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工會學系,北京 100048)
法人制度理論視野下的工會法人資格*
楊冬梅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工會學系,北京 100048)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工會法人資格問題已經逐漸超出僅僅著眼于保障基層工會在民事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保護工會財產等范疇。對于工會來說,明確工會法人的性質,平衡工會法人的權利和責任,逐步擴大工會法人的責任范圍,是適應形勢發(fā)展,解決工會不作為等實踐問題,更好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同時對完善工會法人資格也具有重要意義。
工會;法人資格;法律責任
從 2003年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的伍立京狀告工會引發(fā)的“第一案”[1]開始,陸續(xù)有多起同樣的案件出現(xiàn),影響比較大的有 2005年 1月律師周立太代理的 83名工人以重慶市總工會“不履行法定職責”為由,向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2]等。前者法院最終以工會與勞動者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不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為由駁回了起訴,后者案件被受理,后以調解方式解決。其他類似的案件或因職工證據不足而敗訴,或因“不屬于法院的受案范圍”而不予受理。工會和工會干部為被告的現(xiàn)實,暴露出現(xiàn)行《工會法》在工會及工會干部法律責任方面存在明顯缺陷,也引起了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一個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基本職責的工人自己的組織為什么成為了被告?職工起訴工會不作為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那么應該反思的是職工還是法律?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工會法》法律責任不完善所致,深層次看,是工會的法人資格存在問題。有學者認為,作為一個獨立的民事主體,除了必須有自己獨立的實體權利和義務外,還應當有獨立的訴訟主體資格和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而工會的法人資格具有嚴重的缺陷。其一,工會的法定權利和義務處于嚴重的形式化和邊緣化狀態(tài)。其二,工會的實體權利沒有強勁的訴權保障。其三,工會獨立承擔的法律責任過于微弱。[3]李凌云認為,工會的法人資格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悖論:在維護自身的財產獨立和完整時,工會強調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但是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履行集體合同時工會的法人資格卻不能發(fā)揮任何作用。獨立財產與獨立責任是法人獨立人格的兩根基本支柱,而獨立責任是獨立財產的最終體現(xiàn)??梢娭袊幌霌碛小蔼毩⒇敭a”,而不愿承擔“獨立責任”,工會的法人資格是不完整的。[4]
一直以來,工會在談到工會法人資格的時候,其著眼點在于工會的民事主體地位和獨立財產,而從法人制度理論來看,法人的獨立實體權利和義務、獨立的訴訟主體資格和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是一個統(tǒng)一體,不可能截然分開。那么,應當如何看待《工會法》存在的這些問題呢?
1950年 6月通過的《工會法》規(guī)定了工會的性質、權利、任務和工會與人民政府的關系以及工會與國營、私營企業(yè)的關系,但卻沒有對工會法人資格作出明確規(guī)定,直到 1992年重新制定《工會法》,工會法人資格才得以確立。我國工會法人資格經歷了以下兩個發(fā)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逐步得以確立。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后,相關的民事法律相繼出臺,這就為工會法人資格的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1992年 4月新頒布的《工會法》第 14條對工會法人資格作了明確規(guī)定:“中華全國總工會、地方總工會、產業(yè)工會具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鶎庸M織具備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法人條件的,依法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边@一規(guī)定明確了工會的法人地位,明確了工會是社會團體法人,同時原則性地規(guī)定了工會法人的設立程序。
1997年 5月 16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于產業(yè)工會、基層工會是否具備社團法人資格和工會經費集中戶可否凍結、劃撥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明確規(guī)定:“基層工會只要符合《民法通則》、《工會法》和《中國工會章程》規(guī)定的條件,報上一級工會批準成立,即具有社團法人資格。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社團法人條件,審查基層工會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边@對于確認基層工會的法律地位,從而更好地推進集體合同工作,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1997年 10月 9日,根據 《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和最高人民法院《批復》的有關規(guī)定,全國總工會下發(fā)《基層工會法人資格登記辦法》,以規(guī)范基層工會取得工會法人資格,保障其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
The bedroom was well guarded by a paper “Door God”,and the glass was screened by painted material…〔4〕32
2001年 10月,修改后的《工會法》延續(xù)了1992年《工會法》有關工會法人資格的規(guī)定。
200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民事審判工作中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及工會組織的有關案件時,應當認定依照工會法建立的工會組織的社團法人資格。具有法人資格的工會組織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建立工會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與所建工會以及工會投資興辦的企業(yè),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應當分別承擔各自的民事責任。”
2008年,全國總工會對《基層工會法人資格登記辦法》進行了修訂:一是擴大登記范圍。不僅增加了“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的基層工會”,同時還明確基層工會不限于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包括近年來成立的聯(lián)合基層工會、工會聯(lián)合會等組織形式;二是明確“基層工會取得工會法人資格不以所在單位是否具有法人資格為條件”;三是明確進行法人資格登記是基層工會的責任,規(guī)定“凡具備第四條規(guī)定條件的基層工會,應當于成立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審查登記機關提出工會法人資格登記書面申請”;四是明確縣級總工會也可以成為法人審查登記機關;五是強調體現(xiàn)地方工會為基層工會服務的要求,明確“工會法人資格審查登記工作所需費用在本級工會經費中列支”;六是增加了組織機構代碼證的規(guī)定,以進一步規(guī)范工會法人資格管理工作。
《民法通則》規(guī)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工會法人資格,是指各級工會組織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并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一種法律認可的地位。工會法人具有以下四個條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在工會的法人地位上,各國規(guī)定普遍一致,都在工會法中明確工會具有法人資格。工會只要依法成立,就能夠獨立地參與民事活動、經濟往來,并獨立地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例如法國《勞動法典》第一卷第 411—10條規(guī)定,職業(yè)工會享有民事法人權利。阿根廷《職業(yè)結社法》第 27條明確規(guī)定,工會自登記之日起就取得了法人地位,并可以行使權利和履行合法的規(guī)章所規(guī)定的義務。
對于工會屬于何種法人,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工會法人屬于私法人中的社團法人,這種觀點已被《工會法》所確認;(2)工會法人“確有公法人之性質”; (3)工會法人與民法上的“公益法人”有明顯區(qū)別,因而是一種特殊的社團法人;(4)工會作為一種互益型社會團體存在于社會法領域之中,既不是私法人,也不是公法人,而是屬于獨立的一種新型法人——社會法人;(5)我國工會是帶有私法人性質的公法人。
以上諸說盡管各自的觀察視角不一樣,但是都點明了工會法人資格所具有的復雜性。筆者認為,從私法人和公法人的角度更有助于理解工會法人資格的性質。除了史尚寬認為工會具有公法人的性質外,還有以下觀點,“有謂工會之目的在于有利之勞動條件之獲得,故為私法人。有謂工會一方面遂行公法上之職務,同時增進私人之利益,既非純粹公法人,亦非純粹私法人,乃為勞動法上之團體”。從我國工會目前的情況看,筆者認為“工會是帶有私法人性質的公法人”一說比較能夠切中實質。
法人制度理論認為,調整和保護社會生活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構成公法,而調整和保護私人生活和私人利益的法律構成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區(qū)別不僅在于其調整對象,而且在于其調整方法,公法使用的是權力與服從的強制性手段,私法所體現(xiàn)的則是平等與自由的個人意志。公法人和私法人是公法和私法在法律關系的主體形式上的表現(xiàn)。從我國工會法人資格來看,工會私法人的特點表現(xiàn)為:從工會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進行集體協(xié)商的內容來看不是法定的;從勞動關系活動的范圍來看,主要是經濟領域;從工會和用人單位所擁有權利的性質來看,均屬于私權;從勞動爭議的裁判管轄來看,屬于民事訴訟;從違反義務的制裁來看,主要是民事制裁等。工會公法人的特點表現(xiàn)為:通過工會法直接規(guī)定工會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工會參與國家各項事務的權利;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工會參與立法;工會的領導人積極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在涉及到全體人民的利益,尤其是涉及到全體勞動者利益的問題時,參與決策,共商國是等。顯然,這些活動不能說是私法活動,只能是公法的活動。不過,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社會生活和法人制度的演進歷程來看,工會的私法人性質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協(xié)調工會這種“帶有私法人性質的公法人”中的公與私關系,使之適應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實踐,是工會理論界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
法人制度理論認為,團體之是否具有獨立人格最終表現(xiàn)為它是否獨立承擔責任。獨立名稱、獨立意思、獨立財產、獨立責任是團體獨立人格的四大要素。其中獨立財產為本,獨立名義為表,獨立意思為其動力,獨立責任為其一切民事活動的最終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獨立財產與獨立責任是法人獨立人格的兩根基本支柱,而獨立責任是獨立財產的最終體現(xiàn)??梢?對于一個法人來說,獨立名稱、獨立意思、獨立財產、獨立責任是四位一體,不可分割的,不可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責任,也不可能只承擔責任而不享受權利。如果只擁有“獨立財產”,而不承擔“獨立責任”,則法人資格是不完整的。就工會法人來說,也同樣如此。
一般來說,國外法律規(guī)定的工會的違法行為(或不正當行為)主要包括: (1)干涉職工自由選擇加入工會的權利; (2)舉行不正當罷工;(3)向政府職能部門提交的文件或填報的內容失實; (4)非法接受政治性捐款或雇主經濟援助等。如印度《工會法》第 28—J條規(guī)定工會的不正當行為有:該工會的多數(shù)會員參加了不正當?shù)牧T工;工會執(zhí)行委員會勸說或積極支持或煽動舉行不正當罷工;工會官員按本法或按要求填報的報表內容失實。埃塞俄比亞《勞動文告》第 108條規(guī)定了工會的不正當勞動措施:施加不正當影響,企圖引誘工人加入工會;恐嚇、威脅或不正當?shù)赜绊懝と?不讓其成為或擔任工會領導人等?!抖砹_斯聯(lián)邦關于工會及其權利和活動保障法》設第五章專門對工會的法律責任作了原則性規(guī)定,即第 31條規(guī)定:工會和工會領導機關的人員對未完成集體合同和協(xié)議規(guī)定的義務,對組織和進行被法院認為是非法的罷工要按照聯(lián)邦法律承擔責任。此外,美國《國家勞資關系法》、法國《勞動法典》、臺灣地區(qū)《團體協(xié)約法》等,都對工會違反集體合同而發(fā)動罷工等不當勞動行為設定了法律責任。
我國 1992年《工會法》沒有規(guī)定法律責任,直到 2001年修訂《工會法》,才專門增加了“法律責任”一章。也就是說,直到 2001年,工會的法人資格和法律責任才發(fā)生了聯(lián)系,權利和責任才得到了初步的統(tǒng)一。不過,在 2001年《工會法》法律責任的七個條款中,有六條規(guī)定的是用人單位等《工會法》上的義務主體違反該法侵犯工會合法權益 (其中包括工會的組織、人員、財產三個方面)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只有一條是工會工作人員違反該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從法律責任的這一安排來看,修改前后的《工會法》,著眼點都在于強調對工會資產的保護,強調對基層工會在民事活動中主體地位的保障,但是二者也有不同。由于 1992年《工會法》,沒有規(guī)定法律責任,因而工會法人資格也就無從與法律責任掛鉤。而由于 2001年《工會法》增加了法律責任,使得工會法人資格開始同法律責任發(fā)生了關系。這是工會法人資格在發(fā)展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個重大變化。其中的含義在于,在 1992年《工會法》中,工會法人資格是一種不完全的法人資格,而 2001年《工會法》中的工會法人資格則比前者更接近法人資格的本來意義。
由于 2001年《工會法》引入了法律責任,規(guī)定了工會工作人員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如果工會沒有履行《工會法》所規(guī)定的基本職責,是否也要承擔法律責任呢?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符合邏輯的結論。工會的法人資格面臨來自實踐和理論上的挑戰(zhàn)表明,需要從法人制度的角度對工會的法人資格進行全新的審視。
當前,對于中國工會法人資格的走向,一種觀點認為:應當通過立法明確界定工會性質,在工會組織的資金來源、組織建設以及職能定位等方面祛除政治性和行政性色彩,還原其獨立社團屬性。工會應將“政治團體”的外衣完全褪掉,還原“職業(yè)團體”的本來面目。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工會具有公法人的性質,因此像“集體合同的簽訂主要由政府推行”。
筆者認為,一方面,將工會法人還原為“職業(yè)團體”觀點不符合我國工會的性質。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lián)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是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因此,中國工會在實際上是我國政治制度當中的一部分,即便《工會法》確立了工會的法人資格,也不可能完全還原為“職業(yè)團體”。但是,另一方面,過分強調工會的公法人性質,也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例如,目前集體合同制度正在經歷著一個逐步從“自上而下”到工會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自主協(xié)商的變化,在這一背景下,工會的私法人的性質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重視。
從工會法人資格的歷史發(fā)展來看,我國工會法人制度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演進和法人制度的發(fā)展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之初,由于長期以來,在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法人和法人制度沒有其存活的基礎和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工會組織依附于行政,還不能成為具有獨立的民事權利的法人主體。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民法通則》的頒布,在 1992年重新制定《工會法》時,工會法人資格才得以確立。而直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國有企業(yè)改制為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后,需要對企業(yè)財產和工會財產進行嚴格區(qū)分和保護時,法律責任才最終寫入《工會法》。從 2001年《工會法》修改至今已近 10年,10年來,《工會法》實施的背景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由于現(xiàn)行《工會法》有關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較為簡單,因此完善法律責任就成為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
當前,對于工會不作為卻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成為各方詬病最多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國工會法一方面賦予工會不完整的權利使工會不能真正獨立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又沒有對工會的濫用權利行為和不作為施加應有的責任而對其予以過度的保護,實際上使工會變成了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的主體。也有學者認為,工會法雖然規(guī)定了組織工會和工會組織的程序及原則,但是,就其根本而言,工會法不是調整工會和會員或職工關系的法。工會法雖然也規(guī)定了一些工會的義務,但并未規(guī)定工會未履行這些義務的法律責任,即不強制工會履行這些義務。
就《工會法》關于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來看,《工會法》的確還不能調整工會和會員或職工的關系,工會即便不作為,法律也無法追究其責任。但是,就法人制度理論來看,獨立財產與獨立責任不可截然分開。同時,隨著非公有制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勞動關系的變化,工會維權的任務更加繁重,因此,工會不作為而不承擔責任的情況不可能長期持續(xù)下去。如果工會法人資格的意義僅僅在于維護工會的財產,而不承擔應盡的責任,工會將難以完成其維護職工權益的任務。因此,根據實踐的發(fā)展,對工會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合乎實際的調整,逐步擴大其法律責任范圍,使工會更好地擔負起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責任。
就《工會法》關于工會工作人員的責任規(guī)定而言,這一規(guī)定實際上割裂了法人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根據法人制度理論,法人有兩種意義上的責任,一種是外部責任,是指法人以其全部資產獨立清償它對其他民事主體的債務;另一種是內部責任,是指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活動應當承擔的責任。就內部責任而言,例如,只要企業(yè)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在經營活動范圍內的一切行為,都應當視為法人所實施的行為,而不是他們個人的行為,因此產生的責任也應當由法人承擔,而不是他們個人負擔。如果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在經營活動中從事一些違反法人利益的非法活動時,則應當由他們本人承擔責任。因此,僅僅規(guī)定工會工作人員的責任而不規(guī)定工會的責任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實踐發(fā)展的需要,應當在今后《工會法》的修改中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在未來《工會法》的修訂中,即使工會應當承擔的責任會逐步擴大,但是由于中國工會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的“職業(yè)團體”,因此不能指望所有的維權問題都能通過法律責任得以解決,很多問題仍然需要政府部門出面協(xié)調解決,因此強化政府部門的責任是未來《工會法》修訂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1]孫亞菲 .狀告工會第一案[N].南方周末,2003-09-04.
[2]王雷 .重慶 83名工人狀告市總工會 稱其不履行職責[N].南方都市報,2005-01-07.
[3]錢葉芳 .論工會法主體間的利益關系 [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4).
[4][8][13]李凌云 .工會的法律責任初探 [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2).
[5]程延園主編 .勞動法學[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8.
[6]史尚寬 .勞動法原論 [M].正大印書館,1934.
[7]勞動科研所,勞動法學研究會編 .勞動法手冊 [R].經濟管理出版社,1988.
[9]孫德強 .工會的法律性質 [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6).
[10]江平主編 .法人制度論 [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11]王全興,汪敏 .〈工會法〉2001年修改的成功與不足[J].華東法學評論,(1).
[12]蔡金榮 .走向獨立社團:中國工會發(fā)展之進路選擇 [J].行政法學研究,2009,(3).
[14]錢葉芳 .社會法視野中的工會法 [J].云南大學學報 (法學版),2008,(2).
[15]張喜亮 .工會不該成被告的法律思考 [N].工人日報,2005-03-28.
To View Trade Un ion’sLegal Personal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erson System Theory
Yang Dongmei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100048,China)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the issue of trade union’s legal personality has come outof the areas of the protection of grass-roots trade unions status of actors and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of trade unions.To clear the nature of trade union’s legalpersonality,balance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of trade union legalperson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scope of union liability of legal persons,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trade union;legal personality;liability
D (9)47.6
A
1673-2375(2010)05-0015-05
2010-08-10
楊冬梅 (1962—),女,云南昆明人,教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系主任,主要從事工會法、勞動法、民主管理等研究。
[責任編輯:劉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