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必勛 王叢禮 鄒 華
1.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血栓病醫(yī)院,157000 2.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醫(yī)醫(yī)院
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采用中醫(yī)中藥內(nèi)服外用綜合療法辨證治療肺炎恢復期,可激發(fā)機體免疫機能,調(diào)整機體陰陽平衡,清除余邪,使病人能夠盡快康復?,F(xiàn)將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及辨治體會簡要歸納如下,以饗同道。
1.橘紅13g,半夏16g,茯苓 15g,桑白皮15g,杏仁13g,川貝母 5g,蒼術(shù) 16g,枳殼 13g,甘草 3g 。水煎 ,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健脾肅肺化痰。主治:患肺炎后遷延難愈,證見咳嗽痰多,喉間痰鳴,時有低熱,胃納呆鈍,形神疲軟,便溏腹脹,面黃消瘦,舌苔厚膩,雙肺聽診有散在性水泡音或局限于肺底、腋下。
2.麻黃 13g,杏仁 6g,石膏 15g,葶藶子16g,魚腥草15g,蒲公英10g。水煎,每日1劑,分 3~4次服。主治小兒肺炎(熱閉型)。
3.生石膏、滑石各 30g,大黃 15g,甘草 9g,朱砂3g。上藥共研末。1歲每服1.5g,每增1歲增加0.6g,1日3次,開水沖服。主治小兒肺炎。
4.金銀花6g,連翹 4.5g,牛蒡子4.5g,竹葉4.5g,僵蠶4.5g,桔梗 3g,荊芥 3g,粉葛根 3g,豆豉 9g,鮮蘆根12g,升麻 2.4g,蔥白6cm(后下)。每日 1劑,水煎服,注意避風。主治頑固性肺炎。
5.生地黃 15g,麥門冬12g,玄參 12g,生石膏 20g,知母14g,赤芍20g,牡丹皮 15g,金銀花20g,連翹 15g。主治肺炎恢復期余熱未盡所致低熱、咳嗽等癥。
1.白芥子 30g(炒),面粉 30g。將白芥子研細末,加入面粉,用水調(diào)糊狀,以紗布包好,敷于背部第 3~4胸椎處,每天1次,1次15min。連敷3天。主治肺炎后期,痰多不凈者。敷后要檢查2次,如見皮膚發(fā)紅,即可將藥去掉。
2.大黃、黃芩、黃柏、梔子、連翹、杏仁、桃仁各等份。研成細末,溫水調(diào)成糊狀敷于胸背部,12h取下,日1次。主治肺炎恢復期啰音吸收不良。
3.桑葉 15g,杏仁10g,知母15g,前胡 10g,白前10g,桔梗 6g,甘草 3g,金銀花 20g,魚腥草 20g。上藥水煎后用霧化法,將氣霧吸入,1日 3次,5~7天為1個療程。主治支氣管肺炎恢復期咳嗽不斷,喉間痰鳴。
貫眾和醋重量比為5∶1,加水煎成每10ml含貫眾5g,醋1g。取上液每日滴鼻 3次,每次 1~2滴,可連用10~30天。主治肺炎輕者或預防肺炎發(fā)作。
1.肺俞、身柱、定喘、膻中穴。按溫針灸法常規(guī)施術(shù)。先用毫針刺入穴位,得氣以后,用2寸艾卷插在針柄上,點燃,使熱感從針體傳到穴位局部,待艾卷燃盡,留針1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主治肺炎。施灸前先行針刺補瀉手法,后施灸。
2.肺俞、定喘、大椎、膻中穴。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施灸,每次取 2穴,每穴上放置鮮姜片和中艾炷(黃豆粒大),每次每穴施灸3~5壯,隔日灸治1次,7次為1個療程,主治肺炎。施灸時若姜片干枯或皺縮應立即更換新鮮姜片。
1.胸部(上自胸骨上窩,下至劍突,左右以鎖骨中線為界)。按敷灸法操作施術(shù)。取天花粉、生黃柏、生乳香、生沒藥、樟腦、大黃、生天南星、香白芷各等份。共研為細末。以溫食醋調(diào)合成膏狀,置于紗布上,貼于胸部,每12~24h更換1次,1周為1個療程。主治支氣管肺炎咳嗽痰多。本方能清熱瀉火、活血化瘀而達治病的目的。
2.背部第3~4胸椎處。按敷灸法程序操作施灸。取肉桂 12g,丁香 18g,川烏頭 15g,草烏頭 15g,乳香15g,沒藥 15g,紅花 30g,川芎 30g,赤芍 30g,透骨草30g。上藥做成10%油膏敷于背部,每日2次,5~7天為1個療程。主治肺炎濕性啰音久不消失的患者。本方藥物有劇毒,切忌口服。
3.肺俞、心俞、膈俞(均取雙側(cè))。按敷灸法操作施灸。取洋金花30g,甘遂 10g,細辛15g,白芥子 35g,麝香少許備用。上藥(除麝香外)共研細末,用生姜水調(diào)勻,做成5g重圓形餅,每年伏天,先刺穴位,得氣后出針,然后在藥餅上放麝香0.01g,用橡皮膏將藥餅固定于穴位上,2h后去掉,連續(xù)3次為1個療程。主治肺炎遷延不愈。此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敷灸,每伏1次,每年3次。
1.胸背部濕性啰音明顯處。選用火罐口徑為2寸的玻璃罐,用鑷子夾紗布蘸95%酒精點燃,閃火法將罐吸附于所選部位,留罐 10min。每日 1次,10次為1個療程。主治肺炎啰音多而難消者。對本法效果不明顯的患者,尚須加用抗生素等其他方法治療。
2.大抒、風門、肺俞穴。先將穴周皮膚涂少許油膏,然后用閃火法將罐扣于穴位上,留罐10min,每日或隔日治療 1次,7~10天為1個療程。主治肺炎急性期已過,熱退、精神體力較好的病人。凡心臟病、全身浮腫、皮膚過敏、血友病、皮膚易出血者,以及拔罐部位有皮膚病、劇烈痙攣、極度衰弱、皮膚失去彈性者,均不可拔罐。起罐后如局部皮膚顏色紫紅,則不可連續(xù)再拔,并需防止擦破,可用紗布敷蓋保護。如已破,可敷消炎藥或涂上 1%龍膽紫藥水、紅藥水,防止感染。
3.肺俞、肺熱(第 3、4胸椎旁開 5分)、阿是穴(肺部啰音處)。每次選 1~2個穴拔罐,留罐15min,每天1次,5天為1個療程。主治小兒肺炎啰音吸收不良。凡高熱或有中毒癥狀、心功能不全者,幼嬰(6個月以下)或Ⅱ~Ⅲ度營養(yǎng)不良未糾正者,不用此法。操作中需防燙傷及避免受涼。仍需應用一種抗生素。合并營養(yǎng)不良及佝僂病者,予以對癥治療。
以上方法筆者在臨床中經(jīng)常用,有時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時多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效果顯著,為廣大醫(yī)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