境下圖書館知識轉移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圖書館知識獲取能力
網絡知識庫視角下圖書館信息資源,不僅包括本館擁有的信息資源,更大量的是網絡上的可檢索和共享到的其他服務器上的知識信息資源。對于用戶來說,存在并不等于唾手可得。網絡信息資源又多又雜,加上信息流量的增加和流速的加快,查檢十分困難。網絡知識庫視角下的圖書館知識轉移效益直接受圖書館在網絡上獲取知識信息資源能力的影響,即知識獲取能力應成為評價指標之一。
3.2 圖書館知識組織能力
知識組織是指將處于無序狀態(tài)的特定知識信息資源,通過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使其成為有序狀態(tài)的過程。由于網絡知識信息資源的廣泛性、豐富性、無序性、分散性以及隨機性,網絡知識庫視角下的知識轉移應該善于將網絡上各種分散的知識信息收集起來,加以分類和鑒別,使大量隨機無序的信息轉變?yōu)橛行虻?、可傳遞的信息,從而使用戶和網絡之間架起一座獲取信息的橋梁。圖書館應參與搜索、評價、選擇網絡知識資源,將它們組織后作為圖書館的虛擬館藏并予以揭示,方便用戶通過網絡獲取和利用。
3.3 圖書館知識加工能力
網絡信息資源要成為圖書館的虛擬館藏,必須經過圖書館的技術加工。因為網絡信息資源的加工、處理程度越深,其利用價值越高,以信息加工整序著稱的圖書館理應承擔對網絡資源的加工整序任務。未來21世紀的圖書館員應該是具有信息技術及相關學科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其服務重點應放在網絡知識的深層次加工之上,充分利用網絡檢索的特點,根據用戶的特定需要,善于將網上各種分散的信息收集并加以分類、鑒別和深加工,形成“綜述”、“述評”、“研究報告”之類的知識產品,并通過網絡方便用戶的存取和利用。知識加工能力也是衡量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知識服務的重要因素之一。
3.4 圖書館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
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對已掌握積累的知識經驗通過科學的融合、重組和調遣等思維加工產生出新思維、新觀念、新知識的過程。國內外學者對知識過程提出了很多模型,但核心內容為:知識過程是指知識生產過程、知識分享過程、知識應用過程和知識創(chuàng)新過程。知識創(chuàng)新過程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環(huán)節(jié),常常是知識生產、分享和應用三個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知識管理過程和知識過程形成了圖書館知識供應鏈,即外部知識資源—知識獲取—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內化—知識外化—知識傳播。圖書館通過對管理、服務、傳播等方面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最終可提升知識轉移的效率與水平。
3.5 圖書館知識轉移效率
人們通常所說的效率是指工作量與工作時間之比。知識轉移的效率可以定義為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所轉移知識量與轉移這些知識所花費的時間之比,即知識轉移的效果與轉移知識所花費時間之比。知識轉移所涉及的要素主要有兩類,即參與知識轉移的主體和所轉移的知識。知識轉移的效率不僅取決于所轉移知識的難易,還取決于知識接收者的接收能力以及知識源所有者的傳播能力。作為知識轉移的主導體,圖書館應該利用各種手段使知識便于轉移,如建立知識轉移的激勵與評估體系、構建有利于知識轉移的文化氛圍來指導和推動知識的轉移。
參考文獻:
[1] 譚大鵬,霍國慶等.知識轉移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5,(2).
[2] 陳立紅.關于圖書館知識轉移的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6(5).
[3] 曹錦丹.多視角信息組織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6,134.
[4] 徐以鴻,朱濤.信息開放獲取新平臺——機構知識庫[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9,(5).
[5] 付玉生.論圖書館知識轉移的作用[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8,(10).
[6] 《動物學雜志》編輯部.中國科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Science China)—便捷、功能全面的文獻檢索工具[J].動物學雜志,2004,(3).
[7] 亦農.數字圖書館的資源整合[J].圖書情報工作,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