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群生
摘要:當前刑法中“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構成要件的規(guī)定,不僅難以適應新形式下出現(xiàn)的各種新情況,反而極大地削弱了對賄賂犯罪的打擊力度。本文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刑法理論,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全面分析論證應從現(xiàn)行刑法第385條的規(guī)定中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件。
關鍵詞:受賄罪;要件;為他人謀取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4.3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234—02
一、引論
我國刑法第385條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從這一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一個構成要件,但是這一規(guī)定卻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請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2004年10月,河北省某市市政工程公司經(jīng)理到市長助理朱某家,以朱某嫁女隨禮為名,送給朱8萬元,要朱在承建工程上多關照。朱收下此款并用于個人揮霍。但在收受錢財過程中,公司經(jīng)理并未請托朱任何事項,朱也并未為之謀取過任何利益。[1]
案例二:某派出所所長李某受賄一案,李某收受了轄區(qū)賓館錢物,這些賓館送錢給予李某,目的無非是希望派出所不要來查訪,影響賓館的正常經(jīng)營,送錢時并沒有具體的請托事項,也就是要求不作為,李某也交代收錢后也還是到送錢賓館查訪的,并沒有不作為,有些沒有去是因為每年隨機挑選的,是沒有挑選到而沒去查。[2]
分析以上兩個案例,案例一中的朱某收受財物是事實,但并未為公司經(jīng)理謀取任何利益。案例二中的李某是以不作為完成了行賄人的請托,且這種不作為在合法的職務行為范圍內。如果嚴格按照刑法第385條,構成受賄罪需要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情節(jié),李某顯然沒有該情節(jié),朱某雖然有,但是在實踐中將正常的職務行為認定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則面臨著邏輯上的悖論?!盀樗酥\取利益”這一要件在這兩個案例的認定上就顯得極為尷尬。在實踐中還存在著很多類似的情況,因此,對“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件在受賄罪中地位進行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為他人謀取利益”之定位
從前述案例可以看出,“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素,在受賄罪這一罪中的定位仍有待明確,我國刑法理論界及司法實務部門對普通受賄犯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件的法律地位,即“為他人謀取利益”是否應規(guī)定為受賄罪成立的必備要件,也始終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與主張。[3]
(一)“為他人謀取利益”之肯定說
在持肯定“為他人謀取利益”應作為受賄罪構成要件態(tài)度的學者中,存在著行為說、主觀說、許諾說等不同學說。
1.行為說。該學說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是一種行為,只要以一定的方式表現(xiàn)于外部,并為人所認知,即是為他人謀取利益,至于為他人謀取的利益是否正當、是否合法、是否實現(xiàn),不影響犯罪的成立。《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guī)定》中規(guī)定:索取他人財物的,不論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均可構成受賄罪,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必須同時具備“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條件才能構成受賄罪。如果受賄人只收受了他人財物,而沒有實施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就不構成受賄罪。該學說實質是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客觀方面構成要件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為他人謀取利益時為第三人的外部可感知性。
2.主觀說。該學說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行為人主觀意圖,對行賄人來講,是對受賄人的請求,對受賄人來講,是對行賄人的承諾或者答應,不需要實施“為他人謀利益”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熊選國也持該觀點,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應當解釋為行為的意圖,是一種心理態(tài)度,屬于受賄罪的主觀要件。[4]該觀點的實質是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主觀方面構成要件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受賄人自身的一種心態(tài),而這種心態(tài)是否被第三人所感知在所不問。
3.許諾說。該學說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受賄人的一種承諾,而不要求客觀上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和結果,“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許諾本身就是一種行為。[5]根據(jù)張明楷教授的觀點,這種“許諾”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假的;即便行為人不打算為他人謀取利益,卻又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也可以理解為具備“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該觀點的實質仍是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客觀方面構成要件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與行為說不同的是,該學說強調受賄人為請托人謀利的意圖通過其外部行為被第三人所感知,而非謀利行為本身。
(二)理論評析
行為說,是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一個客觀要件,強調行為人不僅需要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他人賄賂,并且需要在客觀上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但在實際中卻存在著大量的“拿錢不辦事”或“拿錢與辦事”時間間隔較長不易認定的犯罪分子,如本文開頭的案例二。
主觀說,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一個主觀要件,強調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行為人只要具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主觀心態(tài),不需要實施“為他人謀利益”的行為即構成犯罪。應該看到這種觀點,相對于行為說能更好地保護賄賂犯罪需要保護的法益,是一種進步,但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陷。實踐中,如行為人只有收受他人財物的目的,而根本沒有為他人謀利的主觀意圖,即在“拿錢但沒想過要辦事”的情況下,按照主觀說的觀點就不能構成犯罪。這顯然是與實際相背離的。
許諾說,張明楷教授認為許諾“為他人謀取利益”這本身是一種行為,但實際上這充其量也只是一種表意行為,而非實實在在的犯罪行為,仍然是行為人一種主觀意圖的表露。且不說實踐中,對于許諾難以證明,即使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了行為人已明確許諾為行賄人謀取利益,那么,如果承諾謀取的利益是行為人自身職責所在,即謀取的是正當利益,此時,在認定上就會出現(xiàn)邏輯上的悖論。因此該學說在實際中會因為取證、認定的困難而止步于學理研究,難以運用于實踐。
(三)應采用“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之否定說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肯定說中的何種觀點,在實踐中,都存在著不足之處,探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三個觀點都是在刑法第385條的框架下,在首先肯定了“非法收受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系賄賂罪構成要件的前提下展開的?!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要跳出刑法設置,從刑法所規(guī)定賄賂罪的目的著手,找到問題的根源。
縱觀受賄罪的立法本意,受賄罪規(guī)定在刑法第八章貪污賄賂罪中,是典型的職務犯罪,其本質特征在于“權錢交易”,該犯罪侵害的法益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從這一點出發(fā)不難看出,國家工作人員只要接受他人的請托并收受了請托人或其代理人的財物,就已經(jīng)侵害了法益,達到了受賄罪的完成形態(tài),此時,受賄人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對犯罪構成并沒有直接作用,無需再畫蛇添足去探討受賄人是否為請托人謀取了利益。換一句話說,在目前刑法體系下,完全可以而且應當將“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素,從受賄罪的犯罪構成中去除。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有利于司法機關在實踐中對受賄罪清晰的認定,而且很好地彌補了肯定說的不足,有利于打擊受賄犯罪。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取消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件的規(guī)定。
三、應取消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
1.取消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是刑事法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立法要從實際出發(fā),立法的制定、修改和廢除都不能脫離實際,受賄罪的立法亦是如此,我國受賄罪立法在實踐的指引下經(jīng)歷了1979年的獨立成罪到1982年的補充規(guī)定到現(xiàn)行刑法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明確下來。如今,受賄犯罪中出現(xiàn)了手段新型化、方式隱蔽化、過程漫長的新問題,若仍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潛在犯罪人不僅不會感到威懾反而會像得到了“免死金牌”般肆無忌憚。同樣是收受他人賄賂,為他人謀取利益(甚至是正當利益)與不為他人謀取利益卻有罪與非罪的天壤之別,這一現(xiàn)象反饋給其他守法公民時,這些守法公民會感到不知所措和法律不公,刑法的教育鑒別作用也成為泡影。[6]因此將“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素從受賄罪犯罪構成要件中取消是刑事法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2.取消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是受賄罪的內在邏輯要求。受賄罪的犯罪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因此,只要行為人所進行的行為已經(jīng)足以表明自己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已經(jīng)形同虛設,已經(jīng)有了使用權力與人交換利益的圖謀,則不論這種圖謀是否得逞,這種交換是否已經(jīng)完成,受賄罪的犯罪客體已受侵害,而無需直到權錢交換的實現(xiàn),才能認定受賄罪的既遂。[7]把“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無疑造成對受賄罪認定上的邏輯混亂,也增加了司法人員認定受賄犯罪的額外負擔,不利于打擊受賄犯罪。
3.取消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是司法實踐對刑事立法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公正有效地懲治各種受賄犯罪的迫切需要。在許多受賄案件中,司法人員要確實充分地證明行為人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行為人非法收受請托人財物的行為和為請托人謀取利益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往往非常困難。事實上當此“利益”是正當利益時,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相當于貪贓不枉法,其蘊含的不法含量明顯小于只收受他人財物而未為他人謀取利益這種貪贓枉法的行為。而法律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必備要件,就將這種社會危害性更大的行為排除在犯罪圈外,有悖于罪刑均衡地實現(xiàn)。[8]因此,將“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取消是我國的反受賄斗爭能適應新形勢和廉政建設的需要,也是增加司法效率,避免某些狡猾的犯罪分子以自己并未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的需要。
四、結論:
基于上述理由,筆者建議在修改刑法典時,對刑法第385條規(guī)定的受賄罪可以作如下修改: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的限制,即“國家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上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是受賄罪。非法收受財物之后又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從重或加重處罰。”
參考文獻:
[1]李海崑,劉光裕.現(xiàn)代編輯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2]陳興良.刑法哲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
[3]王作富主編.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下)[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1978.
[4]職務型經(jīng)濟犯罪疑難問題對話錄——如何把握受賄罪構成要件之“為他人謀取利益”[N].人民法院報,2005-7-6(008版·行政審判).
[5]張明楷.論受賄罪的客觀要件[J].中國法學,1995,(1).
[6]陳琳琳.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取消論——從刑罰目的之維[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9).
[7]穆妍.受賄罪研究——以疑難問題為主要視角[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186頁.
[8]陳琳琳.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取消論——從刑罰目的之維[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9):5.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