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妮娜 沈雅君
(徐匯區(qū)中心醫(yī)院 上海 201100)
腦梗死是腦血管病癥中常見病,多發(fā)病。此病的致殘率高,發(fā)病者多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組織器官生理功能衰退,所以一旦患有腦梗死,康復進程很慢,更有甚者,甚至會成為不可逆性的病理狀態(tài)。本文將對腦梗死患者發(fā)病的3個階段,即發(fā)病初期、臨床治療期和康復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并根據患者在每個階段的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提出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
發(fā)病后初期的患者基本上神志清楚或是由昏迷轉入蘇醒后不久,這時他們突然發(fā)現自己口眼歪斜、肢體偏癱、語言障礙,通常都會產生恐懼感、煩躁感和不安,就連周圍的物品都會使病人難以忍受,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發(fā)病初期的大多數患者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不了解,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普遍表現為情感脆弱、易傷感、易激動、焦慮等。
在這一階段,心理護理的主要目的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穩(wěn)定患者情緒。對于這一階段的患者的狀況,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應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舒緩,治療、護理操作最好集中一次進行,不要過多的打擾病人。同時還應用良好的態(tài)度去感化患者,對患者的病情預后給予必要的解釋,并在適當的時候對患者進行語言撫慰,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的醫(yī)療知識,與患者進行熱情的語言交流,因為語言不僅能引起患者的心理反應,能夠使其產生情緒活動,還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臟器機能的變化。而且,撫慰性的語言還能有效地引導患者建立樂觀而愉悅的情緒,樹立起重獲健康的信心。對病情危重的患者,護士首先要保持鎮(zhèn)靜,一切護理操作都應做到輕車熟路、敏捷得體,用自己的行動幫助患者消除其恐懼心理和不安的感覺。同時,還應針對患者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個人情況,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從身心各方面給予關懷和照顧,使患者看到康復的希望,這樣才能保證接下來各種治療的順利實施。這一階段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極其重要的。
這一階段,患者已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他們的情感仍然很脆弱,常有患者出現自卑、抑郁、多疑、內疚等心理狀態(tài),他們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而且還害怕他人嫌棄自己。同時,在病房之中,他們還容易受到同病房患者的影響,使他們對病情產生比較心理,發(fā)現恢復程度不同的時候,會產生疑慮消極的想法,甚至對接下來的治療產生抵觸情緒。
針對此階段的患者,護士應幫助保持治療環(huán)境的安靜、舒適,保證患者睡眠的充足,同時應幫助此類患者適應住院環(huán)境,并引導其與周圈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除此之外,護士對患者的語言疏導也是極其重要的,對于患者對病情的不解,要親切而耐心地向他們解釋,并隨著患者病情的康復逐步對其進行鼓勵,讓他們了解到治療的必要性,相信康復是指日可待的。與此同時,與患者家屬之間也應密切配合起來。此時的患者病情已經平穩(wěn),但他們因發(fā)病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導致他們認為自己變成了家人的累贊,害怕親人們的嫌棄,對于此狀況,護士在鼓勵患者的同時,還要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讓他們了解患者此時的心理狀況,并說服他們不要對患者的病情失去信心,更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出悲觀失望的情緒,要用全身心的愛和耐心幫助患者與醫(yī)護人員相互配合,共同戰(zhàn)勝疾病。
腦梗死患者經過長期積極有效的治療護理,部分患者的思維開始正常,語言逐漸流利,肢體逐步活動自如,生活也開始能夠自理,對于此類患者,應盡量讓他們自理日常生活,并且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盡量每天安排他們做一些輕微的運動,還應建議他們出院后也應積極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多多培養(yǎng)興趣和愛好,這樣他們的生活才能逐步豐富多彩起來,對心理狀況的提升和病情的痊愈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每日接受單調而重復的治療及護理之后,患肢功能恢復的比較慢,仍然留有不同程度的反應遲鈍、言語含混、流涎、步態(tài)摸索、動作呆板等后遺癥狀,患者的信心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病情卻進展緩慢而產生動搖,治療熱情降低,漸漸出現消沉、沮喪、郁郁寡歡的情緒狀況,這時的他們非??释麖尼t(yī)護人員那里得到理解、幫助和啟迪,因而這一階段護士的工作量最大。護士要用良好的語言修養(yǎng),啟發(fā)誘導患者來用積極的觀點來看待病情,通過詳細而樂觀的介紹使他們相信醫(yī)護人員有辦法來治好他的病,并要為患者制定具體的康復計劃。對于出院的患者,護士也要即時關注,定時訪問,指導患者較好的康復。
[1]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8).
[2]呂秀英,李琨,齊恒美,等.腦梗死病人的心理護理[J].黑龍江醫(yī)學,2009(1).
[3]高淑麗,艾麗英.腦梗死后遺癥的護理[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5(21).
[4]秦華,孫青竹.腦梗死病人的心理護理體會[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