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管理處
(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 100125)
2.1.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1。
2.1.2 選育單位:河間市國欣農(nóng)村技術服務總會、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市國欣科創(chuàng)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1.3 品種來源:SGK3×1207。
2.1.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常規(guī)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早,苗壯,全生育期長勢強,整齊度好。株高106.5 cm,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茸毛多。葉片中等大,葉色深。第一果枝節(jié)位7.0節(jié),單株結(jié)鈴18.3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0 g,衣分39.3%,子指11.0 g,霜前花率90.4%??箍菸?,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3 mm,斷裂比強度29.4 cN/tex,馬克隆值4.8,斷裂伸長率6.4%,反射率75.5%,黃色深度7.7,整齊度指數(shù)85.0%,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5。
2.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年、2008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常規(guī)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58.1 kg、101.6 kg和91.8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15.3%、9.1%和6.9%。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36.6 kg、94.5 kg和86.0 kg,分別比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14.4%、8.9%和7.4%。
2.1.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密度高肥水地塊2000株、中等水肥地塊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適當補施蓋頂肥。(4)根據(jù)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西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2.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2。
2.2.2 選育單位:新鄉(xiāng)市錦科棉花研究所、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2.3 品種來源:錦科970012×錦科19。
2.2.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常規(guī)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較慢,前、中期長勢和整齊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6.1 cm,株型松散,莖稈茸毛多。葉片中等大小主,色深綠。第一果枝節(jié)位7.2節(jié),單株結(jié)鈴16.4個。鈴卵圓形、較長,苞葉較大,吐絮暢,單鈴重6.2 g,衣分41.3%,子指10.7 g,霜前花率92.5%??箍菸。忘S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2 mm,斷裂比強度31.4 cN/tex,馬克隆值4.8,斷裂伸長率6.3%,反射率74.1%,黃色深度7.8,整齊度指數(shù)85.3%,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51。
2.2.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常規(guī)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3.6 kg、100.7 kg和93.1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9.2%、9.8%和7.5%。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7.4 kg、102.5 kg和93.2 kg,分別比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19.6%、18.1%和16.4%。
2.2.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密度高水肥地塊1 800~2 200株,中等水肥地塊2 300~2 8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適當補施蓋頂肥。(4)根據(jù)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2.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南和西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3.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3。
2.3.2 選育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2.3.3 品種來源:百農(nóng)8602×新3313。
2.3.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常規(guī)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較慢,幼苗期苗勢較弱,整齊度較好,不早衰。株高98.8 cm,株型松散,莖稈茸毛稀少。葉片較大,皺折明顯,色淺綠。第一果枝節(jié)位6.6節(jié),單株結(jié)鈴16.3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2 g,衣分40.9%,子指10.4 g,霜前花率92.9%??箍菸?,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3 mm,斷裂比強度28.4 cN/tex,馬克隆值4.9,斷裂伸長率6.4%,反射率76.3%,黃色深度7.2,整齊度指數(shù)85.2%,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1。
2.3.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常規(guī)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6.6 kg、100.8 kg和93.7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10.5%、9.9%和8.2%。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18.4 kg、91.8 kg和83.6 kg,分別比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5.6%、5.8%和4.4%。
2.3.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直播或地膜覆蓋4月20日前后播種,營養(yǎng)缽育苗4月初播種、4月底5月初移栽。(2)每畝種植密度3 000~3 500株。(3)施足底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適當早施花鈴肥,中后期視長勢適當追施葉面肥并合理化控。(4)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棉薊馬、盲蝽象等害蟲。(5)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3.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4.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4。
2.4.2 選育單位:河間市國欣農(nóng)村技術服務總會、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市國欣科創(chuàng)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4.3 品種來源:1275-23×1207。
2.4.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常規(guī)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6天。出苗較快,中、后期長勢強,整齊度一般。株高107.3 cm,株型松散,莖稈粗壯。葉片較大平坦、色深綠。第一果枝節(jié)位7.4節(jié),單株結(jié)鈴17.5個。鈴卵圓形,吐絮較晚,單鈴重5.7 g,衣分40.6%,子指9.7 g,霜前花率87.6%。耐枯萎病、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7 mm,斷裂比強度32.1 cN/tex,馬克隆值4.4,斷裂伸長率6.4%,反射率75.2%,黃色深度7.7,整齊度指數(shù)85.3%,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59。
2.4.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常規(guī)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4.7 kg、99.3 kg和87.0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9.7%、8.2%和0.5%。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26.8 kg、90.4 kg和80.0 kg,分別比魯棉研21號增產(chǎn)9.7%、4.1%和-0.1%。
2.4.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密度,高肥水地塊2 000株、中等水肥地塊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鈴肥,蓋頂肥不宜過量,防止貪青晚熟。(4)根據(jù)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4.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5.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5。
2.5.2 選育單位:濟陽縣魯優(yōu)棉花研究所、創(chuàng)世紀轉(zhuǎn)基因技術有限公司。
2.5.3 品種來源:中棉12×sGK321。
2.5.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早熟常規(guī)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較好,苗期長勢一般,中、后期長勢強,整齊度較好。株高106 cm,株型松散。果枝較長,平展略上舉。莖稈茸毛較多,葉片中等大小、綠色。第一果枝節(jié)位7.5節(jié),單株結(jié)鈴18.4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 6.2 g,衣分 38.9%,子指 11.0 g,霜前花率92.3%。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3 mm,斷裂比強度30.1 cN/tex,馬克隆值4.7,斷裂伸長率6.7%,反射率73.9%,黃色深度8.1,整齊度指數(shù)85.1%,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8。
2.5.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年、2006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早熟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51.4 kg、97.8 kg和90.3 kg,分別比對照中棉所45號增產(chǎn)12.8%、17.5%和21.7%。2007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03.9 kg、84.6 kg和79.7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 28號增產(chǎn)-0.3%、-3.3%和-2.7%。
2.5.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密度,高肥水地塊2000株、中等水肥地塊2 500株、旱薄地3 000~3 5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鈴肥,適當補施蓋頂肥。(4)根據(jù)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煙飛虱等害蟲。(6)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5.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北、西南部,河南東部、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麥田春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6.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6。
2.6.2 選育單位:新鄉(xiāng)市錦科棉花研究所、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6.3 品種來源:sGK791×豫668。
2.6.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較快,前、中期長勢和整齊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2.0 cm,株型較松散,莖稈粗壯,茸毛稀,葉片中等大小,色淺綠,子葉肥大。第一果枝節(jié)位7.0節(jié),單株結(jié)鈴16.6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 6.2 g,衣分 43.3%,子指 9.9 g,霜前花率95.8%??箍菸。忘S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6 mm,斷裂比強度29.8 cN/tex,馬克隆值4.8,斷裂伸長率6.4%,反射率76.4%,黃色深度7.4,整齊度指數(shù)85.7%,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9。
2.6.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1.3 kg、104.5 kg和100.1 kg,分別比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4.9%、11.3%和12.7%。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34.2 kg、101.7 kg和96.0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 15增產(chǎn)11.8%、16.9%和17.6%。
2.6.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密度,高水肥地塊1 500~2 000株;中等水肥地塊2 000~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現(xiàn)蕾后注意噴施硼肥,適當補施蓋頂肥。(4)根據(jù)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肓蝽象、灰飛虱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6.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西南部、山東西南和西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7.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7。
2.7.2 選育單位:創(chuàng)世紀轉(zhuǎn)基因技術有限公司。
2.7.3 品種來源:469×1562。
2.7.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較慢,前期長勢和整齊度一般,中、后期好。株高101.4 cm,株型較松散。莖稈粗壯,茸毛密。葉片較大,色深綠。第一果枝節(jié)位7.2節(jié),單株結(jié)鈴16.5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5 g,衣分39.6%,子指10.7 g,霜前花率91.5%。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5 mm,斷裂比強度29.9 cN/tex,馬克隆值4.9,斷裂伸長率6.5%,反射率75.5%,黃色深度7.7,整齊度指數(shù)85.2%,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8。
2.7.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56.5 kg、101.7 kg和93.1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1.5%、8.3%和4.8%。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39.9 kg、96.6 kg和87.2 kg,分別比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4.6%、11.0%和6.9%。
2.7.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4月20日前后播種,地膜覆蓋可適當提早。播種前選擇晴天曬種1~2天。(2)每畝種植密度一般1 800~2 500株,黃河流域北部棉區(qū)密度適當加大。(3)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后期施少量蓋頂肥,蕾期適量噴施硼肥。(4)根據(jù)天氣和長勢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7.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西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8.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8。
2.8.2 選育單位: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2.8.3 品種來源:冀優(yōu)768×Z56-1系。
2.8.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較慢,前、中期長勢和整齊度一般,后期好。株高102.7 cm,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茸毛密。葉片較大,色深綠。第一果枝節(jié)位7.1節(jié),單株結(jié)鈴16.9個。鈴長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7 g,衣分39.8%,子指10.9 g,霜前花率 90.7%??箍菸?,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2 mm,斷裂比強度28.7 cN/tex,馬克隆值5.0,斷裂伸長率6.6%,反射率75.7%,黃色深度7.7,整齊度指數(shù)84.9%,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1。
2.8.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59.2 kg、103.2 kg和93.6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2.7%、9.9%和5.4%。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37.5 kg、96.2 kg和85.0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 15增產(chǎn)13.8%、12.4%和7.9%。
2.8.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下旬播種。(2)每畝種植密度,高肥水地塊2 300~2 500株,中等肥水地塊2 800~3 300株,旱薄堿地4 000~4 6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中后期適當噴施葉面肥。(4)根據(jù)天氣和棉花長勢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8.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北、西南部,河南東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9.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09。
2.9.2 選育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9.3 品種來源:中棉所41×中9425。
2.9.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較快,全生育期長勢和整齊度較好。株高103.1 cm,株型松散,莖稈茸毛稀。葉片較大,色深綠。第一果枝節(jié)位7.4節(jié),單株結(jié)鈴16.2個。鈴卵圓形,鈴尖明顯,鈴殼薄,吐絮暢,單鈴重6.7 g,衣分40.7%,子指11.1 g,霜前花率92.7%。耐枯萎病、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3 mm,斷裂比強度29.3 cN/tex,馬克隆值5.1,斷裂伸長率6.3%,反射率75.7%,黃色深度7.7,整齊度指數(shù)85.4%,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4。
2.9.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56.4 kg、104.3 kg和96.7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1.5%、11.1%和8.9%。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32.8 kg、95.6 kg和89.3 kg,分別比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1.2%、9.9%和9.4%。
2.9.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上旬、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高肥水地1 600~2 000株,中等水肥地2 100~2 400株,旱薄2 500株以上。(3)施足底肥,早施花鈴肥,適當補施蓋頂肥。(4)根據(jù)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9.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南和西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10.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10。
2.10.2 選育單位:山東棉花研究中心。
2.10.3 品種來源:魯365×魯S3232。
2.10.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較快,全生育期長勢和整齊度較好。株高102.1 cm,株型松散,莖稈茸毛稀。葉片較大,色淺綠。第一果枝節(jié)位7.4節(jié),單株結(jié)鈴17.8個。鈴長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1 g,衣分41.4%,子指10.4 g,霜前花率93.4%。耐枯萎病、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2 mm,斷裂比強度30.3 cN/tex,馬克隆值4.8,斷裂伸長率6.3%,反射率75.6%,黃色深度7.7,整齊度指數(shù)85.2%,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9。
2.10.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5.1 kg、101.5 kg和94.8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6.6%、8.1%和6.8%。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20.5 kg、91.6 kg和83.1 kg,分別比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5.7%、7.0%和5.5%。
2.10.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春播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可直播或地膜覆蓋。(2)每畝種植密度一般在2 500~3 0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如遇伏旱應及時澆水,防止缺水早衰。(4)合理化控,一般情況下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一次。(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棉葉螨、煙粉虱和盲蝽象等害蟲。(6)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0.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北和西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11.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11。
2.11.2 選育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11.3 品種來源:531037×9901。
2.11.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好,苗齊苗壯,前、中期長勢較強,整齊度好,后期長勢轉(zhuǎn)弱。株高102 cm,株型緊湊。莖稈紫紅色,茸毛少。葉片較小,葉色深綠,通透性好。第一果枝節(jié)位7.3節(jié),單株結(jié)鈴17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5.8 g,衣分39.2%,子指10.2 g,霜前花率94.7%??箍菸?,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8 mm,斷裂比強度31.6 cN/tex,馬克隆值4.5,斷裂伸長率6.7%,反射率72.6%,黃色深度8.5,整齊度指數(shù)85.2%,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55。
2.1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年、2006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棉區(qū)域試驗,2005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0.2 kg、94.1 kg和89.1 kg,分別比對照中棉所41號增產(chǎn)13.2%、12.4%和13.5%;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33.8 kg、91.9 kg和87.1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2.9%、-0.2%和-0.1%。2007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12.2 kg、86.8 kg和82.4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5%、-0.7%和-0.1%。
2.11.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2 200~2 800株。(3)施足底肥,增施鉀肥,重施花鈴肥,后期及時噴施葉面肥。(4)根據(jù)天氣和長勢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斜紋夜蛾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1.7 審定意見: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東部、中部,山東西南部,陜西關中棉區(qū)春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應用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12.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12。
2.12.2 選育單位:石家莊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12.3 品種來源:SGK321×石抗141。
2.12.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較快,前、中期長勢和整齊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5.5 cm,株型松散。莖稈粗壯,茸毛稀。葉片較大,色淺綠,子葉肥大。第一果枝節(jié)位7.1節(jié),單株結(jié)鈴18.6個,鈴長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3 g,衣分38.6%,子指11.2 g,霜前花率93.1%。耐枯萎病、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8 mm,斷裂比強度29.8 cN/tex,馬克隆值4.8,斷裂伸長率6.3%,反射率76.4%,黃色深度7.4,整齊度指數(shù)85.2%,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9。
2.12.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61.7 kg、100.9 kg和93.9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3.8%、7.5%和5.7%。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6.2 kg、96.8 kg和88.4 kg,分別比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18.0%、13.1%和12.2%。
2.12.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高肥水地1 500~2 000株,中等肥水地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底肥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追肥以氮肥和鉀肥為主。(4)根據(jù)天氣和棉花長勢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2.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西南部、山東西南部和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13.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13。
2.13.2 選育單位:山東棉花研究中心。
2.13.3 品種來源:DR43系 ×118系。
2.13.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較快,前、中期長勢和整齊度較好,后期一般。株高100.6 cm,株型緊湊。果枝較長,夾角較大。莖稈粗壯,茸毛較密。葉片較大,深綠色,子葉大。第一果枝節(jié)位6.9節(jié),單株結(jié)鈴16.6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4 g,衣分40.8%,子指10.4 g,霜前花率93.9%。耐枯萎病、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4 mm,斷裂比強度29.9 cN/tex,馬克隆值4.7,斷裂伸長率6.3%,反射率75.8%,黃色深度8.0,整齊度指數(shù)85.6%,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51。
2.13.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熟雜交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3.7 kg、99.5 kg和93.4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6.0%、6.0%和5.2%;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29.1 kg、97.1 kg和90.3 kg,分別比魯棉研15號增產(chǎn)9.4%、11.6%和10.7%。
2.13.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蓋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2)每畝種植,高肥水地2 000~2 300株、中等水肥地2 500~3 0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鈴肥,適當補施蓋頂肥。(4)根據(jù)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3.7 審定意見:適宜在山東西南部和西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14.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14。
2.14.2 選育單位:邯鄲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14.3 品種來源:邯93-2×GK12。
2.14.4 省級審定情況:2006年河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2.14.5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早熟常規(guī)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快,前、中期長勢強,后期長勢弱,易早衰。株高94.7 cm,株型松散。莖稈茸毛多。葉片中等大小,深綠色。第一果枝節(jié)位6.6節(jié),單株結(jié)鈴17.7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1 g,衣分39.1%,子指10.7 g,霜前花率93.8%??箍菸?,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0 mm,斷裂比強度29.3 cN/tex,馬克隆值5.1,斷裂伸長率6.4%,反射率74.9%,黃色深度7.4,整齊度指數(shù)85.5%,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3。
2.14.6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47.1 kg、93.3 kg和87.3 kg,分別比對照中棉所45號增產(chǎn)8.6%、9.5%和16.4%;2007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28.0 kg、92.6 kg和87.2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8號增產(chǎn)10.1%、6.3%和13.9%。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18.6 kg、89.1 kg和77.7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8號增產(chǎn)7.2%、3.6%和5.7%。
2.14.7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4月下旬播種,直播、地膜覆蓋種植均可。(2)每畝種植密度,一般棉田3 300~4 300株,高水肥棉田2 500~3 500株。(3)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蕬杂袡C肥為主,化肥為輔。初花期適量追施氮肥。6月中下旬合理灌水,開花后遇旱及時澆水。(4)全程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4.8 審定意見:適宜在河北南部、山東西北和西南部、河南東部和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麥田春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15.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15。
2.15.2 選育單位:邯鄲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15.3 品種來源:邯750A×邯R251。
2.15.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中早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快,前、中期長勢強,整齊度好,后期易早衰。株高95.5 cm,株型緊湊,莖稈茸毛多。葉片中等大小,淺綠色。第一果枝節(jié)位6.1節(jié),單株結(jié)鈴19.8個。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5.9 g,衣分42.3%,子指9.3 g,霜前花率94.8%。耐枯萎病、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8.2 mm,斷裂比強度28.0 cN/tex,馬克隆值5.0,斷裂伸長率6.7%,反射率76.0%,黃色深度7.1,整齊度指數(shù)84.5%,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34。
2.15.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中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59.7 kg、107.4 kg和102.2 kg,分別比對照中棉所45號增產(chǎn)14.1%、26.1%和36.3%;2007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23.1 kg、96.8 kg和91.4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8號增產(chǎn)7.8%、11.1%和19.4%。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25.0 kg、96.5 kg和83.4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8號增產(chǎn)10.3%、12.2%和13.5%。
2.15.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育苗移栽4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蓋4月25日至5月5日播種,露地直播5月上旬播種。(2)每畝種植密度,中等肥水地塊3 000~3 500株,高肥水地塊2 500株左右。(3)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增施鉀肥,重施花鈴肥。(4)前中期適時化控,后期酌情減少用量。(5)二代棉鈴蟲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發(fā)生高峰期需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6)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5.7 審定意見:適宜在河北南部,山東西北、西南部,河南東部、中部和北部,安徽、江蘇淮河以北麥田春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16.1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9016。
2.16.2 選育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2.16.3 品種來源:MC1351×MK428。
2.16.4 特征特性:轉(zhuǎn)抗蟲基因早熟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qū)5月中下旬播種生育期102天。出苗快,前、中期長勢強,后期長勢轉(zhuǎn)弱,整齊度好。株高77.8 cm,株型松散,莖稈稍軟。葉片中等大小,深綠色。第一果枝節(jié)位6.0節(jié),單株結(jié)鈴8.4個。鈴卵圓形,吐絮暢且集中,單鈴重5.7 g,衣分 39.7%,子指10.2 g,霜前花率94.5%。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3 mm,斷裂比強度29.0 cN/tex,馬克隆值4.3,斷裂伸長率6.6%,反射率76.3%,黃色深度7.5,整齊度指數(shù)84.6%,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5。
2.16.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年、2007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qū)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15.4 kg、85.5 kg和80.8 kg,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9號增產(chǎn)23.2%、17.2%和20.7%;2008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15.3 kg、86.1 kg和74.6 kg,分別比魯棉研19號增產(chǎn)18.0%、12.5%和13.5%。
2.16.6 栽培技術要點:(1)黃河流域棉區(qū)麥套棉5月下旬播種或5月10日前后育苗移栽。(2)每畝種植密度4 000~5 500株,單株留果枝9或10個。(3)兩熟棉田前茬作物施足底肥,盛蕾后期追施氮肥。(4)開花初期和花鈴期合理化控。(5)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當百株二齡以上幼蟲超過5頭時應及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盲蝽象、棉蚜、棉葉螨等害蟲。(6)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16.7 審定意見:適宜在河北南部、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和北部麥田夏套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