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茹
(河南省禹州市婦幼保健院 河南禹州 461670)
選擇我醫(yī)院近幾年時間收診365例病人中的其中有外陰刺激癥狀(燒灼感,瘙癢)等主要特殊病例主要是稀薄的泡沫狀白帶增多及外陰瘙癢,若有細菌混合感染則排出物呈膿性,有臭味。檢查時可見陰道粘膜充血,重者有散在出血點,后穹窿白帶多。如為帶蟲者,陰道粘膜可無異常發(fā)現(xiàn)。懸滴鏡檢滴蟲陽性的就診者。排除患者有:(1)合并感染淋球菌或霉菌性陰道炎。(2)妊娠期,哺乳期婦女。(3)對咪唑類藥物過敏者。
在試驗過程中剔除病例:(1)試驗過程中因過敏反應或藥物不良反應中斷治療者。不作臨床療效評估,但作不良反應統(tǒng)計。(2)試驗中發(fā)生其他疾病影響試驗進行者。(3)未按要求用藥不全者。(4)病例或資料不全者。
替硝唑?qū)υx及厭氧菌有較高活性,對脆弱擬桿菌等擬桿菌屬、梭桿菌屬、梭菌屬、消化球菌、加滌納菌等具有抗菌活性,體外對陰道毛滴蟲最小殺蟲濃度為25~50mg/L較甲硝唑50~100mg/L低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替硝唑栓治療陰道滴蟲病與甲硝唑療效相似,但其與甲硝唑栓相比體內(nèi)抗滴蟲活性強、起效快、療程短、用藥次數(shù)少,與體外抗蟲報道一致。替硝唑在體內(nèi)的分布廣泛,在生殖器官、腸道、腹部肌肉、乳汁中可達較高濃度;在肝臟、脂肪中的濃度低;在膽汁唾液中的濃度與同期血藥濃度相仿對血腦屏障的穿透性較甲硝唑高。替硝唑可通過血胎盤屏障,在胎兒及胎盤中可達高濃度。故作者采用局部用藥無毒副作用且療效好。
治療組用替硝唑栓(廣東彼迪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隔日晚上用1粒,臨睡前置入陰道內(nèi),外敷外用同時進行。療程3d,用藥2次。對照組用甲硝唑栓(河北金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3克/粒)月經(jīng)干凈后,臨睡前清潔外陰后取一粒塞入陰道深處,外敷外用同時進行。1d1次,療程為7d。
治療前如病例報告指數(shù),治療第4天、第8天,觀察以及自覺癥狀改善情況,外因及陰道炎癥情況,分泌物的量和性狀的對比。在治療過程中,于治療前,治療第4天,第8天,1個月后進行滴蟲檢查。詢問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癥狀改善的情況。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滴蟲轉(zhuǎn)陰,但下次月經(jīng)后滴蟲仍為陰性。
有名顯效果: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滴蟲轉(zhuǎn)陰或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滴蟲轉(zhuǎn)陰,但下次月經(jīng)后滴蟲又轉(zhuǎn)陰。
有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但滴蟲檢查仍為陽性。
療效分析:治療結(jié)果是治療第4天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第8天,2組療效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30例患者對照組32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痊愈16例(53%),顯效9例(30%),有效5例(16.6%),總顯效率83%。對照組痊愈13例,(43%),顯效9例,(29%),有效10例(31%),總顯效率70%。
滴蟲檢查情況:用藥第4天,治療組滴蟲轉(zhuǎn)陰率99%,對照組滴蟲轉(zhuǎn)陰率77%,2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滴蟲轉(zhuǎn)陰率99%,對照組滴蟲轉(zhuǎn)陰率92%,25d后滴蟲轉(zhuǎn)陰率治療組,對照組分別為99%,92%。
不良反應中2組自始至終均未見不良反應或過敏反應,也未發(fā)現(xiàn)局部不適性反應,治療前后肝功能檢查及血象切片未見異常。在治療劑量下,替硝唑優(yōu)于甲硝唑。
根據(jù)我們對幾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及療效觀察,替硝唑?qū)傧醣竭溥蝾惪箙捬蹙翱乖x藥,為甲硝唑同系物。但半衰期較甲硝唑長。且在濃度較低時即具有抗菌作用。替硝唑在體外對三株厭氧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0.125~1mg/L;替硝唑和甲硝唑?qū)捬跸溓蚓骨桓腥拘∈蟮陌霐?shù)保護劑量(ED50)分別為9.6mg/kg和13.2mg/kg;替硝唑和甲硝唑的消除半衰期分別為1.86h和1.26h。替硝唑和甲硝唑?qū)捬蹙_有強大的廣譜抗菌作用,對革蘭陰性厭氧桿菌的作用更強;替硝唑?qū)Ω锾m陰性厭氧桿菌的作用強于甲硝唑,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等于或弱于甲硝唑。同時該研究還表明,靜脈注射20mg/kg替硝唑后8h,血中藥物濃度仍能維持在1mg/L以上,而甲硝唑相對應的時間約為5h,因而替硝唑具有更好的體內(nèi)保護效果。
[1] 樊振民,孫毅貞,鄭淑蓉,等.扁桃酸栓與甲硝唑栓治療陰道滴蟲病的比較[J].新藥與臨床,1996,15:276.
[2] PhilipC,KevinB,CaroleS,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Tinidazole i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J].Jlin pharm-acol,1996,22:562.
[3] 胡葆誠.硝苯咪唑藥物評價[J].醫(yī)學導報,1995,1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