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 平遠 514600
鎖骨骨折系一常見骨折,占全身骨折6%左右[1],多見于青壯年及兒童。其為一弧形管狀骨,參與上肢活動,能保持肩關節(jié)的正常位置,保護臂叢神經(jīng)和鎖骨下血管。鎖骨骨折移位后,將影響上述功能,且雙側肩部不對稱,畸形愈合,影響美觀,因此鎖骨骨折錯位、不穩(wěn)定,應爭取手術復位,恢復鎖骨的解剖位置,以發(fā)揮其正常功能。筆者用克氏針治療65例鎖骨骨折,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65例鎖骨骨折患者中,男37例 (56.92%),女28例(43.07%),年齡9~52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h8例,3~7d32例,8~10d18例,12~15d7例。鎖骨外段骨折21例,中段44例;橫斷及斜形骨折35例,粉碎性骨折30例。骨折后骨折斷端均有不同程度的重疊、成角或分離移位。因車禍或行走滑倒跌傷等間接外力所致41例,肩部被木棒直接打傷24例。合并肩峰骨折 (無移位)1例。均無神經(jīng)血管損傷癥狀。
患者采取仰臥位,患肩抬高30,在頸叢或臂從下。①鎖骨中段骨折:以骨折部為中心,沿鎖骨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骨折斷端,對于粉碎骨塊,盡量保留骨膜。根據(jù)年齡和骨骼情況選1.5~3.5mm克氏針,經(jīng)骨折遠端逆行鉆入髓腔,由肩背側穿出。復位骨折斷端,粉碎骨折有長、大的骨塊時,先將骨片與骨折近端或骨折遠端用細鋼絲固定。復位后骨折斷端將克氏針鉆入骨折近段,深度超過3cm.,不強求穿透骨皮質(zhì)。剪斷背側克氏針,留1.0cm針尾并折彎埋于皮下。對于不穩(wěn)定的骨塊,用絲線或細鋼絲環(huán)匝固定。1例陳舊骨折常規(guī)取髂骨植骨。②鎖骨外1/3骨折:鎖骨外側段到肩峰做切口,切開復位后,用2枚克氏針通過肩峰,經(jīng)肩鎖關節(jié)固定骨折,距骨折近端約2.5cm處鉆孔,穿鋼絲繞鋼針尾“∞”形固定,剪斷針尾并折彎。一般不做喙鎖韌帶重建,有2例重建喙鎖韌帶。③內(nèi)側段骨折:采用克氏針貫穿骨折遠段、骨折近段、胸鎖關節(jié),剪斷針尾并折彎。術后處理:術后三角巾懸吊4~8周,逐步開始主動或輔助下的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X線片示骨折愈合后應盡早拔除克氏針。
麻醉選擇局麻和頸叢麻醉均可,局麻更好。粉碎骨折塊處理:鎖骨兩端各有胸鎖和肩鎖關節(jié),牽引復位較困難,應先骨折復位固定,再碎骨塊復位固定,如碎骨塊復位困難,可用持骨鉗將碎骨塊擠壓復位。
采用連全學等[2]克氏針固定鎖骨生物力學試驗和臨床療效。優(yōu):骨折達解剖復位,2~3個月骨折愈合,局部無疼痛,上肢及肩關節(jié)活動正常。良:達解剖復位80% 左右,骨愈合時間2~4個月,骨折局部及周圍關節(jié)基本無痛,患肢比較有力,肩關節(jié)活動接近正常。尚可:復位達解剖位置50%左右,骨愈合時間4~5個月,提重物或活動劇烈時周圍關節(jié)有酸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差:內(nèi)固定不牢靠,骨折端不整,骨折移位,需再次手術。
65例全部隨訪,隨訪時間2~18個月。優(yōu)59例,良6例 (骨折為粉碎性,術后1周睡覺時肩部被撞傷,發(fā)生克氏針彎曲,予以復位外固定后痊愈)。
鎖骨是惟一連接上肢與軀干的支架,為“S”形管狀骨,致密蜂窩狀結構,無明顯髓腔。對有移位的鎖骨骨折,復位后如采用閉合復位鎖骨帶固定難以保持穩(wěn)定,最終鎖骨總要殘留一定的畸形,因此應采用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約占全身骨折6% ,大多可保守治療,但長時間的外固定極不舒服許多人不愿意接受。近年來鎖骨骨折手術治療越來越多,內(nèi)固定方法主要是鋼針髓內(nèi)固定和鋼板固定。重建鋼板雖可預彎塑形,但價格昂貴,患者難以接受。形狀記憶合金環(huán)抱鋼板不適于遠段骨折者。克氏針固定適用于各段鎖骨骨折,骨膜剝離少,骨折不愈合發(fā)生率低,取針容易。鎖骨骨折克氏針固定后主要的乘載能力依靠克氏針本身的強度,用直經(jīng)210mm的克氏針固定鎖骨足以承受患者上肢重量和日常輕微活動所產(chǎn)生的剪應力。近年來鎖骨骨折手術治療越來越多,內(nèi)固定方法主要是鋼針髓內(nèi)固定和鋼板固定。我們總結65例用克氏針內(nèi)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病例,體會到克氏針內(nèi)固定鎖骨骨折有以下優(yōu)點:①創(chuàng)傷小,骨膜剝離少。因為鎖骨為管狀骨,致密蜂窩狀結構,無明顯髓腔,所以取小切口用克氏針固定就能起到有效的固定[3]。與鎖骨鋼板固定相比,只要較小的切口就可將手術完成,術后瘢痕小、美觀。②手術時間短,操作簡便,沒有煩瑣的手術操作節(jié)省了手術時間。③無須特殊內(nèi)固定材料,醫(yī)療花費少。④可較早取除內(nèi)固定,X線片示骨折初步愈合后即可拔除克氏針,有利骨折生理愈合。
注意事項:本組手術骨折延遲愈合和不愈合率約6% ,和其他資料報道相似,但遠遠高于保守治療0.1%[4]。所以選擇手術應十分慎重。手術指針:①開放性骨折。②骨折不接。③骨折端移位粉碎,壓迫臂叢神經(jīng)或骨折端有軟組織影響復位愈合。④鎖骨外1/3 NeerⅡ骨折。⑤多發(fā)骨折或多發(fā)傷。⑥病人不愿耐受保守治療長期制動。
克氏針內(nèi)固定操作簡單,不需要廣泛剝離骨膜,損傷小、費用低,且二次手術取出簡單。過去通常從遠折段逆行進針后再順行進針穿入近折段,不穿透近折段骨皮質(zhì),在肩關節(jié)活動時易引起克氏針松動、滑脫及游走[5-6]。筆者認為,采用克氏針應穿透近折段骨皮質(zhì),可取到支架作用,相對增加了穩(wěn)定性,患肢早期功能鍛煉不會出現(xiàn)克氏針松動、滑脫。通過本組病例證實亦為治療鎖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1]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用骨科學 [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9.406-407.
[2]連全學,黃世民,莊耀民,等.克氏針固定鎖骨生物力學試驗和臨床療效 [J].中華骨科雜志,1994,14(3):163.
[3]王亦璁.骨與關節(jié)損傷 [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96.
[4]朱通伯,戴克戎.骨科手術學 [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70.
[5]龍劍池,吳仲華,盧進.應用帶螺紋克氏針內(nèi)固定治療鎖骨骨折 [J].臨床骨科雜志,1999,2(4):291-292.
[6]楊子來,陳允霞,劉海春,等.克氏針可吸收線張力帶治療鎖骨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05,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