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楠, 李 政
(1.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天津 300072; 2.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 天津 300142)
自古以來,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聯(lián)系主要是通過陸路和海路兩條交通線,并形成了外來文化交流的生態(tài)廊道。陸路交通主要是經(jīng)西北地區(qū)通中亞,或者是經(jīng)西南地區(qū)到印度,形成南亞文化影響圈;海路交通則主要是從東部沿海一帶出發(fā),去朝鮮、日本或者南洋乃至更遠的地區(qū),形成東亞文化影響圈。在海路交通中,以閩粵地區(qū)為航行起點下南洋的南線,已廣為人們所認知,而以膠東半島為航行起點的北線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古代中國去日本、朝鮮的航線都是以膠東半島作為起點的。自膠東地區(qū)通往朝鮮、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北向航線,是我國最早一條通過海路運輸絲綢的航線[1],早在先秦時代,我國的絲綢就通過海路交通由齊、燕的移民傳到朝鮮,到漢代又從朝鮮傳到日本。
隨著海外貿易的蓬勃發(fā)展,膠東地區(qū)逐漸發(fā)展成為匯聚南北、聯(lián)系海外的海上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而閩粵地區(qū)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線起點,自古以來與膠東地區(qū)的海上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南方的絲綢、茶葉等中國特產先匯聚到閩粵的港口,海運到膠東地區(qū),再源源不斷地轉運往日本、朝鮮。貨物運輸和人口流動帶動了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地域建筑文化的融合。兩地民居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歷史文脈與文化肌理相互交融凝聚,在民居的藝術美學上具有了許多共通之處。
藝術美學的最高境界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涵義在于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要與自然生態(tài)渾然天成,不著人工雕琢的痕跡。傳統(tǒng)民居建筑是民間技術和民俗藝術的凝聚體,所表現(xiàn)出來親近自然、融合自然的思想更為突出。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形式、空間布局大多與周圍的山水地形緊密結合,“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濃厚的人文藝術之間相互協(xié)調并統(tǒng)一結合,使民居建筑呈現(xiàn)出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完美融合”[2]。
膠東、閩粵地區(qū)境內的地形地貌主要為丘陵山地,即有連綿起伏的丘陵、丘陵間的小塊平原,也有沿海疊嶂的山地以及山地之上的小塊臺地。民居選址于海邊的山地丘陵地帶,村落的的空間布局呈現(xiàn)出一種后倚青山,三面環(huán)海的帶狀格局。由于海邊山地的坡度很緩,山脈走勢與海岸線相互垂直,鱗次櫛比的民居沿山坡拾級而上,與地形結合得非常緊密,有些房屋甚至建到了山脊上。膠東民居和閩粵民居在村落布局上,充分地發(fā)揮了地形優(yōu)勢,依山就勢、順從自然、錯落有致(見圖1,圖2)。民居隨著山體等高線的起伏與走向變化,與整個山景融為一體,體現(xiàn)出樸素自然的美學理想[3]。
圖1 膠東威海孫家疃村
圖2 福建永定下洋民居村
傳統(tǒng)民居的建造材料大多因地制宜,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性材料,一方面地方性材料取材方便、經(jīng)濟適用;另一方面地方性材料源于自然,和周圍自然環(huán)境中的土、木、石融為一體,從而形成獨特的美學景觀。在建筑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上,膠東民居與閩粵民居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對材料的質感、肌理和色彩的處理上,遵循對立統(tǒng)一的審美法則,既追求不同材料之間強烈的對比與變化,又強調民居整體風格高度的和諧與統(tǒng)一,“典型的中國建筑是一種混合結構,盡量使用各類材料,使之能夠各盡所能,各展所長。”[4]
丘陵山地盛產石材,膠東與閩粵兩地民居的墻體材料多采用石材,并強調石材與土、木、磚、瓦等其他建筑材料組合使用的效果[5]。膠東棲霞地區(qū)和福建閩清地區(qū)民居的外墻,采用石墻基座上砌筑磚墻,外加石灰抹面的處理手法,平整光潔的抹灰墻面與凸凹不平的石材基座形成了質感的對比,方整石塊的條紋機理與抹灰白墻的精細砌造形成了肌理的對比,暖色的石材基座與灰白相間的墻面形成色彩的對比。虛與實的結合、黑與白的分明、柔與剛的相濟,對立統(tǒng)一的審美法則在兩地民居保持自然樸實風格的同時,又增添了幾分自由靈動之美(見圖3,圖4)。
圖3 膠東棲霞牟氏莊園民居外
圖4 福建閩清民居外
在建筑細部裝飾上,閩粵民居素來以豐富的屋頂形式、精湛的雕刻裝飾、高超的工藝水平而聞名。膠東民居作為北方地區(qū)的民居類型,既傳承了北方民居裝飾裝修質樸大方的地域特色,在山墻頭、屋脊等細部處理上也融合了閩粵民居精巧柔美的建造傳統(tǒng),形成了輕盈飄逸的美學形式。
膠東民居和閩粵民居的屋頂形式一般為硬山頂,屋頂處理手法輕巧秀麗,富于動態(tài)的美感。民居正脊用小青瓦拼砌而成各種圖案,稱為花脊。民居的花脊兩端翹起,“屋頂?shù)那€,向上微翹的飛檐,使原本在視覺上沉重的屋頂,變得輕盈起來,頗有隨著曲線的態(tài)勢呈示出飛出飛穹的感覺和意象”[6]。形態(tài)多變的封火山墻也是膠東民居和閩粵民居造型之美的突出特征。兩地民居的封火山墻大多高高聳起,并按金、木、水、火、土劃分為五種形式。在膠東地區(qū)民居中,“水”式山墻頭形狀近似為半圓形,如鍋的兩耳?!八笔缴綁︻^與“吐水”及“壓火”的民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7],是最為常見的山墻頭形式。這種山墻頭是以廣式山墻為原型,與潮汕地區(qū)的“五行式”山墻如出一轍。
膠東民居和閩粵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美學意識都與“海文化”息息相關,這不僅源于兩地民居所處地理環(huán)境瀕臨大海,而且與沿海漁民風俗習慣、信仰崇拜等文化意識有著深層次的關聯(lián)。沿岸的遠古先民以水為生,必然對魚類動物產生敬畏進而轉化為魚圖騰崇拜,后經(jīng)過部落遷徙、文化傳播與民族融合轉而成為與華夏族一樣的龍母信仰。沿海地區(qū)民居的裝飾中,仍保留著“魚”、“鰲魚”這種原始圖騰崇拜的痕跡,并具有深遠的文化淵源。膠東、閩粵兩地的大型民居、祠堂等建筑物的屋脊常飾以魚形吻,相對置于正脊兩端,形象豪放生動,使屋脊的輪廓線異常豐富,這成為膠東民居與閩粵民居同根共源美學意識的突出特征[8]。
膠東地區(qū)和閩粵地區(qū)地理位置一南一北,民居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存在著差異。民居在空間布局、建筑材料和細部構造上各具特色。膠東地區(qū)冬季氣溫較低、風大寒冷,為了適應風多雨頻、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多將防風、排水和保溫等作為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從而形成了進深較短,屋面起坡較大的民居形式?,F(xiàn)在民居雖已多用瓦頂,但有條件的民宅還是會在瓦頂上先鋪上草,草上再壓瓦,這樣做防風防潮、耐久保溫的效果良好。而閩粵地區(qū)夏季氣候炎熱潮濕,冬季氣候溫和,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是按照夏季氣候條件設計的。為了克服夏季濕度大而帶來的悶熱,采取避免太陽直曬和加強通風的辦法。民居進深大,出檐深,廣設外廊,使陽光不能直射室內,取得陰涼的室內效果[9]。
膠東民居與閩粵民居在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但由于兩地民居同屬海洋文化,有著相同的精神信仰和審美情趣。膠東民居與閩粵民居在藝術美學上有許多共通之處:樸素自然的美學理想、對立統(tǒng)一的審美法則、輕盈飄逸的美學形式、同根共源的美學意識。通過對膠東民居與閩粵民居藝術美學的比較研究,可以從地域文化圈的角度,闡釋兩地民居藝術美學交融性特征生成的歷史文化機理。
[1] 項觀奇.悠久的古代歷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2] 王其鈞,徐躍東.纖巧神韻古民居:民居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
[3] 彭一剛.傳統(tǒng)村鎮(zhèn)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4.
[4] 李允鉌.華夏意匠[M].中國香港: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4.
[5] 高珍明,王乃香,陳 瑜.福建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7.
[6] 劉森林.中華裝飾:傳統(tǒng)民居裝飾意匠[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7] 陸元鼎,魏彥鈞.廣東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8] 胡樹志.膠東村鎮(zhèn)與民居[M]//陸元鼎.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4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6.
[9] 戴志堅.閩臺民居建筑的淵源與形態(tài)[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