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兆
就目前社會科學界的學風而言,筆者認為,有空前好空前壞的兩面。空前好的一面是指學術界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于創(chuàng)新的新局面,說了許多真話新話,出了不少優(yōu)秀成果;壞的一面也空前嚴重,有那么一些利欲熏心、不學無術者濫竽儒林,于是就有許多文化垃圾,還不時驚爆出一些學術腐敗的丑聞。毋庸置疑,這是需要解決的。
學術腐敗作為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既有個人品質可責,也有環(huán)境管理可咎。因此要想有效遏制,必須雙管齊下,而當前重點應放在學術環(huán)境的肅整治理上,消除這些丑惡現象的存活空間。其中,高校又應首當其沖。
現在,各大學非常看重社會傳媒的各類排名榜,它們實際已成了鐵棍般的指揮棒。排名次序要爭,在博士學位授予點、重點學科、課題經費、科研成果、獲獎項、人才引進等等方面,更是左右攀比,爭得不可開交,為此還自行制定各種土政策強化對師生的數量管理。如晉升教授、申請博導需要發(fā)表何種級別的文章、帶一名研究生導師須給學生資助多少經費等都有硬指標;規(guī)定研究生必須發(fā)表文章才能參加學位論文答辯;對能爭得榮譽者給予配套獎勵,如在頂級刊物上發(fā)一篇文章有的給高達10萬元的獎勵。這樣鞭打“激勵”固然能收到一定的促進效應,但也難免有“逼良為娼”的副作用,為發(fā)文章、評獎等“各顯神通”,逼著人們八方聯絡,四處公關,流弊也就叢生。有些學校對家丑諱莫如深,傾向內部消化,甚至充當保護傘。
這些情況上面是了解的,可能為保護各?!白灾鲃?chuàng)新”的積極性,不便強行干預,因此有“山上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的狀況和社會怨校罵部的尷尬。其實,古今中外,科學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都是智者忘我卓絕鉆研的結果,社會價值的導向高于市場價值的利誘。因此,主管部門對高校的合理干預就十分必要。如國家學位管理條例沒有規(guī)定研究生答辯前必須發(fā)表文章,教育部負責領導也明確表示研究生發(fā)表文章應當鼓勵,但不應作為必要條件。既是如此,就應該制止高校對研究生的過分要求,免得每年數十萬研究生掏腰包去買版面強為敷衍,否則就應該承擔宏觀管理不力的責任。對各類炒作性的高校排名榜,教育部也應有個態(tài)度,建議可公開宣布不作為教育部評價高校水平的主要參考,以減輕高校壓力。
知識分子都是知書識理的,凡涉身學術腐敗者,都有舞弊故意,應當嚴懲不貸。學風不正,學術腐敗不除,有礙科學現代化發(fā)展,遺患無窮。國外大學視學術造假、抄襲為不齒。我們應像2009年韓國對首爾大學干細胞專家黃禹錫教授的學術造假進行刑事判決以儆效尤那樣,下硬手懲治嚴重學術腐敗者。抄襲剽竊屬侵犯知識產權,拿政府課題費搞學術造假屬詐騙,都應嚴厲查處。如果各級真能動真格,做到對學術腐敗的微觀主體“零容忍”,又能在宏觀管理客體上對其堅守“零空間”,學術腐敗就能從根本上受到抑制?!ㄗ髡呤菑B門大學(文科)學術委員會主席、教育部社科委經濟學學部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