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紅
摘要:朗讀作為當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有效開展朗讀教學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點。本文以一個具體的案例為切入口,從朗讀教學的目的、方法、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朗讀教學;目的;方法;意義
一日,聽語文老師小琴教二年級的孩子學《雞媽媽開窗》(現(xiàn)代語文第四冊),老師指導學生理解了鵝大哥提議雞媽媽開個小窗的真心后,引領學生感悟狐貍建議雞媽媽窗子再開大一些的假意。
師:誰想來讀讀狐貍的建議?
生:你的窗子再開大一些,空氣就更新鮮了。(語氣很平淡)
生:老師,他讀得不好,他沒有讀出狐貍的味道。
師:噢,那你能告訴我們狐貍的味道是咋樣的?
生:我認為是不安好心的。因為我看過《狐貍和烏鴉》的故事,狐貍為了騙烏鴉嘴里的那塊肉,說盡了好話。
師:你能聯(lián)系自己讀過的一則故事來體會狐貍的用心,會動腦子。你能把這種味道通過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嗎?
(學生朗讀,讀時眼珠子骨碌碌直轉)
師:確實不安好心,我從你的眼睛中看出來了。
生:我覺得應該讀出狐貍很狡猾的味道。因為課文最后講:“于是,雞媽媽把窗戶又開大了一點,可是有一天它從外面回來,卻發(fā)現(xiàn)雞娃娃們都不見了?!边@里告訴我們雞媽媽聽了狐貍的建議后,小雞們都不見了,可見狐貍是多么的狡猾。
師:你能結合上下文來理解這是一只狡猾的狐貍,真會讀書。你能讀出這種味道來嗎?
(學生朗讀,讀完后還下意識地舔了一下舌頭)
師:這只性急的狐貍,都快流出口水來了。下面,請大家自己練習。
(學生自由練讀,老師再次指名朗讀的時候,大家的面部表情、動作淋漓盡致地詮釋了狡猾二字)
“老師”,這時一位叫小潔的女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這樣讀不好。”這是一個比較另類的聲音。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訊息?!澳芨嬖V我們原因嗎?”
“因為如果像斯以和何可(剛受到表揚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幾個同學)這樣讀,一旁的雞媽媽就會看出來了,就不會上狐貍的當了!”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教師光顧著和學生練習表情朗讀,卻忽視了具體的對話語境。
“那你認為應該怎么讀呢?”
“我想應該讀得真誠一點,這樣雞媽媽才不會起疑心!”
“你能試一試嗎?”
(學生朗讀,滿臉的誠意)
“大家同意小潔的看法嗎?”
“同意!”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是啊,同學們,壞人是不會把壞字清清楚楚地寫在臉上的。越是裝得真誠,越能表現(xiàn)內心的狡猾。讓我們懷著真誠的心把感激的掌聲送給小潔,感謝她讓我們體會到了狐貍的味道。”(掌聲響起)
薩特曾說過這么一句話:“閱讀就是自由的夢?!币苍S這句話太詩意,但可以肯定的是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感悟,是一種體驗。小琴老師的這一堂課,給人的啟示是深遠的。
一、讀,當有所指
在課堂教學活動展開時,每個讀的環(huán)節(jié)都應該有明確的“行為指向”。讀全文是為了什么?讀某個段落是為了什么?讀某個詞、某句話又是為了什么?教師必須精心地、細致地考慮設計,而且設計要有針對性,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要針對學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問:提問要有思考性,要讓學生閱讀思考后才能答出;提問要有層次性,保證每次讀后都有新的收獲、新的體會;提問要有向心性,始終圍繞文章中心發(fā)問,使學生每一次朗讀后都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獲得一種感悟。
朗讀,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中去揣摩人物的心理,領會文章的深刻主旨——“對別人的勸說不能盲聽盲從,要學會動腦,認真思考”,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為他們的人生抹上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二、讀,當有所法
漢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中國語法理論》中指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即西方的語言必須依靠嚴格的形態(tài)變化來顯示句子的語法關系,而中國的漢語只有抓住語境才能顯示語言的意義。朗讀正是通過清晰響亮地念(讀)出文字,從而探尋文字語言的“意蘊”、培養(yǎng)語感、積淀語感。朗讀并不是“心不在焉”“千篇一調”的唱讀,也不是“逐字逐句”“技法空間”的展讀,而是一種“其言皆若出自吾口,其意皆若出自吾心”的情讀。朗讀憑借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理解語言內涵,理解語言情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因此,對一些情感豐富的內容的朗讀指導,試圖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教師必須帶學生走近作者、進入課文,全身心地感受,以準確體會、表達情感。
小琴老師傾心聆聽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悉心引導每一次思維的轉換,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華,讓文本的主題探究都產(chǎn)生于相互問詢的復雜過程。把課堂的空間盡量地打開,讓學生盡情地舒展自己、釋放自己、提升自己。只在那關鍵的節(jié)點上,同學們出現(xiàn)語調、語速、語音表達方面的“針鋒相對”時,她才巧妙而自然地作一下提點:“噢,那你能告訴我們狐貍的味道是咋樣的?你認為應該怎么讀呢?請大家自己練一練?!边@樣,就巧妙地把創(chuàng)造和收獲的快樂與驚喜,留給學生去體驗。把握學法的能力就會如田園之菜——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三、讀,當有所得
語文課堂要向富于人性、人情的生命世界升華。這是一個最基本而又關鍵的命題。這意味著語文課堂要像任何其他學科的課堂一樣回歸到教育學的原點:尊重人,關懷人,特別要還給每位學生基本的人性,并使之得到正常的釋放,如尊嚴感、自主性、表現(xiàn)欲這些最普通的人性。小琴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充分釋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使語文課堂由傳經(jīng)授道的講堂變?yōu)樾撵`共享的學堂。置身于這種等邊對話的框架內,教師的角色是對話的主持人和對話進程的協(xié)調者,其責任是保證對話進程的持久開放,保證每位學生以同樣的資格參與對話,保證對話質量高于封閉的“沉默”;置身于這種等邊對話的框架內,學生既善于聆聽,更樂于傾吐。課堂,不再是死氣沉沉的泥水潭,而成了洶涌澎湃的思維場。學生在誠懇的傾聽中學會思考,在坦率的表達中獲得進步,日益趨向個性化的言語,不僅僅是學生所使用的一種工具或技能,更是學生心靈搏動本身、血脈涌動本身的源泉——由此,學生獲得了超越語文學科意義上的完美成長。對“狐貍的味道”的叩問,使學生悟出了“對別人的勸說不能盲聽盲從,要學會動腦,認真思考”的道理,這何止是文本的內涵,這又何止是語文的境界,這分明是人生的感悟啊!
張?zhí)锶粝壬f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的確,閱讀教學中的“讀”是理解、領悟和吸收閱讀教材的手段。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無論是學生的口頭語還是書面語的表達都是通過“讀”這種原生態(tài)的方法來達成的。朗讀能讓我們的孩子在母語學習中覺醒,在母語學習中感動,在母語學習中陶醉,在母語學習中生長并成人。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鄭逸農(nóng).“非指示性”教學模式初探[J].語文學習,2000(7).
[3] 陳向明.在行動中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 潘涌.語文新課程與教學的解放[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5]黃桂林.于永正老師課堂教學藝術研究——朗讀指導的藝術[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