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指導:袁宜勤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針推學院,長沙410007)
龍虎交戰(zhàn)法,是在毫針行針過程中左轉、右轉反復交替進行的一種以鎮(zhèn)痛為主的針刺手法。首載于徐鳳《針灸大全?金針賦》[1]。龍,指蒼龍,為左,意指左轉捻針,為補法;虎,指白虎,為右,意指右轉捻針,為瀉法。龍虎交戰(zhàn)法,是比喻龍虎爭斗之聲勢,以交替操作,達到補瀉兼施的一種針刺手法。高武《針灸聚英》[2]:“天降真龍從此起,克木白虎真全體,反復離宮向北飛,消息陰陽九六里。”即“龍虎交戰(zhàn)歌”。而后,汪機、李和楊繼洲等人又對其進行了發(fā)展?,F(xiàn)代醫(yī)家全面繼承了古人的精華,分層操作的概念更加明確,同時滲入了辨證論治的思想。本文結合文獻和臨床實踐,試對龍虎交戰(zhàn)針法作一探討,提出管窺之見。
泉石《金針賦》:“……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亦可龍虎交戰(zhàn),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饼埢⒔粦?zhàn)法是指進針得氣后,先用拇指向前左轉(蒼龍行)9次,達九陽數(shù)足;再用拇指向后右轉(白虎行)6次,達六陰數(shù)足,反復交替。用于治療各種痛癥。
汪機《針灸問對》[3]:“下針之時,先行龍而左轉,可施九陽數(shù)足;后行虎而右轉,又施六陰數(shù)足,乃首龍尾虎以補瀉。此是陰中引陽,陽中引陰,乃反復其道也?!庇衷?“先于天部施青龍擺尾,左盤右轉,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令九陽數(shù)足;后于地部行白虎搖頭,右盤左轉,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令六陰數(shù)足?!蓖魴C在徐氏的基礎上作了發(fā)展,提出龍虎交戰(zhàn)法共有兩種,是將左轉、右轉與盤法、提按法、青龍擺尾、白虎搖頭相結合的一種針刺手法,論述較詳。
楊繼洲《針灸大成》[5]:“龍虎交戰(zhàn)手法,三部俱一補一瀉……凡用針時,先行左龍則左拈,凡得九數(shù),陽奇零也;卻行右虎則右拈,凡得六數(shù),陰偶對也。乃先龍后虎而戰(zhàn)之,以得氣補之,故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乃得返復之道,號曰龍虎交戰(zhàn),以得邪盡,方知其所,此乃進退陰陽也?!睏罾^洲的龍虎交戰(zhàn)法,論述詳細而明確,其特點是分層施術,將穴位的針刺深度分為天人地三部,該法在三部分別進行一補一瀉。
陸瘦燕[6]龍虎交戰(zhàn)法的操作是先大指向前左行九陽之法,后大指向后右轉行六陰之數(shù),先左后右,一補一瀉,反復捻轉。龍虎交戰(zhàn)一左一右,一正一反地反復捻針,對氣血的運行產生一推一拉的雙向影響,可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從而起到住痛移疼的作用。陸氏宗徐氏之法,并闡明了本法的針刺治痛機理。
奚永江[7]認為龍虎交戰(zhàn)的方法是進針得氣后,先以左轉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轉九數(shù),再以大指向后用力捻轉六數(shù),如此反復施行多次,也可分淺、中、深三層重復進行。
陸壽康[8]把龍虎交戰(zhàn)法的手法總結為下針至適當深度得氣后,先用右手拇指向前左捻轉針9次,使九陽數(shù)足,再用右手拇指向右捻針6次,使六陰數(shù)足。如欲先補后瀉,可先左轉后右轉,反之,則先右轉后左轉。反復交替施行,并提出左右手交替捻針,促使經氣運行,氣至病所。
管遵惠[9]龍虎交戰(zhàn)手法操作是進針至天部,先用拇指向前捻針9次,使九陽數(shù)足,再以拇指向后右轉 6次,使六陰數(shù)足;再進針地部,先用拇指向后捻針6次,使六陰數(shù)足,再以拇指向前捻針9次,使九陽數(shù)足;再提至人部,視病情而定先補后瀉或先瀉后補;反復交替運行操作。
龍虎交戰(zhàn)針法有調和陰陽、疏通經氣、宣通營衛(wèi)氣血之功效,對臨床所見之痛證和虛實寒熱夾雜之證均有較好的療效。痛證涉及的范圍較廣,可見于內、外、骨科、腫瘤、神經、五官等各科病癥,辨證選穴施龍虎交戰(zhàn)針法每獲針到病除之效。
賈氏等[10]施龍虎交戰(zhàn)針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5例,與平補平瀉針法對照,共治療24次,兩組的治愈率分別為86.66%、62.16%,有效率分別為97.78%、75.67%,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的陽性項目數(shù)、疼痛分級指數(shù)感覺分及總分、視覺模擬量表、疼痛強度評分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治療組療效和鎮(zhèn)痛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李氏[11]采用雙針頸椎棘突旁的壓痛點或有放射痛的敏感點,行龍虎交戰(zhàn)手法并配合自創(chuàng)的實按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6例,總有效率91%。楊氏[12]取痛側第三腰椎橫突壓痛點,配第一、二腰椎夾脊穴,采用齊刺加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68例,結果痊愈率為86.8%,有效率為13.2%,總有效率為100%。張氏[13]采用經外奇穴透刺,得氣后施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肩周炎6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取穴平補平瀉療法,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6.7%、80.0%,兩組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該療法是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詹氏[14]取患側秩邊、環(huán)跳,配殷門、合陽、陽陵泉、豐隆、懸鐘,采用龍虎交戰(zhàn)法治療坐骨神經痛169例,與平補平瀉對照組52例比較,兩組治愈率經統(tǒng)計學處理(P<0.0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劉氏[15]采用龍虎交戰(zhàn)法加耳壓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26例,痊愈18例,好轉6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 92.3%。賈氏[16]用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偏頭痛57例,取主穴丘墟,辨證配穴加頭維、絲竹空、瞳子髎、內關、足三里。治愈率30%,顯效率54%,有效率12%,無效3%。
楊氏[17]取雙側合谷、太沖,采用龍虎交戰(zhàn)針法治療急性腰扭傷86例,行此針法同時囑患者運動腰部,治療 3次,治愈78例,有效6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達97.7%。陳氏[18]取合谷、內關行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急腹癥27例,治療30min,與肌注654-2 10mg 1次對照。結果針刺組與對照組顯效率分別為77.8%、38.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止痛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0.01),說明針刺組的即時止痛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成氏[19]將60例梨狀肌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采用傍針刺,施龍虎交戰(zhàn)法;與普通針刺法對照。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痊愈率分別為76.7%、50.0%,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說明治療組的治愈率優(yōu)于對照組。
候氏[20]取雙側足三里穴,施龍虎交戰(zhàn)法治療癌性疼痛50例,完全緩解19例,明顯緩解22例,中度緩解8例,無效 1例,總有效率達98%。統(tǒng)計資料表明,針刺平均起效時間15min,平均止痛時間為10h。
王氏等[21]用龍虎交戰(zhàn)手法針刺天宗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83例,對照組常規(guī)取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2個療程后,結果:①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價,治療組上肢總積分高于對照組10分左右。②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亦較明顯(P<0.01)。提示:龍虎交戰(zhàn)針刺手法可有效緩解肩手綜合征所致的疼痛,并可促進損傷的神經再生。
龍虎交戰(zhàn)法因其明顯的止痛作用而流傳并運用至今,要領在于向左捻針九數(shù)和向右捻針六數(shù)。臨床實踐表明,本法的鎮(zhèn)痛作用,與捻的次數(shù)和角度關系密切[22]。對于虛實寒熱夾雜之證,應根據(jù)虛多實少或實多虛少及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情況,確定行龍行虎的順序及度數(shù)。亦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宗古人結合青龍擺尾、白虎搖頭、盤、努、提按法,或分層施術。操作注意事項如下:①醫(yī)者施術時應集中精力,意守針柄,切忌粗暴。指力是成功行使補瀉的基礎[23]。②體位選擇: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原則,一般取臥位,以免發(fā)生暈針。③禁忌:本法刺激較強,對于敏感者及體質虛弱者不宜采用,或施術時適當減輕刺激量。重要臟器及大血管處禁用本法,頭面肢端等肌肉淺薄處,應慎用或不用。④押手的作用:《標幽賦》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毖菏挚梢韵蚓徑忉槾唐破r的疼痛,對本法而言,還能避免纖維纏繞而帶來的局部的疼痛和不適。
縱觀古文獻及現(xiàn)代臨床報道,首先,筆者認為龍虎交戰(zhàn)針法可在更廣泛的領域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如中風后遺癥等虛實夾雜證、瘧疾等寒熱往來之證。其二,多數(shù)臨床觀察樣本數(shù)太少,有的缺乏對照導致可信度不高,鎮(zhèn)痛機理研究很少。應盡可能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并加強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其三,手法是針刺的核心。然言簡意賅的記載,讓現(xiàn)代醫(yī)家產生了歧義,認為“很多所謂補瀉操作手法的作用有夸大之嫌”[24]。有資料表明,相當部分的臨床醫(yī)生完全忽略了手法的應用[25]。針灸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勤求古訓,師古而創(chuàng)新??茖W發(fā)展的今天,針灸的騰飛離不開現(xiàn)代科技,但切莫忘首先要繼承。
[1]徐鳳.針灸大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26.
[2]高武.針灸聚英.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110.
[3]汪機.針灸問對.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6:72.
[5]楊繼洲.針灸大成.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495.
[6]陸瘦燕.針灸論著醫(yī)案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4:87.
[7]奚永江.針法灸法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44.
[8]陸壽康.針刺手法百家集成.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
[9]郭翠萍,管遵惠.管遵惠老師高級補瀉手法簡介.針灸臨床雜志,2005,21(1):7.
[10]賈紅玲,張永臣.龍虎交戰(zhàn)和平補平瀉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國際中醫(yī)藥雜志,2007,29(2):76-79.
[11]李剛.雙針結合實按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四川中醫(yī),2002,20(11):74.
[12]楊迎春.齊刺加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68例.中華臨床醫(yī)藥雜志,2001,3(8):9.
[13]張旭霞.經外奇穴透刺治療肩周炎60例.四川中醫(yī),2003,21(10):83-84.
[14]詹德琦.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坐骨神經痛 169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00,20(8):481-482.
[15]劉來明.龍虎交戰(zhàn)法配合耳壓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26例.河北中醫(yī),2003,25(11):844.
[16]賈春生.“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偏頭痛57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1,8(9):82-83.
[17]楊軍雄.龍虎交戰(zhàn)為主治療急性腰扭傷86例.針灸臨床雜志,2003,19(12):29.
[18]陳理.龍虎交戰(zhàn)針刺法治療急腹癥27例止痛療效觀察.南京中醫(yī)學院,1996,12(2):47-48.
[19]成汝梅.傍針刺龍虎交戰(zhàn)法治療梨狀肌綜合征.四川中醫(yī),2007,25(9):111-112.
[20]候安樂,卜淵.龍虎交戰(zhàn)法治療癌性疼痛50例臨床觀察.浙江中醫(yī)雜志,1996,31(9):397.
[21]王寅,楊濤,郭玉峰,等.不同針刺取穴方法結合系統(tǒng)康復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02,22(2):83-85.
[22]陳琳,高穎.古今醫(yī)家龍虎交戰(zhàn)針法探析.上海針灸雜志,2008,27(2):34-35.
[23]張勇,張革平,牛志勇.從補虛瀉實探討手法實質.中國針灸,2003,23(3):155-156.
[24]孟云鳳,馮濤.針刺補瀉手法淺析.中國針灸,2002,22(2):127.
[25]喻國雄.從針灸臨床報道看針灸臨床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中國針灸,1998,18(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