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風華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yī)院,037008)
眼肌麻痹是眼科常見病,臨床表現(xiàn)為突然起病,眼位偏斜,有復視和視混淆,嚴重的可引起眩暈、惡心和嘔吐。由于復視癥狀難以耐受,部分患者可以代償頭位克服,部分則需遮蓋一眼才能使癥狀消失。臨床治療上尚無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我科20年來采用針刺治療本病80例,收到了顯著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本組80例中均為我院眼科診斷為后天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 3個月;單眼 76例,雙眼 4例。80例中動眼神經麻痹38例,外展神經麻痹40例,滑車神經麻痹2例。病因中外傷所致28例,感染所致20例,內分泌疾病所致18例,血管性疾病所致14例。風邪襲絡19例,風痰入絡20例,肝風內動 14例,外傷瘀滯27例。
診斷標準[1]: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動障礙,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動受限;③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④代償頭位,頭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復視,雙眼視一為二;⑥頭暈目眩,或有惡心、嘔吐。
內直肌麻痹取攢竹、睛明、四白、合谷;外直肌麻痹取絲竹空、瞳子髎、太陽、合谷;上直肌麻痹取攢竹、魚腰、陽白、合谷;下直肌麻痹取四白、球后、太陽、合谷;上斜肌麻痹取攢竹、陽白、合谷,下斜肌麻痹取四白、球后、瞳子髎、合谷。風邪襲絡配風池;風痰入絡型配豐隆、肺俞;肝風內動型配內關、肝俞、太沖;外傷瘀滯型配血海、膈俞。
操作:根據具體麻痹肌肉選用相應穴位,用30號1.5~2.0寸毫針,快速捻轉進針,所有穴位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接上G-6805治療儀,選連續(xù)波小電流,電流大小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留針45min,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天,繼續(xù)下1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好轉:患眼偏斜度減輕,復視像距離縮小,眼球運動受限部分恢復;未愈:眼位仍偏斜,程度無好轉,癥狀無減輕。
治療結果:本組共治療80例眼肌麻痹患者,痊愈60例,占75%;好轉 16例 ,占 20%;無效 4 例 ,占 5%;總有效率為95%。治療次數最少1個療程,最長6個療程。
患者,女,62歲,2000年10月26日以糖尿病合并動眼神經麻痹住內分泌科,經20日治療血糖得到控制,但動眼神經麻痹未得到改善,請針灸科會診。查體:左眼瞼下垂,完全遮蓋眼球,無睜眼動作,翻起眼瞼,見眼球內轉運動完全消失,伴瞳孔擴大?;颊呦萆n白,食欲不振,睡眠差,舌淡嫩苔白,脈細弱。采用針刺瞳子髎、球后、太陽、睛明、陽白、百會、合谷。治療 3次后睜眼動作出現(xiàn),5次可半睜,10次可全睜,但力弱,眼球運動已漸隨意,伴有復視;針刺20次后,眼瞼活動靈活對稱,眼球運動正常,復視消失,瞳孔對稱,且食欲、睡眠、精神均好轉而出院。
中醫(yī)認為“風牽偏視”與脾胃、肝膽等臟腑有關,正如《靈樞?大惑論》所言:“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眼通過經絡于整體保持有機的聯(lián)系,發(fā)揮和維持眼的各種功能,在十二經脈中,手三陽經終止于頭部,足三陽經起于頭部,手足三陽經在頭部交接并與眼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所以眼病的發(fā)生與手足三陽經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中醫(yī)學認為,眼病病因多因風邪襲絡,風痰入絡,肝風內動及外傷瘀滯等所致,治以祛風散邪、益氣固表、健脾化痰、平肝熄風、活血通絡為治則。故按照眼肌的解剖位置結合經絡理論,“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以局部取穴為主,可直接興奮受損眼神經,提高麻痹眼肌的肌張力,使受損的眼神經和麻痹的眼肌恢復到正常功能,從而使患側眼球運動較迅速地恢復正常,復視、斜視也隨之消失。同時針刺刺激相應神經及其分支或刺激相應肌肉的肌梭、肌腱等組織,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另外,針刺本身是給其一個良性刺激,使麻痹的神經產生興奮,增強眼肌的放電量,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其新陳代謝,改善神經沖動的傳遞,使麻痹的神經再生,從而治療疾病。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