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亮
最近,筆者執(zhí)教了《錢學森》一課,全課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在對話中建構、提升。由于以“情”貫串始終,教師激情澎湃,學生個性飛揚,師生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不斷迸發(fā)。
一、 感悟,在對話中達成
1.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跨越時空
課始,教師在簡介錢學森后問:想不想讀讀課文,對錢學森作進一步的了解?學生讀完第一遍后,師問:還想讀嗎?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第二遍研讀。接著讓學生一個一個地讀……在一遍遍讀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與文本親密接觸,中間穿插各種語言的實踐,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實現(xiàn)了自我的超越,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意義建構。在這中間,教師的誘導、激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教師和學生的對話: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對話的首要條件,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不可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以真誠的愛、真摯的情關注每一位學生,與學生進行真誠的互動交流。如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完課文后說:“聽你們整齊的朗讀,真是一種享受!”其后有一生主動站起來讀,教師贊揚說:“讀得真不錯。”在體會感悟錢學森的話后,師生同唱《我的中國心》等,無不體現(xiàn)出師生其樂融融、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場面。這里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在與老師的對話交流中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愉悅。
3.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張揚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痹谙旅娴钠沃?筆者就力圖體現(xiàn)這一點。
生:我覺得錢學森很偉大!
師:嗯!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讀)“錢學森193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隨后赴美國留學……‘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卞X學森在美國有那么高的待遇,生活條件那么好,可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說他是中國人,要為中國人民多做點事。
師:身在他鄉(xiāng),心系祖國人民。
生:錢學森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我讀了很受感動,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國心》。
師:唱起這首歌,有一種怎樣的感受?
生:感覺很激動!
生:感到很自豪!
生:很興奮!
生:很想大喊一聲!
……
課堂成為學生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心靈接納的場所,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在交流、碰撞中成長、提高。
二、 智慧,在激情中生成
有個性必然有激情,老師在課堂上,就把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從而讓激情縈繞在課堂,讓智慧在激情中生成。
生:當時中國剛剛解放,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就連和他一起的留學生都勸他暫時不要回去??伤麉s說,“祖國現(xiàn)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比绻睦餂]有祖國,他怎么會這樣堅決呢?
師:是啊!中國有句俗話,“子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貧”,祖國就是自己的母親!
生:錢學森明明知道當時我們很窮,就是搞起科學研究來也不方便,但他還是放棄了在美國的優(yōu)越條件。因為他是中國人,他要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作貢獻,他要把汗水和智慧灑在祖國的土地上,讓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熱烈的掌聲)
生:錢學森的話讓我感動萬分,因為他在美國幫助美國人做事情,美國給了他很高的待遇,將來可能會更有前途,而他回國,各方面條件趕不上美國,如果不是由于他的愛國,那么不就是一個傻子嗎?(掌聲)
師:那你說,錢學森傻不傻?
生: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傻。因為在美國再好,也不是他的家啊!他怎么會不要自己的家呢?(掌聲)
處處閃現(xiàn)智慧,處處充滿靈氣,處處涌動激情!師生的個性在課堂上都嶄露無疑,而情感就在個性的張揚中涌動!
(作者單位:常熟市謝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