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素偉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產生于變化之中,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教師講、學生聽的保姆式教學仍在實際教學中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這就需要精心設計靈活多樣的教法,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下面是筆者在機械類教學過程中所做的幾點嘗試。
一、提供“說話”機會
為了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筆者經常采取的措施是“師生換位”。每一個學生都要登臺當一次老師。實驗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顯得比較生硬,而有的學生就顯得比較大方、靈活,如有的“小老師”把知識點講過一遍后,還提問下面的學生,當下面的學生沒有回答好時,這位小老師耐心地講解一遍,還舉例。有的學生舉手提出疑問,而“小老師”難以解釋時,沒有出現(xiàn)尷尬的局面,而是問下面的學生“你們有誰能幫助這位同學解釋一下呢?”然后這位小老師就點名到臺下當學生的筆者。這不僅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開放教學時空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難以學會的內容,如機制工藝中各種機床的結構和作用、切削運動和加工過程以及鑄造、鍛造的相關介紹,如果在課上講就比較空洞,學生根本沒有見過機床,更不要講結構和作用了,而將課堂流動到實習工廠,參照實物講解結構,然后演示各結構的運動,并歸納其作用,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在講解機床加工過程時,觀看錄像帶并不太理想,就嘗試開放教學時空,實行長短課時結合、教學課堂流動的措施,讓學生實地參觀加工過程,再讓學生自己總結一下,他們就言之有物了。學生不僅學好課本上的知識,還培養(yǎng)了觀察、思維能力,縮短了教學與社會現(xiàn)實需求的距離。
三、激發(fā)“學”與“問”
在通常的教學中,看到的只是老師向學生提問,卻很難看到學生向老師提問。其原因是老師把學生能產生的疑問都思考到了,老師代替學生思維。老師提出問題,固然可以促進學生思考,但總是被動的,只有學生主動思考時產生疑問才是最積極的。因為找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只需要教學和實驗的技巧,而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問題,必須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和想象力。老師一般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設計套路問題,希望學生沿著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這也許能少走彎路,但限制了學生的思路、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F(xiàn)代教育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更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首先要從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提問題開始。教師不要把所有問題講得過細、過死,把全部答案告訴學生,而應提供動腦、動手,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循循善誘,鼓勵學生突破現(xiàn)成答案,大膽提問,提出自己的獨特設想,最后師生一起來總結,有些知識可以用學生討論的形式來進行解答。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今后在工作崗位有所發(fā)展打下基礎。
四、開放考試模式
上完《車工工藝》這門課,就要進行一次結業(yè)統(tǒng)考??荚嚹J绞敲~解釋、填空、簡答、計算。考試范圍是《車工工藝》這本書的基本知識和重點知識。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出大量題目,讓學生做、背,特別是簡答題和名詞解釋,不僅耗費老師與學生的精力、時間,而且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進行考試改革,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的,重點考查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統(tǒng)考的內容可以在原先的基礎上改變一下,增加一些設計題目,也就是活題目,如根據(jù)你在工廠實習中加工的工件,設計一把多刃車刀,根據(jù)你在工廠實習中加工的工件,提出一種多刀加工的方法。還可以進行開卷考試,即根據(jù)給定圖紙回答問題,如對加工此工件進行工藝分析、制定加工步驟、相關尺寸如何設計、采用何種裝夾方法、理論根據(jù)是什么等綜合性問題,有的答案可以從書上查閱,但有的答案書上沒有,必須利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才能給出答案,更有的題目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將教的內容進行“活考”,促使學生將知識學“活”,不至于死背書,從根本上培養(yǎng)他們掌握知識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
要活躍課堂氣氛,還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通過制作課件、模擬機器的運轉等動畫教學,能夠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當然,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現(xiàn)代化教學中涉及計算機、網(wǎng)絡、課件等較新的知識。這就要求專業(yè)教師能掌握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另外,專業(yè)課件的開發(fā)需要由專業(yè)教師本人來完成。教師課件的質量就是專業(yè)教學關鍵,這既是教學過程中的傳媒,也是衡量一個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江蘇省武進職業(yè)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