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奧托·基希海默早期政治哲學思想評析

      2009-12-21 02:58:16
      唯實 2009年8期
      關鍵詞:政治哲學納粹

      陳 鵬

      摘要:奧托·基希海默是法蘭克福學派早期主要成員之一,和學派共同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是他走向法蘭克福學派的內(nèi)在原因?;:Dㄟ^考察刑罰制度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和德國司法制度、政治妥協(xié)機制等上層建筑的變化,從法學政治學的角度證明納粹的資本主義本質(zhì),揭示它不過是壟斷資本主義另一種方式的延續(xù)。他的思想同學派主流的精神分析范式是相互補充的關系,而且為后者提供了必須的法律政治制度分析基礎。

      關鍵詞:基希海默;刑罰制度;納粹;法律政治制度;政治哲學

      中圖分類號:B7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9)08/09—0057—05

      奧托·基希海默是法蘭克福學派早期主要成員之一。由于其良好的法學和政治學教育和實踐背景,在1933年加入學派之后,他非常自然地承擔起了從法律和政治的角度發(fā)展批判理論的任務。在20世紀30、40年代學派關于法西斯主義的集體攻關項目中,他主要負責從刑罰制度和政治制度歷史演變的角度批判當代資本主義,分析和揭露法西斯主義的本質(zhì)。對于基希海默早期的法律政治批判理論,學術界不僅關注甚少,而且頗多誤解。例如,馬丁·杰伊就曾提出一個流傳頗廣的觀點,認為基希海默的納粹批判是一種與學派主流的精神分析范式截然不同的范式。而在我們看來,作為早期批判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基希海默的納粹批判是站在學派共有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從政治法律制度角度對納粹的批判分析,這不僅與學派主流的精神分析范式相互補充,而且為后者提供了必須的法律政治制度分析基礎。本文將通過再現(xiàn)基希海默早期的思想發(fā)展歷程來說明這一點。

      一、基希海默的法蘭克福學派之路

      關于基希海默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關系,最早從事法蘭克福學派史研究的馬丁·杰伊曾認為:在對納粹的分析中,研究所采用了兩種一般性探討,一種是紐曼、古爾蘭和基希海默的,集中表現(xiàn)在對法律、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的變革方面……他們的基本設想還是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強調(diào)的壟斷資本主義的中心地位。另一種重要的探討由霍克海默周圍的小圈子進行的,他們把納粹看作西方非理性統(tǒng)治傾向的最激進的樣式……在這樣做時,他們帶著比紐曼等人更濃厚的興趣探討屈從和暴力的社會心理機制。也就是說,在納粹批判問題上,研究所內(nèi)部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分析范式。這種觀點因其符合一般學者的直觀感受而被普遍接受,影響甚廣。我們無意否定馬丁·杰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但不得不說,他這一觀點的得出是比較草率的。事實上,如果他能夠深入基希海默早期的思想發(fā)展歷程,明確基希海默在研究所當時的集體研究項目中所處的地位和接受的任務,那他就不會如此認為了。

      正如基希海默研究者斯楚爾曼所言,“基希海默和紐曼,是在魏瑪共和國最后的、危機四伏的時期走向理論成熟的,他們魏瑪時期的經(jīng)歷決定性地形成了他們思想關注的結構?!被:D?905年生于海爾布隆的一個猶太之家,1924年到1928年先后在明斯特學習哲學和歷史,然后輾轉(zhuǎn)至科隆、柏林、波恩等地學習法律和社會科學。在其最初的理論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是德國著名的右派思想家卡爾·施米特,后者在當時正是以對魏瑪共和國議會民主制度的批判著稱于世。1928年,在施米特的指導下,基希海默完成關于社會主義與布爾什維克主義憲法理論的博士論文,這是對其老師思想的一個徹底的從左派立場出發(fā)的回應,表明了他更加傾向于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立場。在這之后,基希海默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如《魏瑪——以后會怎樣?》、《征用的限度》等),他敏銳地把握到了魏瑪憲法和民主制度日益衰敗的趨勢,對德國社會民主黨依然堅持憲法和議會主義路線提出了強烈的警告,認為通過憲政改革的方式阻止日益惡化的形勢的希望是完全錯誤的。基希海默不僅接受了良好的法學和政治學教育,而且還在相關領域有著特定的實踐經(jīng)歷。早在完成法律的學習后,基希海默先后做過法庭的書記員、律師。此外,和紐曼、古爾蘭一樣,他也是社會民主黨積極的活動家,“在魏瑪共和國的晚期,他們都致力于對德國民主制度逐步走向自我毀滅和被顛覆的趨勢做堅決的斗爭”。1933年,納粹上臺后,他被迫流亡巴黎,并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加入了研究所在巴黎的辦事處。

      由上可見,在加入學派之前,基希海默就形成了以對社會問題作法律政治分析為特征的理論風格——后者無疑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為底蘊的,這與同時期霍克海默、阿多諾等人的主流思想傾向確實存在差異。那么,基希海默何以會加入研究所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法蘭克福學派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我們知道,自1931年霍克海默接任社會研究所所長之后,法蘭克福學派就正式形成了?;艨撕D谥厣隁v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本質(zhì)的基礎上,主張哲學與社會科學的聯(lián)盟,領導研究所用跨學科的研究策略去面對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毫無疑問的是,研究所在30、40年代面對的最大的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是權威主義,特別是納粹的興起和肆虐,因而其主要任務就是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揭露和斗爭;而“法西斯主義的崛起,作為一種重大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無疑是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心理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因此,我們看到,在波洛克提出的國家資本主義理論為當時的批判理論奠定政治經(jīng)濟學基礎的前提下,“研究所的其他成員對國家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法律結構、文化形式、社會心理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這個具體的歷史背景下,我們發(fā)現(xiàn),基希海默和學派分享著共同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他以對社會問題作法律政治分析為特征的理論風格,也正好契合了當時研究所對法西斯主義作跨學科綜合研究的集體攻關項目的內(nèi)在需要——這才是基希海默現(xiàn)實地走向法蘭克福學派的深層邏輯。

      事實上,加入研究所之后,基希海默在研究所當時的集體攻關項目中負責從刑罰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的視角批判當時的資本主義,分析和揭露法西斯主義的本質(zhì)。馬丁·杰伊只是看到了基希海默和霍克海默、阿多諾等人思想的差異性,而沒有看到二者之間內(nèi)在的一致性和學派作為一個思想團體所必然具有的內(nèi)在張力;相反,他把基希海默的納粹批判看作是一種與學派主流的精神分析范式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分析范式,這無疑是有悖于學派發(fā)展的歷史事實的。學派早期另一位主要成員弗洛姆就曾這樣批評當時類似的認識傾向,“無論是哪一種解釋,強調(diào)政治、經(jīng)濟因素而排斥心理因素,或者相反,都是不正確的”。在我們看來,基希海默的納粹批判是站在學派共有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從政治法律制度角度對納粹的批判分析,這不僅與學派主流的精神分析范式是相互補充的,而且為后者提供了必須的政治法律制度分析基礎。因此,基希海默這一時期的思想,作為早期批判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其為后世留下的珍貴的思想財富,在思想史上應受到應有的重視。

      另一位從事法蘭克福學派史研究的學者威格斯豪斯就對基希海默的研究作過高度的評價:如果沒有像基希海默這樣的包含了大量的資料以及集中于共同的觀念和范疇的研究,社會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厘清基希海默這一時期的思想,對于完善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史圖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基希海默早期的刑罰哲學

      基希海默1933年加入研究所后主要從事刑罰和法國憲法的研究,1937年,他移居紐約,受命完成盧夏1931年開始寫的關于刑事實踐和社會趨向的書,該書于1939年以《刑罰與社會結構》為名正式出版。在這本書中,基希海默站在學派共有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基礎上,具體地考察不同歷史時期的刑罰制度及其變遷,闡明后者總是同一定階段的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的歷史規(guī)律,揭示納粹時代刑罰日趨嚴厲的趨勢是伴隨著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特別是經(jīng)濟危機的必然結果,從法律和政治的角度揭露了納粹的資本主義本質(zhì)。

      基希海默首先批判地考察了當時流行的資產(chǎn)階級刑罰理論,闡明了其對刑罰制度歷史考察所根由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意蘊。在基希海默時代,關于犯罪的社會學分析受到更多的關注,關于刑罰方式及其發(fā)展、變化的歷史性研究卻鮮有涉足;對刑罰方式的認識則依附于當時的刑法理論,在當時的理論圖景中,無論是絕對論還是目的論,都沒有將特定的刑罰方式放在整個社會結構中來理解,而往往將刑罰作為某種永恒的、不變的東西,這阻礙了對刑罰方式的歷史性考察。繼之而起的歷史主義理論,在一種傾向于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理論邏輯中,卻把刑罰體系看作某種理念展開的過程,這無疑是一種“頭足倒置”的唯心主義解讀?;:DJ真考察了這些理論之后,認為“刑罰必須獨立于它的法律概念和社會目的,而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來理解”,而一切歷史現(xiàn)象,正如恩格斯所言,只有在“充分認識了該階段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條件下”都可以“用簡單的方法來說明”,所以基希海默指出,“為了提供通向刑罰體系的社會學之路,必須剝?nèi)バ塘P制度的意識形態(tài)面紗和法律的表象,并在真實的社會關系中來描述它”。

      由上可見,基希海默的刑罰批判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之上的,由此出發(fā),他力圖去揭示“某種具體的刑罰及其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決定一定歷史時代選擇或是放棄某種刑罰方式的基礎”。通過考察歷史上存在的具體的刑罰方式(囚禁、罰款、放逐、單獨監(jiān)禁、強迫勞動、死刑等)及其變化發(fā)展過程,基希海默發(fā)現(xiàn),在一定階段的經(jīng)濟發(fā)展,包括具體的生產(chǎn)方式、勞動力市場、資金循環(huán)等和特殊的具體的刑罰方式之間,有一種大致的相應關系,即“各種生產(chǎn)體系都力圖發(fā)現(xiàn)與其生產(chǎn)關系相適應的刑罰方式”。例如,在中世紀早期,由于大量的土地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傳統(tǒng)和宗教信念能夠維護平等的主體在地位和財富上的公共秩序,所以自我懺悔和罰金是那個時代主要的刑罰方式。隨著14、15世紀歐洲部分地區(qū)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人口大量增長導致勞動力的過剩和生活水平的下降,特別是大城市侵犯私有財產(chǎn)權的犯罪日益增長,階級矛盾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統(tǒng)治階級尋求更加嚴厲的方式反對下層人民,其直接后果就是刑罰日益嚴厲。比如,死刑和致殘在15世紀之前只是作為罰金的補充,往往被用于極端的案件,然而,到了15世紀,卻成為最常見的刑罰方式,到了16世紀,死刑的使用急劇增長,刑罰體系甚至成為統(tǒng)治階級阻止人口增長的手段。16世紀晚期,重商主義興起,刑罰方式又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其特點是監(jiān)禁開始興起,死刑的使用相應減少。基希海默認為,“這種變化不是出于人道的考慮,而是一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凸顯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潛在價值。”資本主義生產(chǎn)和需求的擴大使勞動力市場變得供不應求,伴隨的必然是工人工資上漲、生產(chǎn)成本增加,統(tǒng)治階級便開始注意開發(fā)監(jiān)獄的勞動力,以降低生產(chǎn)成本并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于是,我們看到,放逐、強迫勞動等方式被引入,統(tǒng)治方式也呈現(xiàn)出日益人性化的趨勢。這一時期興起的感化院,就是“集貧民居、工作坊、刑罰機構等于一體”的用來開發(fā)服刑勞動力,以降低生產(chǎn)成本的典范。工業(yè)革命時代,勞動力市場又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于大量工業(yè)后備軍的存在,資本再也不必通過嚴厲的手段來迫使無產(chǎn)階級進行持續(xù)、規(guī)范的工作;而機器的廣泛使用摧毀了手工勞動的價值,使得從監(jiān)獄勞動力那里獲利變得十分困難,就這樣,感化院的經(jīng)濟基礎被工業(yè)革命歷史地摧毀。伴隨著這些基礎的變更,監(jiān)禁開始成為西歐主要的刑罰方式,監(jiān)獄條件也日益惡化,而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刑罰方式——罰金也開始發(fā)展起來。

      通過這些考察和分析,基希海默曾在引言中作過這樣的總結:只有生產(chǎn)力的一定發(fā)展狀況才會導致與其相應的刑罰方式的被引入或是放棄。特殊的刑罰方式是同一定階段的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的,不同的刑罰體系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也是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緊密相連。一定生產(chǎn)體系的消失則導致其相應的刑罰方式變得不合時宜。

      具體到德國,在基希海默時代,伴隨著自由資本主義逐步完成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特別是在經(jīng)濟危機的爆發(fā)所導致的一系列惡果(如工資嚴重下降、犯罪率急劇上升等)的條件下,德國刑罰政策的日趨嚴厲是必然的。正如基希海默在分析納粹時代財產(chǎn)沒收時所言,“這是同競爭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相聯(lián)系的,保護個人財產(chǎn)必須讓位于保護壟斷集團的利益,因為后者控制著整個國家”?;:Dl(fā)現(xiàn),其實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魏瑪共和國實行的改革就已被普遍認為是失敗的,刑罰日益嚴酷的趨勢就已經(jīng)開始,而1933年事件(納粹在德國上臺)只不過著重指出了這一事實而已。這樣,基希海默從刑罰制度歷史演變的角度揭露了納粹在本質(zhì)上是資本主義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產(chǎn)物,這就打破了納粹所自我標榜的“國家社會主義”的神話,明確指出,納粹只不過是壟斷資本主義另一種方式的延續(xù)。

      三、基希海默對納粹的政治哲學批判

      如上所言,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為保護壟斷集宙的利益,德國刑罰政策改變了一戰(zhàn)后“人道的魏瑪方式”轉(zhuǎn)而日趨嚴酷是必然的,而后者的轉(zhuǎn)變無疑又是同德國整個上層建筑的質(zhì)變是一致的。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確立的普遍法治遭到嚴重破壞,獨立司法制度從屬于行政官僚機構,日益體現(xiàn)國家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要求;經(jīng)濟高度集中化導致政治妥協(xié)機制的變化,統(tǒng)治聯(lián)盟由于法西斯主義的擴張而能夠?qū)崿F(xiàn)利益分贓,因而納粹的統(tǒng)治并未受到根本挑戰(zhàn),因此,不可能期望納粹走向內(nèi)部崩潰。基希海默從法律政治制度變遷的角度得出的關于納粹命運的結論同霍克海默等人從技術理性等社會心理機制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并且為后者提供了政治法律分析的基礎。

      基希海默在《刑罰與社會結構》中詳細地描述了納粹德國刑罰日益增加的嚴酷性,其特點是重

      新引進死刑,減少使用罰金。戰(zhàn)后“人道的魏瑪方式”的短暫實踐,在基希海默看來,并沒有摧毀原有的觀念,即壓迫的方法是阻止犯罪的最好方式,在經(jīng)濟危機爆發(fā)后并伴隨的犯罪率上升時,這種方式“立即顯示了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死刑被重新引進而且使用更加頻繁,部分人甚至被“無視其明顯的社會地位和背景”而冠以“叛國”的罪名;罰金的使用急劇減少,被判監(jiān)禁的比例劇增,服刑期則被延長……如前文所言,刑罰體系本身不是一種孤立的現(xiàn)象,它是整個社會體制的一部分,德國刑罰制度的變化不過是德國壟斷資本主義時代法律政治制度普遍崩潰的外在表現(xiàn)。在接下來為《雜志》和《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所撰寫的一系列文章中,基希海默進一步探索了德國司法制度和政治妥協(xié)制度等德國上層建筑所發(fā)生的質(zhì)變。

      基希海默認為,隨著早期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早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所確立的司法獨立原則被逐漸破壞,司法制度逐漸轉(zhuǎn)變?yōu)閺膶俚男姓怨倭艡C構,日益體現(xiàn)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普遍的法治逐步被愈來愈強大的行政官僚機構統(tǒng)治所替代,這是發(fā)生在1933年以來德國司法體系中最重大的變化。自由主義時代作為普遍法治和平等保障的精確的程序法和實體法,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統(tǒng)治階級不感興趣,因為“擁有一定獨立的司法機構會允許反對派和反對觀點的存在,這阻礙了新的權力關系的發(fā)展”。所以,從一開始,這種權力就逐步被剝奪——“國家社會主義采用了新的體系,在該體系中,種族優(yōu)越的生物學觀念同德國古典刑法理論的報復原則相混合,程序法和實體法的保護作用在古典理論家反對改革的名義下,被完全摧毀”。納粹把“種族意識”這一生物學觀念引入司法實踐,破壞了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確立的法律與道德分離的原則。這種種族意識通過“人民的福祉”、“正確的國家觀”等虛假的理念使法官的判決自由受到嚴格的限制,被迫遵從統(tǒng)治集團的意愿行事,這樣德國司法程序失去了保護個人權利的作用,呈現(xiàn)出作為實現(xiàn)國家刑罰目標的法律工具特征。在實體法方面,納粹反對把普遍觀念(如罪犯、從犯、動機等)同具體的犯罪行為分離開來,攻擊法官對形式法律的服從,對具體的犯罪行為也反對做出明晰的定義,而是引入“相似”的原則,這樣就為行政機關迫使部分“倔強的”或是“頑固的”法官以遵循其意愿的方式理解法規(guī)提供了途徑。所以,基希海默指出,“盡管接受形式上的司法獨立的原則,新的德國政體(納粹)實際上完成了對司法制度的整合,使法官不可能再回到反對者的立場?!边@樣,基希海默揭示了納粹法規(guī)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zhì),它不過是新的統(tǒng)治技術中最常用的掩飾手段而已。這也正是霍克海默強調(diào)的技術理性取向,“這種理性僅僅意味著法律的整個結構和法律的實施是由那些統(tǒng)治者所專有,是對他們有用而制定的”。在這里,我們清晰地看出,正是在基希海默對納粹法律進行具體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霍克海默等人對法律的技術理性批判才會那樣地深刻。因此,基希海默對納粹的法律批判為霍克海默等人的技術理性批判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分析基礎,在政治制度批判的領域亦是如此。

      基希海默還通過考察政治妥協(xié)機制的變化和國家社會主義具體的法律秩序等,分析納粹的內(nèi)部權力關系及其運作機制,從而揭示了納粹的歷史命運?;:D敿毭枥L了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妥協(xié)機制的三個階段。在自由主義時代,金錢作為交換的一般媒介,“以國會議員之間以及國會議員和政府之間的妥協(xié)為特征”。隨之而來的大眾民主時代,政治妥協(xié)的因素開始轉(zhuǎn)變,形成統(tǒng)治集團、資本和勞工以及他們的組織之間的自愿的契約。而法西斯主義,在基希海默看來,是對前兩者的繼承。在經(jīng)濟上,政府強大到?jīng)]有任何經(jīng)濟力量可以限制的地步,勞動力壟斷是由政府強制的,工業(yè)的私人壟斷亦是由國家權力來保障,不僅如此,納粹黨還開始建立完全屬于自己的、幫助它提高官僚化的經(jīng)濟機構。在基希海默看來,“卡特爾化已經(jīng)實現(xiàn)其邏輯上的結果,即個人權力與公共組織的最終合并”,所以,在政治上,納粹制度的特點是“個人權力被集中由國家行使,并達至極端狀態(tài)”。在1942年發(fā)表的《國家社會主義的法律秩序》一文中,基希海默詳細描述了這種狀態(tài)——個人被社會集團和官僚機構所控制,隨著行政權力的增加,官僚集團的權威日益增長,以至于達到這樣的狀況——存在著一種工具理性,它支配著那些對權力來說是“合理”的一切領域。在這樣一個新的妥協(xié)結構中,金錢和契約都失去了作用,一切都取決于國家元首及納粹黨的決定。而在這個結構中的不同成員,包括納粹黨及其官僚集團、壟斷資本家、軍隊等,通過法西斯主義領土擴張的方式,都能夠不同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因此,基希海默認為納粹的統(tǒng)治并未受到根本挑戰(zhàn),不可能期望納粹從其內(nèi)部走向崩潰。這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預示著只有通過外部戰(zhàn)爭的方式才能徹底摧毀法西斯主義,歷史的發(fā)展無疑證明了基希海默觀點的正確性。

      猜你喜歡
      政治哲學納粹
      納粹舉手禮?(歷史老照片)
      捶醒穿日軍制服、行納粹禮的無知
      《白絲帶》:納粹是怎樣煉成的?
      論政治哲學對確定性的追求
      阿倫特政治哲學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10:52:34
      西漢政治哲學:“無為而治”的積極性及消極性兼論對現(xiàn)代政治實踐的啟示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3:58:47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列奧?施特勞斯關于“哲學”與“政治”關系的學理分析
      理論導刊(2016年3期)2016-03-26 13:25:55
      納粹“海報男孩”曬與希特勒合影
      中外文摘(2015年24期)2015-03-03 08:10:42
      中宁县| 台山市| 邯郸市| 象州县| 屏南县| 花垣县| 锦州市| 措美县| 宿迁市| 沧源| 德格县| 盐边县| 海淀区| 苍南县| 蓝田县| 靖安县| 镇远县| 交城县| 依兰县| 无为县| 吴江市| 武冈市| 婺源县| 北流市| 全椒县| 襄樊市| 观塘区| 临漳县| 淮滨县| 旺苍县| 岐山县| 工布江达县| 安仁县| 蛟河市| 梓潼县| 山丹县| 新邵县| 西贡区| 上蔡县| 金阳县| 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