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敏 管程程
(山東經濟學院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責任編輯:張保芬)
【文章編號】1002—6274(2010)05—037—06
股東間訴訟的司法救濟*
王建敏 管程程
(山東經濟學院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股東訴訟制度作為股東權益的主要救濟路徑,是我國公司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新公司法修訂以來,我國開始涉足以股東直接訴訟和股東派生訴訟為基本內容的股東訴訟制度。在涉及公司內部糾紛的訴訟中,雖然很大部分是公司侵犯股東的合法權益或公司怠于行使權利而損害了股東的權益,但是股東之間的糾紛還是時有發(fā)生。因此,股東間訴訟問題的研究不容忽視。
股東間訴訟 優(yōu)先認購權 控股股東 訴訟程序
*基金項目: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公司訴訟機制研究》(08JA820023)和2009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研究項目《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研究》(09BFXJ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建敏(1964-),女,山東文登人,山東經濟學院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商法學;管程程(1985-),女,山東威海人,山東經濟學院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商法學。
“救濟走在權利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利”。這句古老的英國法諺告訴我們,盡管法律對公民的權利、自由規(guī)定的很完備,但是如果這些權利、自由受到了侵犯,公民卻無法獲得有效的法律救濟的話,那么,這些所謂法律上的權利、自由也將只是一紙空文。據此,作為公司成員的股東所享有的權利也要有相應的救濟來保證其實現(xiàn),對股東權益保護程度如何,不僅直接關系到股東自己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公司的雇員、經營者、債權人甚至是全社會的利益。在公司制度較為發(fā)達的國家,股東權益的司法救濟成為股東權的必備要件之一,股權的可訴性正是基于對股東權益的保護而產生的司法救濟途徑之一,其實質是司法機關對股權的公力保護。
股東訴訟是保護股東權利的一項重要制度,其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賦予股東訴權,對公司董事及董事會形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約束,起到對董事及董事會權力的制約作用。
公司股東訴訟包括股東直接訴訟和股東派生訴訟①,前者又分為股東個人訴訟和股東代表人訴訟②。英美公司法理論認為,之所以劃分直接訴訟和派生訴訟的原因在于股東作為公司的一分子可以享有性質不同的兩種權利,即個人成員資格權利和公司成員資格權利。當個人成員資格權利受到侵犯和產生各種爭執(zhí)時,股東個人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直接訴訟,此種權利不受公司大多數(shù)股東決議的影響;而當作為公司成員資格的權利受到侵犯或損失,一般情況下只允許公司提起訴訟,只有在某些例外的情形下允許公司的一定成員以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
(一)股東直接訴訟制度
股東直接訴訟,是指股東為保護其自身利益而基于股份所有人的地位向其他侵犯自己權益的公司、董事、監(jiān)事或其他股東提起的訴訟。該訴訟是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起的,因而其性質是一種自益權。我國《公司法》第22、34、75、144、183條規(guī)定了股東的自益權,股東可以基于該法律規(guī)定行使直接訴訟的權利,其目的在于,防止公司及公司控制人濫用權力而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彌補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不足。
(二)股東派生訴訟制度
股東派生訴訟是英美法國家創(chuàng)設的一種獨特的責任機制,其最初是以判例法的形式出現(xiàn)的。討論股東派生訴訟,不得不提起福斯訴哈博特(Foss v.Harbottle)規(guī)則③。該規(guī)則明確了資本多數(shù)決策規(guī)則,實際上則是否定了少數(shù)派股東有代公司之位提起訴訟的權利。審理該案的Wigram VC法官首次明確指出,如果多數(shù)派股東合法的追認了不當行為,則法院就不會加以干預。但換個角度來看,該判決意味著,如果公司會議無望采取行動,則少數(shù)派股東就能夠提起訴訟,即使那些可以由多數(shù)股東在法律上追認的事項也是如此。由此可見,在英國,股東派生訴訟必須依據福斯訴哈博特規(guī)則的例外才能提起,其對股東派生訴訟的提起是持嚴格態(tài)度的,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形下,少數(shù)派股東才得以允許以自己的名義作為原告提起訴訟。
股東代位公司提起訴訟的權利,是何種性質,學界頗有爭議,但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1.自益權說(又稱債權人代位權說)。持此觀點的為日本學者松田二郎。他認為,股東派生訴訟的訴權在實體上表現(xiàn)為債權人的代位權,主張股東因持有股份并享有股利分配請求權而成為債權主體,為保全債權,代位公司行使對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因此認為其為自益權。
2.他益權說。該學說認為,股東派生訴訟是以公司受到不法行為侵害為條件,以公司消極行使訴權為前提的,該訴訟完全是為了維護公司利益不受侵害而提起的訴訟。因此,是一種他益權。
3.共益權說。其目前為日本學界的通說,所謂共益權是指股東為保護其自身權益及公司利益為目的所行使的權利。股東派生訴訟是股東監(jiān)督公司控制權人不適當或不法行為的一種權利,其提起訴訟并非僅僅為了自身權益,而是及于公司整體的利益。勝訴的效果直接為公司所享有,當然,作為公司的股東也會間接受益。筆者也贊同這一觀點,即股東派生訴訟的提起權為共益權。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公司少數(shù)股東要提起股東派生訴訟,必須滿足以下四個要件:①公司利益遭受不法侵害,尤其是受到公司控制權人的侵害;②公司怠于起訴或拒絕追究侵權人的責任;③股東要以自己的名義,而非以公司名義起訴;④股東非為自身利益,而是為公司利益而提起訴訟。
考慮到我國眾多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國有“一股獨大”和公司多被大股東控制的格局,在我國賦予股東訴權有著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試行)》在第二部分“權屬、侵權及不當?shù)美?、無因管理糾紛案由”中專門設有股東糾紛的案由,其中包括股票交付請求權糾紛、股權轉讓侵權糾紛、優(yōu)先認購權糾紛以及股東會議表決權糾紛等。
何為股東間訴訟?我們可以理解為,該訴訟的雙方當事人均是公司的股東,其可以是同一個公司的也可以分屬于不同的公司,而且只要出席訴訟的原被告方均是股東就可,而不管是以誰的名義,代表了誰的利益,筆者將此暫定為廣義上的股東間訴訟。那么何為狹義上的股東間訴訟?我們可以將之界定為,除了原被告均要是股東外,且屬于同一公司,并以股東自己的名義,為保護股東的直接或間接利益提起的訴訟。本文探討的是狹義上的股東間訴訟。鑒于此,筆者將股東間的訴訟分為兩大類:其一,一般意義上股東間權益糾紛訴訟;其二,控股股東侵權的糾紛訴訟,包括中小股東的權益保護問題。
(一)一般意義上股東間權益糾紛訴訟
這類訴訟主要是基于股東權產生的,如上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試行)》第二部分規(guī)定的股東糾紛案件案由。在這里僅就實踐中發(fā)生頻率較高的股東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訴訟進行粗淺的分析。
所謂股東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是指股東基于其公司股東的資格和地位,在股份公司發(fā)行新股時,優(yōu)先于一般人按照自己原有的持股比例認購新股的權利。一般新股的定價要低于股票市價,從而使優(yōu)先購買權具有實際的價值意義。
1.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之優(yōu)先認購權訴訟
我國《公司法》已明確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因此,根據《公司法》第35條之規(guī)定,只要沒有經過全體股東的一致同意,決定不按出資比例優(yōu)先認繳出資,股東就當然享有按出資比例的新股認購權。如果股東會做出的增資決議,新股分配的比例不符合股東的原有出資比例,股東即可根據《公司法》第22條之規(guī)定,以股東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為由提起訴訟,要求判決股東會決議無效。
2.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之優(yōu)先認購權訴訟
相比而言,股份有限公司僅有《公司法》第134條涉及了股東的新股認購權問題,規(guī)定由公司股東大會決議是否向原有股東發(fā)行新股及發(fā)行新股的種類和數(shù)量。其為任意主義的立法態(tài)度,因此,在股東大會發(fā)行新股的決議限制或剝奪了股東的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時,我們可以分兩種情形進行探討:
(1)如果在公司章程中規(guī)定了股東享有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那么受侵害的股東可以公司章程為依據來對抗股東大會的決議,請求行使其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如果股東的請求不能得到保障,則可以依《公司法》第22條的規(guī)定,以股東大會的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銷之訴,要求股東大會重新做出決議,保護股東的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
(2)如果公司章程沒有具體規(guī)定股東的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那只有在股東大會關于公司發(fā)行新股的決議中未明確表明“向原有股東發(fā)行新股的種類及數(shù)額”時,該決議的內容才會因違反法律規(guī)定而無效。而當股東大會在決議明確決定不向原有股東發(fā)行新股或者只向原有股東發(fā)行部分新股時,則不能認為其違反《公司法》的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護股東的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呢?筆者認為,如果股東大會被大股東控制,其故意不向原有股東分派新股,而向公司外有關聯(lián)關系的第三人發(fā)行新股,受侵害的股東可依據《公司法》第20條的規(guī)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請求侵權股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一現(xiàn)象實際上是公司的部分股東出于某種目的,通過利用資本多數(shù)決策原則,操縱股東大會從而損害其他股東的權益。此情形,即屬于本文所稱的股東間訴訟。
據此,筆者認為股東間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之訴的特征表現(xiàn)在,其一,該訴訟的前提條件是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受到其他股東的侵害。其二,該訴訟的性質是給付之訴,即受侵害股東要追究侵權股東的責任,如果受侵害股東超過10人以上,那么可以適用代表人訴訟。
(二)控股股東侵權之訴
我國《公司法》第217條第2項規(guī)定,控股股東是指其出資額占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50%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的50%以上的股東;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50%,但依其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
1.控股股東侵權的一般概述
控股股東和公司及其他股東間的矛盾糾紛永遠是公司訴訟的焦點。尤其是我國的上市公司中“一股獨大”,董事會基本上是由控股股東控制的局面,這就使中小股東的利益保護處于弱勢狀態(tài),這樣就使得中小股東迫切需要一種救濟手段,司法救濟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實踐中控股股東侵權糾紛中常見的有:濫用公司控制權、侵吞公司財產、溢價出讓控制股份等。在公司運作過程中,由于貫徹的都是“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股東股份的量決定了股東權利的“質”。因此,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在對公司的控制力上,相差是相當懸殊的。
從法理的視角看,控股股東侵權糾紛一般是控股股東利用“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濫用其對公司的控制權[1]P25,侵害公司利益,損害中小股東合法權益而產生的糾紛。雖然從公司的管理結構來看,大股東由于投入的比較多,因而就具有更大的權力,其與公司的利益也聯(lián)系的更為緊密,享有對公司的控制權也是必要的。但是,正如波斯納同意邊沁所說的,人在各個生活領域都是自己滿足度的理性最大化者。掌握了公司控制權的股東難免不會尋求私利,濫用他的控制權,從而損害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與大股東濫用控制權相對應的,就是禁止權利濫用。我國《公司法》第20條第2款規(guī)定,“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第21條規(guī)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lián)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guī)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中小股東的權益保護
我國《公司法》第4條規(guī)定了股東的權利,即“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由此可以得出,中小股東的權益與大股東的權益一樣是受公司法保護的,但現(xiàn)實中,由于控股股東的控制地位,侵害中小股東的實例時有發(fā)生。因此,中小股東迫切需要一套屬于他們自己的救濟措施,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股東個人訴訟、股東代表人訴訟[2]以及股東派生訴訟三種股東訴訟形式當中,股東個人訴訟與代表人訴訟完全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是基于自益權而提起的。股東派生訴訟本質上不同于股東個人訴訟和代表人訴訟,一般認為股東派生訴訟在性質上屬于共益權。[3]在此種訴訟下,公司利益得到保全的同時,公司股東也會隨之間接受益。筆者認為,該利益屬于股東的間接利益。據此,可以認定,股東派生訴訟也屬于狹義股東間訴訟的范疇。
實踐當中,中小股東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提起股東個人訴訟或者代表人訴訟或者股東派生訴訟。
股東派生訴訟中的被告問題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公司法》第152條對股東派生訴訟的適格的被告表述為:“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和“他人”。雖然此條款對公司內部人員僅列舉了三種,但公司中的控股股東和其他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等亦應解釋為屬于該適格的被告的范圍,這些人均可包含在“他人”之中。因此,我國派生訴訟的適格的被告不僅應該包括公司的內部人員,也應包括公司之外的任意第三人,即凡是對公司實施了不正當行為而對公司負有民事責任的人,在公司怠于行使其訴權的時,都可成為派生訴訟的被告。由此可以看出來,派生訴訟的被告可以是公司的控股股東也可以是其他股東。
關于派生訴訟的特點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首先,從股東派生訴訟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原告一定是公司股東,而且是以股東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其二,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前提條件是公司的合法利益受到他人侵害,而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怠于或者拒絕行使訴權。其三,“為公司的利益”是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必要條件,也是該制度存在的合法性基礎。這里的公司的利益首先應該體現(xiàn)為經濟利益,而公司都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因此,有利于公司利益的行為在經濟上只能體現(xiàn)為收益大于成本的行為。
與股東派生訴訟不同的是,在股東直接訴訟中股東完全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是一種自益權的行使。在股東代表人訴訟中,如果訴訟成功,其他受到損害的當事人可以直接提起損害賠償請求。
一般訴訟程序指的就是民事訴訟的普通訴訟程序。股東間訴訟適用一般訴訟程序的可能性也就是指股東間訴訟的訴訟類型、案由、當事人是否都滿足民事訴訟的提起條件,即如果訴訟類型正確、案由正當、當事人適格,那么就可以適用民事訴訟的一般程序,反之則不能適用。
(一)股東新股優(yōu)先購買權之訴適用一般訴訟程序的可行性
1.訴的類型
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之訴指的是當公司發(fā)行新股時,因拒絕給予或者未充分給予原公司股東按照公司章程或者公司法相關規(guī)定而應有的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股東請求法院判決公司新股優(yōu)先認購決議無效的訴訟。因此,此訴訟的類型是形成之訴。而本文中所討論的股東間優(yōu)先認購權之訴,筆者認為應當屬于給付之訴的范疇。
2.案由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試行)》在第二部分“權屬、侵權及不當?shù)美?、無因管理糾紛案由”中專門設有股東糾紛的案由中就包括優(yōu)先購買權糾紛。有些人認為“優(yōu)先購買權”僅僅適用于股份轉讓過程中,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編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試行)>解釋》的解釋,這里的“優(yōu)先認購權”指的就是新股認購權而不是股份轉讓過程中的優(yōu)先購買權[4]P360。因此,筆者認為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糾紛可以適用“優(yōu)先購買權糾紛”案由而提起訴訟。
3.當事人
新股優(yōu)先購買權之訴的侵害主體也就是原告是權利受到侵害的公司股東。被告為侵害其合法權益的股東,而且當受侵害股東人數(shù)超過10人的,還可以提起代表人訴訟,也以侵害股東為被告。
綜上所述,除了訴訟類型是固定,各地區(qū)法院可以取得一致外,案由和當事人的認定都是有分歧的,所以這就可能造成不同的法院選擇不同的訴訟程序。但是這并不排除此類訴訟適用一般訴訟程序的可能性,即只要訴訟原告是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被告明確,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屬于法院受理范圍并受法院管轄,那么就可以適用一般民事訴訟程序。
(二)控股股東侵權之訴適用一般訴訟程序的可行性(以股東派生訴訟為例)
股東派生訴訟制度起源于英美,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引入了這一制度,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沒有注意整體的協(xié)調與具體操作的細化,因此在司法實踐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我國《公司法》在152條規(guī)定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但無論是關于概念的解釋還是有關程序的操作方面均具有較大的彈性。
1.股東派生訴訟的“前置程序”
為防止股東濫用訴權或者其他股東重復起訴,股東派生訴訟的提起首先要滿足一個“前置程序”。股東派生訴訟是股東代公司之位行使訴權,如果公司決定自己行使此訴權,那么股東應該尊重公司。也就是說,在股東代為公司提起派生訴訟之前,股東必須先行向公司董事會或者監(jiān)事會提起請求,請求公司對侵害人提起訴訟,未獲成功才可以以自己的名義代公司起訴。也就是《公司法》所規(guī)定的“竭盡公司內部救濟”之規(guī)則。
2.股東派生訴訟的當事人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52條的規(guī)定,我國股東派生訴訟的提起人可以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xù)18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
股東提起股東派生訴訟一般是為了公司的利益,但是也不排除其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個人目的,為了防止股東濫用訴權,各國公司法通常都設置一些限制條件,比如,英美法通常會要求起訴股東必須滿足“同時持股原則”,即從侵權行為發(fā)生時起至訴訟結束時止,股東必須持有公司的股份防止“購買訴訟”的出現(xiàn)[5]P442。我國《公司法》并不要求股東在侵害行為發(fā)生時具有股東身份,但是,在我國公司法修訂前最高人民法院草擬的《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采取的恰恰是“同時持股原則”,其第44條規(guī)定,損害公司利益行為發(fā)生時持有并且持續(xù)持有公司股份的股東可以提起股東派生訴訟。
關于股東代表訴訟的被告,《公司法》規(guī)定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的他人均可以成為股東派生訴訟的適格被告。隨著理論與實踐的深入,被告的范圍也得到了擴展,股東、發(fā)起人等也可以作為被訴對象。日本的公司法在改革時就將發(fā)起人、清算人、以不公正價格認購新股的人、借行使股東權利之機從公司獲得不正當利益的股東列入了被告的范圍。[6]P45
3.案由
股東代表訴訟中當事人所主張的實體權利包括:第一,原告股東是否具有派生訴訟的提起權;第二,侵權人是否侵害了公司的合法利益。這也是法院在審理股東派生訴訟中首先要審查的。
如上所述,股東派生訴訟也是符合民事訴訟普通程序的要求的,在具備了所有起訴的請求后,筆者認為股東派生訴訟是可以適用一般訴訟程序的。
股東訴訟是我國公司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修訂后的公司法規(guī)定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訴權。這對維護股東權益有著深遠的意義,在鼓勵股東積極行使訴權的同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管轄權問題
股東間訴訟案件訴訟管轄權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原則上應按照《民事訴訟法》中的規(guī)定來處理,即侵權行為發(fā)生地、原告住所地均可以成為訴訟管轄地。但在具體實踐中,管轄地的確定不僅要方便各方當事人參加訴訟,還應考慮到方便法院對案件的審理,特別是涉及到董事、監(jiān)事、控股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的侵權行為,這些行為往往發(fā)生在公司所在地。因此,為了方便調查取證、傳訊當事人、減少訴訟成本和提高訴訟效率,由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更為合理。
(二)訴訟擔保問題
現(xiàn)在很多國家為了防止原告濫用訴訟權利,要求原告在訴訟時提供訴訟擔保。例如美國某些州的公司法規(guī)定,經被告請求,原告尤其是那些相對持股比例較低或絕對持股量不足一定份額的小股東,其應該提供數(shù)量適當?shù)膿?,以備原告敗訴時用于償還被告因該訴訟而支出的費用。根據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公司法對原告持股數(shù)額做出限制后,不應再令原告提供擔保,即使原告敗訴并為此承擔責任,其所持有的股份即可作為其責任的擔保。否則,很容易挫傷中、小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積極性。
(三)訴訟費用及其他費用的承擔
關于股東派生訴訟的訴訟費用及其他費用的承擔,我們應該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1.在原告股東的訴訟請求成立的情況下,訴訟費用應該由被告來承擔。對于原告在訴訟中的各項其他合理支出,例如誤工費、律師費等,可以參照其他國家的做法,由公司來承擔。因為原告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而提起的訴訟,在勝訴后又不能獲得直接的收益,只能間接的和其他股東一樣從公司得到間接收益。2.在原告訴訟請求不成立時,如果原告股東是善意的,那么原告的訴訟費用和其他合理支出也應由公司來承擔。因為任何的訴訟都存在風險,原告是為公司的利益而提起的訴訟,訴訟的收益者是公司,如果敗訴的風險卻要由提起訴訟的股東來承擔,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當然如果股東在提起訴訟時是出于惡意,那么訴訟費用和其他支出應由原告自行承擔。公司的權益如果受到該惡意訴訟的侵害,有權向惡意股東請求賠償。
股東之間若出現(xiàn)糾紛,無不外乎是大股東侵權,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侵犯。這是因為公司的決策主要是依照資本多數(shù)決策原則作出,所以,難免會出現(xiàn)大股東為了自身利益而忽視或者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的情況,因此,股東間訴訟制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不僅有助于完善我國的股東訴訟制度,也有助于為股東權益的實現(xiàn)提供更好的司法保護,同時對公司的治理結構優(yōu)化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注釋:
① 股東派生訴訟(derivative action)又稱股東代表訴訟、衍生訴訟、代位訴訟,是指當公司的合法利益受到他人侵害,尤其是受到大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侵害,而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怠于或者拒絕行使訴權時,股東以自己的名義為了公司利益提起訴訟,要求侵害公司權益者賠償公司損失,通過司法途徑保護公司權利的法律制度。
② 股東代表人訴訟(representative action),是指公司成員的不適行為使公司中某類性質的股東遭受損害,股東基于其個人以及和他處于同一股東地位的其他股東的權利而對公司或者第三人提起的訴訟。
③ 即公司少數(shù)股股東不得因公司出現(xiàn)差錯便起訴,也不得就公司內部不守紀律的情形而起訴。
[1] 殷召良.公司控制權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 張民安.派生訴訟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8,6.
[3] 劉俊海.論股東的代表訴訟提起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8.
[4]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試行)》解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 施天濤.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 周劍龍.日本公司法制現(xiàn)代化中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J].南京大學學報,2006,3.
JudicialRemediesagainstShareholder’sInfringements
WangJian-minGuanCheng-cheng
(Law School of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
As the major relief path of Shareholder’s rights ,the lawsuit system for sharehold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any law system in China. Since newCompanyLawwas amended, China has begun to get involved in the lawsuit system for shareholders, shareholder’s direct action and shareholder’s derivative action as the basic content. In internal disputes of the company , although it is most that the company encroach on the shareholder’s legal right or the company remissly exercise right to harm the shareholder’s legal, the disputes among the shareholders sometimes occur. Therefore, action on the issue among shareholders should not be ignored.
litigation between the shareholders;the preemptive right;controlling shareholders;legal procedure
DF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