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權民
很多人常把貧血與低血壓混為一談,認為是一回事。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低血壓與貧血在醫(yī)學上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貧血是指外周循環(huán)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及紅細胞總的體積減少的一種綜合性病理狀態(tài)。具體來說,當成年男性的血紅蛋白低于125克/升,成年女性的血紅蛋白低于115克/升時,一般可以認為存在貧血。其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無力、心慌、頭暈、耳鳴、失眠等,但其血壓一般并不降低。故不少人對貧血并不在意,認為只要注意營養(yǎng)或吃點補藥,休息一段時間貧血就會糾正。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觀點。因為貧血是許多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種共同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所以,當確定患有貧血后,要進一步查找造成貧血的原因。在臨床上有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造血不良性貧血和失血性貧血等。只有明確病因后,才能對癥治療,真正糾正貧血現象。
低血壓是指成年人的血壓長時期低于90/60毫米汞柱,常見的類型為慢性低血壓。其中以體質性低血壓和體位性低血壓較多。體質性低血壓多見體質較瘦弱的人,而女性又占多數。有的人血壓偏低,但無明顯的不適感,其低血壓也只是在體檢時偶然被發(fā)現的,這種情況無需進行特殊治療。但若血壓低并伴有精神倦怠、健忘、頭暈甚至發(fā)生暈厥,或心前區(qū)出現憋氣感、疼痛、心慌等不適時,就應引起重視,及時去醫(yī)院進一步檢查診治。
體位性低血壓,又叫作直立性低血壓,其表現為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位,或長時間站立時易發(fā)生低血壓,嚴重者可引起暈厥。造成體位性低血壓的主要原因是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可以采用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藥物進行治療。如服用谷維素、健腦合劑以及中草藥等。同時還需適當加強營養(yǎng)和體育鍛煉,從臥位或蹲位轉為直立時,動作須緩慢,不要過急。另外,體位性低血壓還可由其他多種疾病引起,例如脊髓病變、急性傳染病、內分泌功能紊亂、慢性營養(yǎng)不良癥或者服用了某些具有降壓作用的藥物等,都可以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因此,專家們告誡,如發(fā)現患有低血壓,必須先查明原因,然后再對癥加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