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俊生
有這樣一個故事:爸爸去學校接孩子,問:“最近數(shù)學學到什么地方了?”兒子回答:“在學三角函數(shù)。”說完,孩子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問:“爸爸,三角函數(shù)學它有什么用啊?”不問不要緊,一問可把爸爸給問住了——爸爸也學過三角函數(shù),但在孩子提問之前,他還未“用”三角函數(shù)解決過任何生活問題。
從故事開始追問,十年寒窗所學哪些有用,哪些無用?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并不常用,有的好像“用”不起來。背了一首唐詩、讀了一個故事、弄明白了一個算理、掌握了一種解法……它們的意義恐怕就在于擁有它本身,知識成為一種收藏。弄不好還可能異化為人生的“裝飾”。它們的實際用處并不大,甚至比不上那些駕駛技術、烹飪技術、花草種養(yǎng)知識……至少后者與生活直接相關,關乎人生之幸福。
好在學習不單是獲取“有用知識”的過程,它是一段體驗、一段經(jīng)歷。知識的習得伴隨著一系列心智活動、情意活動。知識不是學習活動的全部。如果說所學東西不一定有多少實用價值,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培植起來的良好的智力結構、完整的人格特征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我們每天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教與學的意義和價值也正在于此。如此看來,所學必有所用,就是一些冷僻的知識也有用處,只不過對于普通人(不從事相關專業(yè)研究)來說,它們的用處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xiàn)的: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成長意識、主動精神、探索欲望、創(chuàng)造能力成為人生積淀,在無形中影響人的日常生活,成就人生的美好。
以這樣一個思路來看,“一生有用的東西”不只是供“一飯之需”的即學即用的東西,它有多方面的內(nèi)涵:學習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學方法和自學能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等等。尤其是自學能力。它是一個人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它使一般意義上的學習有了“一生有用”的可能。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獲得更長遠更充分的發(fā)展,才能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一生有用的東西”獲得的過程應該是愉悅的,充滿新奇、挑戰(zhàn)和激情。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在不同的教師手里會有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好的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調(diào)動學生,課堂流溢著美的光與彩,充滿思維的張力、想象的空間。一位教師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課上抑揚頓挫地范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朗讀!”學生先是好奇,繼而投入地跟著讀了起來。范讀,生讀,點撥……一堂課在不知不覺之中悄悄過去。詞的意思弄明白了,詞的美好也領略到了。在這樣的課堂上?!坝杏谩辈辉僖灾R來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種體驗,一種深刻綿長、值得珍藏的人生體驗。
“一生有用的東西”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學生憑借自身成長的力量獲取的。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展示教的本領,而在于促成學的精彩。學生天生具有自主學習的可能性,真有自我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葉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請老師們時刻想到,學生跟種子一個樣,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師能做到的,只是供給他們適當?shù)臈l件和照料,讓他們自己成長?!惫紭废壬舱f:“教者負有依靠學習者自身使之獲得提升的使命。”憑借自身力量獲得的東西才是最牢靠的、管用一生的。離開了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力”,教學不可想象,人的發(fā)展同樣不可想象。
夸美紐斯說:“一只瓶子即使打破了也會保存剛用時候所染得的氣味。”教師要審慎對待課堂,對等學生。極早為學生安排合宜的教學,讓“生命容器”染上合適的味道,讓學生用一生的時間去回味和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