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本報特約記者 奇 云
電影作品對外星人形象的設定不完全是想象。
外星人是好萊塢長久熱衷的科幻電影題材。從上世紀50年代的《人體入侵者》到正在全球熱映的《阿凡達》,好萊塢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的外星人形象。這些看上去千奇百怪、帶給觀眾極大感官刺激的外星人形象,究竟是如何設定出來的?外星人科幻片,是“科”還是“幻”?
有的像人,有的完全不像人
好萊塢最初大規(guī)模拍攝外星人題材影片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代表作有《人體入侵者》、《天煞末日之戰(zhàn)》等等,主題都是外星人大舉入侵,地球人遭遇重重磨難。這些影片中描繪的外星人神通廣大,無堅不摧、刀槍不入,或者看不見摸不著,能秘密潛入人體。這一時期的大多數(shù)外星人科幻片,“幻”的成分遠遠大于“科”,走的仍是30年代火星人廣播劇的驚悚路線,只求給觀眾以感官刺激,至于是否符合科學邏輯則并不重要。除了比較特殊的《人體入侵者》,50年代大多數(shù)科幻片的外星人,長相接近“超人”,而《九號行星外層空間計劃》中,外星人干脆就是一堆吸血鬼、僵尸之類恐怖片“常客”的大雜燴。
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一些另類的外星人。如《孤島世界》,出現(xiàn)了“異人類”的形象,影片里的外星人長得完全不像人,有個特征鮮明的大腦門和一對金魚眼。更另類的則是《地球停轉之日》里的“外星人”,相貌幾乎與地球人無異,但能力超群,并有一個機器人做伴?!俺恕?、“異人類”、“無影人”和“人形”,成為沿用至今的好萊塢外星人套路。“超人”如《火星叔叔馬丁》、《鐵血戰(zhàn)士》,“異人類”如《E.T》和《黑衣人》,“人形”如《V》和《星球大戰(zhàn)》,“無影人”如《異形》,都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盡管特技越來越炫目,但最初的影子卻依然清晰可辨,如“異人類”的外星人不論善惡,往往都長著和《孤島世界》里外星人一樣的大腦門、長脖子和金魚眼,而“人形”的外星人如《帝國反擊戰(zhàn)》里的盧克,身邊也跟著和《地球停轉之日》的機器人“高達”長相差不多的機器人伙伴。
在70年代以后一些影片中,外星人的社會結構被揭示和描寫,其中有些影片里的外星人社會,幾乎和人類社會無異,如《星球大戰(zhàn)》系列,幾乎就是個在外太空的地球故事;有些則將地球社會描寫得功利、冷漠,把外星世界想象得單純而美好,如《E.T》;也有些另類影片,如《V》,將外星人社會形容得自私而卑劣。好萊塢五、六十年外星人影片拍攝史上,幾乎所有影片中的外星人都具有“超能力”,按照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說法,只有智商和科技水平遠勝于地球人類的外星人,才有可能訪問、入侵甚至征服地球。但是當1982年《E.T》里那個長相特別、“超能力”卻并不突出的外星人在銀幕出現(xiàn)時,一下打動了無數(shù)觀眾的心。最新上映的《阿凡達》里,外星人第一次被塑造成比人類文明落后的弱者,潘多拉星球上個頭高達3米的藍色條紋巨人,淳樸勇猛,有如游戲《魔獸爭霸》中的暗夜精靈。
電影也要尊重科學
銀幕上外星人形象的演變,是和人類社會自身的變化相關的。隨著生命科技和外太空探索的發(fā)展,好萊塢在設定外星人時,也越來越注重其中的科學邏輯,利用進化論、天體知識、環(huán)境模擬和生物力學,推測生命在那里的存活方式。
在電影《阿凡達》的拍攝中,劇組邀請了多位生物學家擔任顧問,使銀幕上的外星生命形象既充滿想象力又不至于過于離譜。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植物學系主任朱迪·霍爾作為“外星生物學家”參與了劇本修改。在原來劇本上,潘多拉星球被描繪為一個濕潤的熱帶雨林星球,草木蔥蘢,但是許多植物卻長著肥厚的枝葉,而這是沙漠植物才有的特征。于是朱迪·霍爾修改了劇本,設定該星球的地表水都被阻隔在有毒的土壤中,植物難以從土壤中獲取水分,因此兼具熱帶雨林植物和沙漠植物的特征。對于潘多拉星人高達3米的個頭,朱迪·霍爾也作出了合理的解釋——潘多拉星球是個小星球,由于生物所受重力小,它們都會一個勁地往上長,體形變得又細又長。
除了生物學家外,《阿凡達》劇組還聘請了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一位音樂教授和一位考古學家來設計潘多拉星的大氣密度和一種三種音階的外星人音樂。這些科學設定最后由劇組編成一本350多頁的書籍,詳細記載潘多拉星的生態(tài)和文化,儼然一本百科全書。
真實形象存在無數(shù)可能
外星人有可能長什么樣?科學家認為,即便外星人真的存在,它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地球人一樣。地球人具有一個左右對稱的腦袋、兩條手臂和兩條腿,這種身體結構是由兩棲動物在移居陸地的過程中演變而來的。而在外星世界不一樣的空氣、不一樣的溫度、不一樣的壓力、不一樣的引力條件下,那些“人模人樣”的外星人,還有可以存活的理由嗎?
美國宇航局曾邀請一些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讓他們根據(jù)某些星球的物理和化學條件,勾畫一下外星人模樣。專家們各抒己見,描述了各種各樣的外星人,從能凝結成塊的生物,到大頭矮身的小矮人,看法很不一致。
美國生化學家、《外星人科學》一書的作者克里福德宣稱:他曾制作出遠離地球有好幾十光年的“地球2號”的假定模型。假設該行星的重量只有地球的一半,大氣層里二氧化碳稍多,頻繁的火山噴發(fā)使其地動山搖……將這些資料輸進電腦程序里,希望能知道“地球2號”都有哪些生命。電腦的答案是:“有一種介乎于馬和長頸鹿之間的、三條腿的大型動物形外星人。”
其實,生命是特定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海豚的身體呈流線型,如果外星動物生存于流體之中并且運動速度快,它的身體就會因運動的需要而演化。該物種如果一直在流體中成長為智能生命,它的身體只能是流線型。而在大行星上,由于巨大的引力負荷,那里的生物必定又短又壯實,腿短頸短。假如一個行星的引力是地球的10倍,而動物的腿卻和鹿腿一般粗細,它的腿骨會被沉重的身體壓折。此外,陽光的輻射強度、行星上物質(zhì)的成分以及空氣成分都會影響生命的外部和內(nèi)部特征。
更大膽的科學猜想則認為,外星生命可能根本不是蛋白質(zhì)體的碳基生命。在我們的地球上,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只需要吃硫磺就可以生存的生物,那么在更加多變的宇宙環(huán)境中,有可能存在以硅、硫等元素為基礎的生物。硅基生命可以直接通過吸收光線獲取生命能量。在電影《變形金剛》中,來自塞星的變形金剛就是硅基高分子化合物結合金屬所形成的生命,和地球碳基有機生物不同,這類硅基生命的運動性能非常強大,和外界的能量交換也更加自由。
不管人類對外星人長相的猜想如何“科學”,在沒有真正遇到一位天外來客前,人類都不可能一睹其真容。因此,人類對外星人的猜測和探索將繼續(xù)進行下去,外星人題材影片也將夾雜著科學和幻想繼續(xù)吸引著人類的眼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