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末教育普及述論

      2010-03-21 07:41:22馬澤民陳淑娟
      關鍵詞:學部學制師范

      馬澤民,陳淑娟

      (1.綿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2.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清末教育普及述論

      馬澤民1,陳淑娟2

      (1.綿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2.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1901年啟動的清末教育改革,始終將教育普及作為發(fā)展新式教育的重要目標.清政府將教育普及提升到政治高度看待,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教育普及的文件,規(guī)定了學制年限、規(guī)范了課程設置.并且,清政府在學堂創(chuàng)辦、師資培養(yǎng)、新教授法的推行、女子教育和文盲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邁出了教育普及的第一步,推進了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

      清末;教育普及;學堂;師資;教授法;女子教育;文盲教育

      在科舉制度下,中國教育完全是精英選拔教育,而且受教育的機會只賦予男子,女子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直到19世紀70年代,在清政府發(fā)展新式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普及”,或“強迫教育”才被引介到國內(nèi).李善蘭的《泰西學校論略序》、王韜的《漫游隨錄》、李圭的《環(huán)游地球新錄》、王之春的《廣學校篇》、薛福城的《出使四國日記》和鄭觀應的《德國學校規(guī)制》、《英法俄美日學校規(guī)制》等均對西方國家教育普及情況有所論述.維新派力主推行教育普及政策,康有為兩次上折請“省府縣鄉(xiāng)興學”,“令七歲以上皆入學”[1],但因變法失敗而未能付諸實施.1901年啟動的清末教育改革,不僅要求男童必須接受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而且破宋明以來的禁錮,認可了女子的受教育權(quán),同時還鼓勵為“年長失學者”、老弱婦孺提供教育機會,邁出了教育普及的第一步.

      1 教育普及制度的制定和實施

      1902年,張百熙等擬定的《壬寅學制》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新學制,其中規(guī)定:“兒童自六歲起受蒙學四年,十歲入尋常小學堂修業(yè)三年.俟各處學堂一律辦齊后,無論何色人等皆應受此七年教育”,提出了7年制教育普及的設想.但該學制要求學生入學需要交一定的“束修費”,而且該學制沒有在全國實施.1903年張之洞等人擬定的《癸卯學制》將初等小學規(guī)定為教育普及階段,共5年,“令凡國民七歲以上者入焉”,“永不令學生貼補學費”,力爭達到“家無不學之童”,“可期教育之廣及.”[2]293-300既縮短了年限,又免交學費.《癸卯學制》奏準在全國推行,比起《壬寅學制》進步不少,也更貼近實際.1905年學部成立后,教育普及成為興學的重點.1906年3月,學部在《奏呈教育宗旨》中重申:“注重普通之學,令全國之民無人不學”[2]532.1906年預備立憲后,教育普及被上升到了政治改革的高度.曾任江蘇學政、學部尚書的唐景崇在《奏預備立憲大要四條》中指出國人“智識猶未大開……其必行憲法也,應以普及教育為入手之方”[3].1907年 3月學部在《咨行各省強迫教育章程》中進一步明確“非教育普及不足以養(yǎng)成國民之資格”,要求各省廣泛設立蒙養(yǎng)學堂,幼童滿7歲必須入學,如果“及歲不令入學者,罪其父母”[4],并將教育普及的落實情況作為府州縣長官及地方勸學所官員考核的標準之一.這是近代中國關于教育普及的第一個指導性文件,各省都很重視,紛紛見諸行動.

      隨著教育普及的開展,《癸卯學制》的缺陷日益顯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年限和課程上.《癸卯學制》在教育普及的年限上比《壬寅學制》少兩年,但仍與國情不符,即使在富庶地區(qū)能接受五年初等小學教育的學生“尚廖廖焉”,更不用說貧窮的省份了.1909年4月學部在《己酉新章》中提出了一個變通之法,將初等小學教育分為三種:一為完全科五年;另設簡易科兩種,各為四年和三年.但在實踐中,“分小學為三種,名義上似為改良,實際上反多窒礙”[5]204-209.1910年 12月30日學部頒布《庚戌新章》,再次做出修訂,“折中定制,一律以四年為畢業(yè)期限.”①參見: 政學社: 大清教育新法令. 第四編[M].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10: 8.教育普及的年限前后經(jīng)歷八年探索、四次更改,最終統(tǒng)一義務教育年限為四年.

      課程難易對教育普及有直接的影響.《癸卯學制》規(guī)定初等小學授課為八門,科目繁多.課程之中,又以讀經(jīng)講經(jīng)一科為重,要求學生在初等小學要讀經(jīng)“十萬零一千八百字”,每周竟達12學時,占總學時數(shù)的40%[5]206-209.而調(diào)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敷衍終課、隨班而退.刪繁就簡,減少講經(jīng)讀經(jīng)成為推動教育普及的關鍵.學部于《己酉新章》和《庚戌新章》兩次改訂課程.《己酉新章》將課程由八門改為五門,簡易科將修身與讀經(jīng)合并,改為四門,只學《孝經(jīng)》、《論語》和《禮記》的節(jié)選內(nèi)容,但從第二學年起,每周增加6學時,不僅要讀經(jīng),還要背誦默寫,負擔很重.《庚戌新章》進一步減少課時,且前兩年不設經(jīng)學一科,后兩年學習《孝經(jīng)》、《論語》.這樣的設置考慮到了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便于實行.

      《癸卯學制》、《奏呈教育宗旨》和《咨行各省強迫教育章程》的頒布,年限與課程的修訂,為教育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

      2 教育普及的開展

      2.1 多立學堂

      根據(jù)宣統(tǒng)時期的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約為4.1億,7 – 10歲應受普及教育的學齡兒童按5%計算達到2 050萬,男女比例為110∶100,適齡男童達1 070多萬[6].而1907年初等小學堂為29 199所,在學學生684 657人,僅為適齡男童的6.4%.多立學堂,成為開展教育普及的第一要務.學部除了要求各省廣設初等小學之外,還允許合理地改造和利用私塾等原有的教育資源.《己酉新章》就允準民間的義學、私塾可改為三或四年的簡易科.1909年學部頒布《凡各私塾應按照本部奏定變通初等小學簡易科課程辦理文》規(guī)定“初等小學為普及教育之基……公家之財力有限,自不可無私塾以資輔助”,要求私塾以學部頒布的簡易課程教授學生,“以收教育普及之效”[5]309.一年之后,學部再次規(guī)范改良私塾,按私塾教授課程內(nèi)容分為初等私塾和高等私塾,分別等同于初等小學和高等小學,畢業(yè)后可以分別升入高等小學和中學.對于學生在 30人以上、常年經(jīng)費充足的,可以根據(jù)所授課程的高低,請?zhí)釋W司允準改為私立初等小學或私立高等小學.通過改造,將一大批私塾納入到新學體制中.

      《癸卯學制》規(guī)定“限于屋舍窄狹”,可以將兒童分作兩班教授,各在學半日,名曰“半日學堂”.1905年底劉學謙奏請廣設半日學堂,得到學部的贊同,“無論城鄉(xiāng),每二三百家即應設一處(半日學堂)”,“專收貧寒子弟,不取學費,不拘年限”①參見: 學部. 通行給事中劉學謙奏設半日學堂片稿文[J]. 學部官報, 1906: 1..除半日學堂外,為進一步創(chuàng)造就學條件,使“貧寒無力入學之子弟及年長失學之人”皆有學可上,1910年1月學部奏準頒行《簡易識字學塾章程》,令地方政府借租祠廟或公所開辦簡易識字學校,以文理通順、略具普通知識之人為教員,每日授課二三小時,對學生免收學費,一至三年畢業(yè).學部圖書司還專門編寫了《簡易識字課本》和《國民必讀課本》,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工藝、封建倫理道德和風俗民情等為內(nèi)容.1911年,學部再次修訂《簡易識字學塾章程》,將在學年限改為一至二年,授課時間為每天二小時.晚清政府通過改造私塾、設立半日學堂和識字學塾,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入學機會.

      2.2 廣育師資

      師資培養(yǎng)是清末教育改革中的“第一義”,“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教育改革千頭萬緒,“尤須先從師范始”[7].《癸卯學制》規(guī)定在州縣設立初級師范學堂,學制為5年,為小學堂培養(yǎng)教員和管理員.在全國學務百廢待興而師資匱乏的情況下,《癸卯學制》制訂了變通之法,一方面允許省府州縣設立初等師范簡易科,以25 – 30歲文理兼通者入學,學習一年畢業(yè),在州縣小學任教;另一方面州縣設師范傳習所,由省初級師范簡易科優(yōu)秀畢業(yè)生為教習,招收30 – 50歲生童等入學,十個月畢業(yè),在村鄉(xiāng)鎮(zhèn)初等小學任教,以此緩解教育普及所急需的師資.隨著科舉制的廢除和教育普及日益提上日程,小學生成倍增長,1906年超過48萬人,是1905年的2.8倍、1904年的5.7倍,師資的匱乏日益突出.為此,學部通電各省“推廣師范學生名額”,要求各省設一年畢業(yè)之初級簡易科,招生500人,以快速養(yǎng)成小學教習.通過設立簡易科,學部為教育普及迅速積累了師資力量.1907年全國的初等簡易師范學堂達179所,師范傳習276處,初等師范學堂64所,共計學生32 067人,師范生與小學生比例達到1∶21[8]615.可見,師資問題已可期解決.為了提升師資質(zhì)量,學部于1909年要求各省除“邊遠地方”外,一律停辦初級簡易科、傳習所,使師范生均從完全科畢業(yè);并設立補習班,讓簡易科和傳習所學員進修.1909年,簡易科和傳習所學生人數(shù)出現(xiàn)了迅速下降的趨勢,簡易科學生從1907年15 833人下降到1909年的7 195人;傳習所學生從1907年的9 844人下降到7 670人[8]615.1911年預備立憲期提前,普及教育需要加快,學部再一次提出擴充師資,1911年7月22日要求各省繼續(xù)擴充師范學堂學生,同年 8月,學部奏擬《臨時小學教員養(yǎng)成所章程》,要求未設立初等師范學堂或要三年之后才能有畢業(yè)生或小學教員緊缺的州縣必須設立臨時教員養(yǎng)成所,附設于初等師范學堂、中等學堂或勸學所,學制1 – 2年,“以應急需”,并將其成效列為“地方官考成”[5]238-242.

      2.3 推行新的教授法

      在發(fā)展師資的同時,學部積極提倡單級教授法和二部教授法,以“一員可得數(shù)員之用”.1910年12月,學部將單級教授法、二部教授法列為教育普及“最要之事”.單級教授法指教員先對一個年級的學生進行直接授課,而其他年級的學生則進行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等活動.教員教完一個年級再教授下一個年級,如此循環(huán),一個教員可以教授多個年級.單級教授法由俞子夷、楊葆恒和周維城三人從日本引進,他們在江蘇設立“單級教授練習所”,開辦兩期,畢業(yè)近百人,學員除江蘇之外,遍及安徽、河南、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和廣西七省,直隸還派專員前往學習,單級教授法逐漸在全國推廣傳播開來.1911年3月學部通令各省初等師范學堂于規(guī)定課程之外,加授單級教授法.同年8月學部要求設立單級教員養(yǎng)成所,初等小學教員、師范簡易科及傳習所學生、改良私塾教習均可入學.學員學習單級教授法的同時,也練習二部教授法.二部教授法是由于同一年級的學生過多而不能同時教授,將學生編制為兩班,上午和下午各教授一班.由于具有“校舍經(jīng)濟、人才經(jīng)濟、勞力經(jīng)濟、財力經(jīng)濟”[9]的優(yōu)點,以晚清的引進為起點,這兩種教授法在民國教育發(fā)展中進一步發(fā)揮功用,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普及工作的展開.

      2.4 女子教育

      《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咨行各省強迫教育章程》提出的義務教育都只是針對男童而言,并不包括女童在內(nèi).宋明以來,女子是沒有受教育權(quán)利的,直到清朝維新變法時期,女子的受教育權(quán)才開始受到重視.梁啟超說:“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勸學,匪有歧矣”[10].在新思想的鼓動下,女子教育開始展露生機.但女學的發(fā)展舉步維艱,第一所中國人開創(chuàng)的正經(jīng)女學從創(chuàng)辦到被迫停辦,還不到兩年時間.1901年,清政府下令教育改革之時,仍對女學只字不提.張之洞在《癸卯學制》中堅持“若設女學”,“流弊甚多,斷不相宜”的陳詞濫調(diào);但這一提法已經(jīng)不能順應教育發(fā)展的形勢了.其一,《癸卯學制》以日本學制為藍本,而日本及泰西各國均有女子學堂,吳汝綸、羅振玉等前往考察,未發(fā)現(xiàn)有何不宜,并且提倡女學的聲音越來越高.1902年私立女學的創(chuàng)建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廣東私立公益女學、上海務本女塾、上海愛國女學和南京旅寧第一女學先后設立.同時官立女子學堂也逐步發(fā)展起來,1904年為25所,學生468人,1907年達到391所,學生11 936人[11]38;而且已有8所女子師范學堂[12].同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女子實業(yè)學堂,如上海的女子蠶葉學堂、揚州女工傳習所、杭州工藝女學堂、上海女子中西醫(yī)學堂和天津北洋女醫(yī)學堂等.其二,《癸卯學制》要求各地設立蒙養(yǎng)院,令3 – 7歲的兒童入學,相當于幼兒園.外國以“女師范生為保姆教之”,而中國沒有女子師范學堂,何來女師范生?為此《癸卯學制》只能規(guī)定女子可以受教育于育嬰堂、敬節(jié)堂,女兒滿七歲之后則“母自教其女”;但由此也就承認了女子應當擁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只是受教育的地點局限于家庭.

      發(fā)展女學已是大勢所趨,1907年《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頒布,適應了女學發(fā)展要求.女子學堂分為女子師范學堂和女子小學堂,小學堂又分為初等和高等兩級,受業(yè)年限均為四年,對學生入學、授課、考試、畢業(yè)和管理制度等都做了詳細規(guī)定,并且也允許民間捐設各類女子學堂.女子學堂章程的進步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它突破了《癸卯學制》將女子限制于家庭教育的狹小范圍,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公共場所建立女子學堂的合法性,并責令“地方官有保護之責”.第二、女學學年和每周學時較短,初等小學前兩年每周僅為24學時,后兩年為28學時;課程設置簡單,僅為5門,不設讀經(jīng)課程,增加女工課程,講授各種手藝.這更適于兒童認知發(fā)展,易于教育普及,成為《己酉新章》、《庚戌新章》的參考.第三、破除陳規(guī)陋習,女子學堂章程明確規(guī)定“女子纏足最為殘害肢體,有乖體育之道,各學堂務一律禁除,力矯蔽習”[13].此后學部又對女子入學的學費和男女不能同學做出具體規(guī)定.這些制度規(guī)范的出臺雖沒有為女子提供與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機會,但卻為女子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女子學堂進而獲得了新的發(fā)展,1909年全國官立女子小學堂和學生人數(shù)比1907年增長85%和122%,達到722所和26 465人[11]38.

      2.5 文盲教育

      清末提倡的教育普及,不僅為適齡的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也為文盲提供學習機會.半日學堂和簡易識字學塾都曾被要求可以招收文盲入學,1911年8月,學部又規(guī)定簡易識字學塾招生“專以年長失學者為限”.此外,晚清對所謂的賤民也開放了學禁.1904年,在寧波紳士盧洪昶等奏請下,清廷準許民間“捐建農(nóng)工小學堂收教墮民”,“該學堂畢業(yè)學生準其升入官私各學堂”,由此丐民、戲子和娼妓均被認可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14].此后,中國近代“收教賤民”的學校相繼建立,如寧波城東城西捐建的兩所初等農(nóng)工小學校、紹興的同仁農(nóng)工小學校等.學部還要求地方學務處、勸學所定期開講、淺授文字,宣傳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老幼婦孺,無論年齡、無論尊卑,均可前往聽講,對于教育普及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jù)不完全能統(tǒng)計,1907年各省半日學堂有614所,學生18 222人,1909年增加到975所,學生25 545人.而簡易識字學塾雖無完整的統(tǒng)計,但發(fā)展迅猛是不爭的事實,如四川省達2 600余所,奉天、吉林和山西三省較少,也均設學塾三四百所,“學生人數(shù)有的省達兩萬人,少的四五千人”[15].與此同時,初等小學在學人數(shù)1909年達到1 177 874人[5]270-272.如果加上兩等小學堂(初等小學與高等小學合辦的學校——筆者注)、半日學堂和簡易識字學堂的學生在內(nèi),1909年全國接受普及教育的人數(shù)應不少于150萬人.

      3 結(jié) 語

      古人提倡“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對教育普及的最早闡述,不過在封建禮教的層層束縛之下,教育普及只能是一種烏托邦似的理想.晚清政府也是如此,當局者超越不了忠君、尊孔的束縛與羈絆,無法消除男女不平等的觀念,更無力為創(chuàng)建新式學堂、發(fā)展教育普及提供所需的巨額經(jīng)費,從而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普及,150萬人也還不到學齡兒童的10%.但為了挽回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晚清政府以日本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近代教育改革為榜樣,大膽改革,將教育普及提升到政治高度看待,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規(guī)范,在學堂設立、教師培養(yǎng)、推行新的教授法、女子教育和文盲教育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使適齡學童、年長失學者、家庭貧寒者和地位卑賤者有了一定程度的受教育機會,邁出了教育普及的第一步,并為以后的義務教育與掃盲運動提供了模式、經(jīng)驗和教訓.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改革主體和目的的封建性而否定清末教育普及的意義,而應當將其放在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加以考察,給予辨證的分析和評價,肯定其合理性及歷史地位.

      [1]康有為. 請開學校折[C]// 湯志鈞. 康有為政論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306-307.

      [2]璩鑫圭, 唐良炎. 學制演變[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3]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 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116.

      [4]李桂林.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普通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37.

      [5]朱有瓛. 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第二輯(上) [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6]侯楊芳. 中國人口史: 1910-1953: 第6卷[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248.

      [7]張謇. 張季子九錄: 教育錄: 卷一[M]. 上海: 中華書局, 1931: 16.

      [8]琚鑫圭, 童富勇, 張守智.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實業(yè)教育、師范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9]祝志學. 復式教學法[M]. 上海: 中華書局, 1934: 8.

      [10]全國婦聯(lián)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 中國近代婦女運動歷史資料: 1840-1918 [M]. 北京: 中國婦女出版社, 1991: 102.

      [11]梁甌第, 梁甌霓: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M]. 南京: 正中書局, 1936.

      [12]劉戶才. 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M]. 北京: 中國婦女出版社, 1989: 234.

      [13]朱有瓛. 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第二輯(下) [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658.

      [14]任桂全. 紹興市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9.

      [15]陳翊林. 最近三十: 中國教育史[M]. 上海: 太平洋書店, 1930: 100.

      《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1卷卷終

      Review of Educational Populariz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 Zemin1, CHEN Shujuan2
      (1.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 Mianyang Normal College; 2. Mianyang Arts College,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Mianyang, China 621000)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hich was initi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1901, always took educational popularization as one of important targets for development of new-style education. In the reform, the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popularization, which was regarded as important as political problems, and formulated length of education and setting of curricula in the promulgated documents. Moreover, the educational reform had made much exploration on foundation of new schools, teaching staff’s training, promoting of new teaching method, women’s education, illiteracy education and so on. These measures were regarded as the first step of educational popularization and accelerated the speed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Late Qing Dynasty; Educational Popularization; School;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Method; Women’s Education, Illiteracy Education

      (編輯:朱青海)

      K256

      A

      1674-3563(2010)06-0052-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6.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0-05-08

      馬澤民(1978- ),男,四川綿陽人,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社會經(jīng)濟史

      猜你喜歡
      學部學制師范
      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作品選登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簡介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作品選登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作品
      大眾文藝(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作品
      大眾文藝(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癸卯學制”與晚清女子教育
      中國近代的學制流變
      新校長(2016年6期)2016-01-15 06:31:53
      長學制醫(yī)學生全程專業(yè)英語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探討
      大學推出“彈性學制”值得期待
      沛县| 长兴县| 隆林| 湖北省| 宁武县| 华池县| 兰考县| 遂川县| 稻城县| 合阳县| 定南县| 南漳县| 长治市| 阳泉市| 瑞金市| 嘉义市| 天水市| 芒康县| 建昌县| 财经| 晋江市| 汝州市| 龙江县| 逊克县| 连云港市| 永新县| 平乡县| 丰原市| 安康市| 乐清市| 金寨县| 聊城市| 义乌市| 甘肃省| 黔江区| 武城县| 运城市| 公安县| 南皮县| 丹凤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