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臨床上羔羊腹瀉是影響羔羊成活率和生長發(fā)育的一種常見疾病,尤其是舍飼小尾寒羊羔,抗病率低,一旦發(fā)病,如果治療不當,反復發(fā)作,引起死亡會直接造成較大的損失。筆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綜合防治措施,效果較好,且療程短,不易發(fā)作?,F(xiàn)報道如下,供養(yǎng)殖朋友參考。
羔羊腹瀉多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外感濕熱,飼喂腐敗霉變飼料和青貯草料,以致脾失運化,郁而生熱,濕熱郁結腸內,氣血相搏,損傷腸道經絡,化為膿血,下注成瀉?,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魏氏梭菌)、病毒、寄生蟲等致病因素侵入腸道,直接刺激胃腸粘膜的感受器,擾亂胃腸正常分泌、運動和吸收的生理機能,從而導致腹瀉。
病羔病初精神沉郁,垂頭弓背,不吃奶,隨即腹瀉,有的粥狀,有的水樣,顏色有綠、黃綠、灰白等,并有惡臭味,體溫升高39.5℃,排糞呈里急后重,后期肛門失禁,努責,腹痛,尿短赤,搖尾不定。病程長者食欲減少或廢絕,眼窩下陷,被毛粗亂,身體震顫,哀叫,心跳加快,脈象虛弱,衰竭而死亡。大腸桿菌引起的病程稍長,因脫水死亡;應激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瀉,糞便色澤常與草料顏色相近,灰白色或黃褐色,帶有未消化飼料;糞便呈黑褐色或帶血多為魏氏梭菌,感染者多約1天~2天內死亡,有時無明顯癥狀而死亡;病毒性腹瀉,多為水樣腹瀉,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中藥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澀腸止瀉為原則。止痢散(藥方成分:白頭翁、滑石、黃芩、黃柏、車前子、郁金、梔子、木香、蒼術、訶子、丹參)候溫灌服,用量每千克體重1~2克,1劑/天,連用3天。
西藥生理鹽水250毫升,10%安鈉咖0.5克;VC1.0克;10%葡萄糖250毫升,靜脈輸液。同時肌注重癥110(成分:磺胺間甲氧嘧啶、恩諾沙星、甲氧芐啶、煙酰胺)0.2毫升/kg體重,1次/天。
病羔是傳播源,主要經消化道傳播,羔羊腹瀉是病羔的胃腸受納運化之腑,宜寒濕適當,通降正常,飼養(yǎng)失宜,管理不善,貪食過多,誤飲冷水過量或外感風寒,濕熱毒邪郁結腸道易致腹瀉、腹痛為特征的疾病。
方中白頭翁、黃柏、黃芩清熱解毒,燥濕止瀉;郁金、梔子清熱燥濕,涼血祛瘀、止痛;車前子、滑石利水通淋,止瀉;訶子清熱解毒,破積祛瘀,收斂固脫;木香、蒼術理氣;丹參活血化瘀。配合西藥抗菌消炎,補液強心,提高機體的抵抗力,諸藥相伍,療效甚佳。
初生羔羊腹瀉的發(fā)病原因較復雜,因此,對于生產母羊和羔羊實行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至關重要。堅持以防重于治、以防為主的原則,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羔羊腹瀉。①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母羊膘情,使之產羔壯實,增強抗病力。②搞好羊舍衛(wèi)生,定期用消毒液噴灑羊舍及周圍環(huán)境。保持羊舍干燥、溫暖,做好接羔工作,保證適時哺乳。③精心護理,在搞好保溫和哺乳的基礎上,在羔羊出生后12小時內,可口服郁金散(成分:郁金、訶子、黃芩、大黃、黃連等8味及土霉素、乙胺嘧啶)預防,每天一次,每次0.15克~0.2克,連服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