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紅
校園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但至少應該包括下述兩大方面:其一是校園文化必須形成具有可持續(xù)的認知系統(tǒng)。這種共同的認知系統(tǒng)在師生之間能達成默契與共識,仿佛一種心靈盟誓,每一個師生知道在這座校園中,我們的贊美和反對對象,都是明確的,我們的行為在哪種意義或程度上,是符合校園文化的規(guī)范和要求,在所有師生的心底,都有一道十分清晰的底線。其次,校園文化要形成師生所共同認可的行為方式,并且以一種慣常行為方式呈現(xiàn)出來,甚至是一種條件反射行為。用一句通常的話,就是讓制度(法律)刻進每一個師生的靈魂深處,成為勿需思考即可完成的行為或動作。上述兩大方面,又都是基于校園文化核心價值觀和校園內涵的基本精神,離開了這一點,校園文化就是一句空話,或沒有靈魂的軀殼。校園文化,尤其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涵或校園精神,其沉淀的訴求和源頭在哪里?文化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獨特產物,廣義地說,文化就是人化。所以《易經·賁卦》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毙@文化說倒底,也就是校園人的文化。校園人的主體,當然是老師(包括行政、后勤人員)和學生。
一、核心人物是校園文化沉淀的初始動力
校園文化的沉淀,來源于校園核心人物的教育思想和獨立特行的精神品格。校園核心人物通常是學校的創(chuàng)建者或重要領導者,也包括一部分杰出的教師或學生,以其獨具風標的個人魅力或團隊精神,成為校園文化沉淀的初始動力。他們是校園文化沉淀的源頭,也可以稱之為校園文化的原型或雛型。一個成功的被社會和歷史認可的校園文化,必有這樣的校園核心人物和團隊。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學,梅貽琦之于清華大學,張伯苓之于南開中學,皮博迪博士之于格羅頓公學,莫不如此。如果說校園文化是一片海洋,那么,校園核心人物(或以核心人物為中心形成的團隊)就是這片海上的燈塔與引航者;如果說校園文化是一座花園,那么校園的核心人物就是這座花園的奇妙園丁。
人們通常談到北大,都會用“北大精神”來概括,那么什么是“北大精神”呢?北大精神就是北大校園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這種北大精神,又與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品性習習相關??梢赃@樣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北大精神。蔡元培從進入北大校園那一刻開始,就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和政治是分不開的,但同時他又堅信,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不能與政治混為一體。北大精神或蔡元培的思想是什么?是獨立思考,恕以待人,是“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這種北大精神,蔡元培發(fā)其端,并被無數(shù)北大師生代代相傳,在時間的長河中,漸漸沉淀,從而鑄就了北大豐厚的校園文化。
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校園核心人物具有領導者的角色。人們在談論企業(yè)文化時,往往會從企業(yè)創(chuàng)建者的文化談起,甚至有人干脆說,企業(yè)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這句話雖然太偏執(zhí)了一些,但確實也有其合理性,至少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實。那么,校園文化的情形也常常與此類似,一個學校的文化,學校領導者的教育思想,會為校園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蓽路藍縷的創(chuàng)建者的思想,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影響甚鉅。這是不是說,校園文化的核心人物,就一定要是學校領導者呢,這倒未必。普通的人,平凡的人,胸懷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成為一座校園的靈魂人物。這樣的平凡者,一定是胸懷遠大,志向高潔者,他們雖然是普通人,但卻以奇?zhèn)サ娜烁窳α?散發(fā)出動人的光彩。
二、時代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是校園文化沉淀的雙翼
校園文化的沉淀,來源于廣闊的時代精神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時代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可說是校園文化沉淀向深度和廣度推進的兩只翅膀。1904年,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和嚴范孫在天津創(chuàng)立了南開中學(當時的名稱是天津南開學校,其舊址以“中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而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創(chuàng)校之初,張伯苓就為南開中學的校園核心文化定下了基調。南開中學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八個字表達了張校長對莘莘學子的期望:愛國樂群,不斷進取。這之中既有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君子人格的自我約束和要求,也有時代巨變前夕對于民主與科學的強烈向往。我們從張校長為南開中學定下的校歌中,更能深切體味到這一點:“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汲汲骎骎,月異日新,發(fā)煌我前途無垠。美哉大仁,志勇真純,以鑄以陶,文質彬彬。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睙o論是汲汲骎骎的奮發(fā)圖強,還是志勇真純的文質彬彬,透過這些儒雅而充滿張力的話語中,我們能夠觸摸到上個世紀初葉,在東西方文明猛烈碰撞之際,一個滿懷愛國熱情,以教育報效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浸潤洗禮中,他們懷抱著偉大的教育救國強國的夢想,這夢想的光芒迄今仍然照耀著南開中學的師生們。
在今天,我們亦面臨時代的劇變,中國崛起,和諧文化,全球一體,我們期待新一代偉大的學者和教育家的出現(xiàn)。同時,在文化多元時代的當下,廣大獻身教育事業(yè)者也擁有了更為自由翱翔的空間:一方面我們可以萃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為搭建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奠定文化基石;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放眼全世界,吸取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為校園文化設制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再一方面,隨著中國的不斷強盛,教育的不斷改革,必將吸引海內外卓越的教育人士投身中國的校園文化建設,從而為中國的校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制度或事件:校園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
校園文化的沉淀,很多時候是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制度或事件來實現(xiàn)的。這個制度或事件最初可能是偶然的,當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背后隱含著與校園精神息息相通的文化元素時,它便被固定化或制度化,得以代代相傳。通過一系列的具有校園文化背景的制度或事件,來表達和強化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在著名的美國西點軍校,每個學員都會通過一項奇特的考核:學員要從野地中一個深達四米、寬兩米的鐵制桶中徒手爬出。倘若不能完成,將會受到嚴厲懲罰:人們從上面推下泥土砂石,活埋直至半腰。這幾乎是一個無法通過的考核神話,在軍校的記錄里,此項目成績一直是零分。直到一個叫麥克阿瑟的年輕人出現(xiàn),才終結了這個西點的神話。麥克阿瑟也像其他人一樣,在鐵桶中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考官下令執(zhí)行填土埋人的懲罰。就在泥土灌落的時候,麥克阿瑟突然作出異常行為:他不停跳躍將泥土踩在腳下,麥克阿瑟借著腳下越壘越高的泥土攀上了鐵桶。這個西點故事或考核制度,非常具有西點的校園文化精神,西點強調軍人絕對的服從與絕境中的創(chuàng)造力。校園文化的沉淀,這也正是在這樣一些如同克來夫?貝爾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的不斷強化中,得以實現(xiàn)。
四、文化風景:校園文化沉淀的凝縮與直觀表達
最后,校園文化的沉淀,并不是一種空洞的行為,也不是一種抽象的說理,它有時是十分具體的,可以感知或感觸的,甚至可以凝縮為一段獨特的校園風景。關于這一點,中國古代讀書人對于環(huán)境的要求、包括古代基礎教育機構書院風景與氛圍的營造,對于今天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仍然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對讀書環(huán)境是十分講究的,他們的書房一般是建在后花園中,旁邊有一方清澈的蓮池,前桃后杏,窗前則通常有幾桿竹修或芭蕉。室內除了書架書桌之外,還陳有一榻以便小憩;墻上懸掛著一把寶劍,讀書之余可以鍛煉筋骨;案上還擺著香爐或瑤琴,香煙中琴聲里,讀書的感覺更好。據說如果在樓上讀書,則有諸多意想不到的妙處,明人吳從先說:“仙人好樓,余亦好樓居,讀書宜樓”,他還列舉在樓上讀書的五大快樂:“其快有五:無剝啄之驚,一快也;可遠眺,二快也;無濕氣侵床,三快也;木末竹顛與鳥交語,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边€有一些情調浪漫的讀書人,上山去讀書,若“山上須泉,徑中有竹,讀史煮酒”便更佳了。古人甚至覺得讀什么書與季節(jié)的變化也是十分相關的,什么季節(jié)讀什么書,其中也有個講究:讀經宜春,讀史宜夏,讀諸子宜秋,讀散集宜冬。古代書院,為了滿足讀書人對于環(huán)境的特殊要求,通常都是建立于風景絕佳之處,并且在書院中還專門設有泮池、泮橋和泮林,供學子們徜徉游歷。
令人欣慰的是,古代書院優(yōu)雅的風景,我們現(xiàn)在已可在一些中學校園中看到了。在中國西部成都的郊外,就有一所著名的文翁書院,它實際上是一所普通中學,但由于借鑒了古代書院的環(huán)境風格以及在古代大教育家文翁的感召之下,這所普通的中學,現(xiàn)在已經成為西部地區(qū)最具特色的一所中學。朱檐畫棟、小橋流水之間,還有一座陳設雅致的國學講堂,講堂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和學者來此講學,形成一種斯文薈萃的校園風氣。這就是環(huán)境和風景的魅力,因為在風景之后,是深沉綿遠的文化。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文化沉淀,對校園文化核心精神的形成所產生的深刻聯(lián)動與影響。簡單地說:校園文化的沉淀和形成,就是由校園核心人物所倡導的,源乎傳統(tǒng)文化又合乎時代脈膊的一種文化精神,并通過一系列事件或制度使之得以充分體現(xiàn)與傳承。它既是意識領域的,又是可以通過物質載體來直觀表達的,甚至可以是一段深具文化氣質的校園風景。
(責任編輯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