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英禮貌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研究

      2010-03-21 20:52:39王君蘭
      關(guān)鍵詞:漢英面子禮貌

      王君蘭

      (蘇州科技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蘇州 215009)

      漢英禮貌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研究

      王君蘭

      (蘇州科技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蘇州 215009)

      漢英文化中禮貌在內(nèi)涵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禮貌觀、“面子”觀、禮貌側(cè)重點及禮貌準則等方面,而這些差異是兩種文化價值觀差異的體現(xiàn)。外語教學(xué)中應(yīng)培養(yǎng)學(xué)生得體的禮貌言語行為語用能力,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跨文化交際;禮貌;文化內(nèi)涵;價值觀

      禮貌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存在于任何一種語言中,但不同文化賦予禮貌不同的內(nèi)涵,不同文化中人們所遵循的禮貌原則也不同。語用學(xué)界對禮貌進行的大量研究說明禮貌既有普遍性又有文化差異性。本文通過探討和分析漢英文化中禮貌的內(nèi)涵差異,揭示出這些差異是漢英兩種文化價值觀差異的體現(xiàn),并對英語教學(xué)的啟示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一、禮貌理論研究簡述

      禮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須遵守和維護的社會準則。近三十年來,隨著語用學(xué)的迅速發(fā)展,禮貌問題逐漸成為一大研究主題,各國學(xué)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言語行為中的禮貌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利奇(Leech)[1]131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解釋了在言語交際中人們?yōu)槭裁匆睢㈤g接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他認為“禮貌原則”是對格萊斯(Grice)[2]“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的必要補充和補救。布朗和列文森(Brown和Levinson)[3]56也認為交際者一般是出于對禮貌的考慮才違反合作原則的,他們提出的禮貌理論通常被稱為“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利奇的“禮貌原則”及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保全論”旨在能對“禮貌”這一普遍現(xiàn)象做出解釋,但這些理論也因其以說英語國家文化或以西方文化為背景而忽略文化差異引來了語言學(xué)界的不少批評和指正。布朗和列文森及利奇自己也意識到在不同文化中禮貌具有特殊性。布朗和列文森認為,他們理論中的核心——“面子”這一概念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的社會又受到該文化規(guī)則的制約。利奇也指出,“禮貌原則”的各準則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同?!岸Y貌原則”和“面子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這是各國學(xué)者所關(guān)心的問題。目前對禮貌的研究已轉(zhuǎn)移到對“禮貌原則”和“面子”進行跨文化研究,許多學(xué)者對其進行了修正和補充,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更符合本國文化國情的禮貌原則和準則。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漢語禮貌語言及其文化特征也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符合中國文化的禮貌原則和準則,如顧曰國[4-5]提出了符合漢文化的禮貌要素及準則;Mao L. R.[6]提出了“相對面子指向的構(gòu)想”等,這些無疑對漢文化中禮貌特征及內(nèi)涵的研究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漢英禮貌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性

      禮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賦予禮貌不同的內(nèi)涵。漢英文化中表示禮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們判斷禮貌的標準存在差異性。這些差異是和在兩種文化中禮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長期歷史過程中受社會、歷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分不開的。以下分別探討和分析禮貌在漢英文化內(nèi)涵上的差異。

      (一)禮貌觀的差異

      在漢文化中,“禮貌”一向被看成是道德問題;而在英語文化中,“禮貌”被看成是人際交往中避免沖突和不和的一種策略和手段。

      顧曰國[5]曾回顧禮貌概念在中國文化中的起源,闡述了儒家學(xué)說對人們遵循的禮貌準則的重要影響。事實上,由于特殊的歷史起源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影響,漢文化中禮貌一向被提高到道德和個人修養(yǎng)的高度。孔子倡導(dǎo)恢復(fù)的“禮制”[7]8、荀況論述的“禮者,養(yǎng)也”[8]及西漢《禮記?曲禮上》中倡導(dǎo)的“夫禮者,自卑而尊人”[9]都指個人言行的準則和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人們習(xí)禮的目的是培養(yǎng)道德的人格,注重的是倫理的關(guān)系?!皞悺本褪堑燃?,“理”就是這種等級次序遵循的規(guī)律。儒家學(xué)說里,禮貌的言行和道德是緊密相連的??鬃犹岢翱思簭?fù)禮”,“克己”就是要對自己嚴格要求,推己及人,應(yīng)該“己所不欲,勿施與人”[7]144;“復(fù)禮”就是要用“禮”作為規(guī)范來約束人的言行?!墩撜Z》中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7]144和“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7]174都表達了言與德的關(guān)系。《禮記?表記》更為明確:“君子恥有其詞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盵10]一個人既有詞又有德亦有行便是“君子”。因此,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漢文化中禮貌一向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社會成員在思想上有合于禮的是非觀,美惡觀,在儀容,舉止和談吐上合于禮的規(guī)范”[11]。

      而西方學(xué)者,如拉科夫(Lakoff)[12]、布朗和列文森以及利奇都把禮貌看成是避免沖突和不和的策略,是避免對別人觸犯或減少人際交往中摩擦的一種手段。布朗和列文森[3]63的“面子保全論”中指出禮貌是社會中具有正常交際能力的人,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為滿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種理性行為?!懊孀印狈譃椤跋麡O面子(negative face)”和“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同“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相適應(yīng)有消極禮貌策略和積極禮貌策略,它們可以用來減少對于說話人或聽話人這兩類面子的威脅。與“消極面子”相關(guān)的禮貌策略以“回避為基礎(chǔ)”,與“積極面子”相關(guān)的禮貌策略以“接近為基礎(chǔ)”。他們還把“非公開(off-record)”的面子威脅策略視為禮貌程度極高的策略,認為這一策略可以在受到質(zhì)問時得以逃脫責(zé)任。如說話人說了:“It’s hot here.”,聽話人如理解了說話人的意思,就可以說“Oh, I’ll open the window then.”這樣,聽話人可以得到慷慨、關(guān)心他人、考慮周到等贊譽,而于說話人則可以免去亂提要求而威脅聽話人的面子之嫌。利奇[1]132認為禮貌原則有6條準則:策略準則、寬宏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贊同準則及同情準則。每條準則都包括兩條次準則:a項次準則為從消極方面表示禮貌,回避不和(avoidance of discord)準則;b項次準則為從積極方面表示禮貌,尋求一致(seeking concord)準則。交際中一般將重點放在a項次準則上,即禮貌的態(tài)度主要表現(xiàn)為回避不和,而非尋求一致。

      (二)“面子”觀的差異

      禮貌跟“面子”和“臉”有密切關(guān)系。但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概念和漢文化中“面子”和“臉”的概念不同,前者體現(xiàn)了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后者代表了個人從屬于社會的價值觀。

      布朗和列文森[3]63認為,所謂“面子”是指人們具有并希望別人重視和稱許的一種自我形象(self-image)。其中,消極面子指說話者的一種欲望,希望他的行為不受阻礙;積極面子是希望得到他人承認、肯定的欲望。布朗和列文森認為在言語行為中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都會受到侵襲,因此會話行為都是面子侵襲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禮貌的會話功能在于保護面子,降低面子侵襲行為的侵襲程度。

      顧曰國[5]指出漢文化中“臉”和“面子”主要指與人的社會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種社會正價值,當(dāng)人們考慮到自己或別人的“臉”或“面子”時,禮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語用手段。布朗和列文森所說的面子主要指個人希望行為自由和得到社會承認、尊重,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面子更多是指個人需求不要超越社會所賦予的身份地位。“前者代表了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后者則代表了個人從屬于社會的價值觀?!盵5]在顧曰國看來,布朗和列文森所說的積極面子與中國文化的面子有相似之處,而消極面子與中國文化的面子幾乎無相似之處。另外在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論”里,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隨時隨地都會受到侵襲,甚至連說“對不起”也不例外,而“‘Excuse me(對不起)’、‘Forgive me(原諒)’、‘Pardon(多包涵)’和‘Accept my thanks(接受我的謝意)’這些禮貌詞語都是‘直言不飾型’臉侵襲行為,這對中國文化人來說,并沒有傷害‘臉’或‘面子’,而且這些詞語本身就是禮貌詞語,無需要其他禮貌詞語來修飾以減輕臉侵襲行為的程度”[5]。中國文化中禮貌現(xiàn)象與其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面子需求,不如說是對社會規(guī)范的堅持。

      Mao L. R.[6]比較分析了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后提出“相對面子指向的構(gòu)想(the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struct)”,指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禮貌有不同的指向(orientation)。中國文化的禮貌是指向理想的社會同一性(ideal social identity),所以面子(包括面子和臉兩方面)是指個體在所處社會群體中取得的良好公眾形象,依賴于社會中他人的判斷,具有明顯的群體主義取向;而西方文化的禮貌是指向理想的個人自主性(ideal individual identity),面子集中于個體,主要是一種自我形象,個體主義傾向比較突出。因此,這種禮貌的指向,就是一個特定社會中面子的獨特內(nèi)涵,“這是中西方禮貌內(nèi)涵差異的本質(zhì)特征”[13]。

      (三)禮貌側(cè)重點的差異

      如前所述,漢文化中把禮貌看成做人的道德要求,表現(xiàn)為“仁者愛人”,也就是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重視倫理關(guān)系和人情(true feelings),即人與人之間關(guān)心、體貼之情或欣賞與鼓勵的友善態(tài)度,因而在禮貌言語行為的實施中更注重的是“情”;英語文化中把禮貌看成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策略手段,并不把其提高到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來看待,很多情況下它要求的是言語的真實(the truth of speech)。漢英文化中這種“求情”與“求真”的文化差別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漢英文化中關(guān)于“謙虛”的概念截然不同。漢文化中的“謙虛”在許多方面都不同于利奇的“謙虛準則”:中國式的“謙虛”是貶低自己、抬高別人,而利奇的“謙虛”是“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中國式“謙虛”是中國式禮貌的重要核心,而在利奇的準則中,謙虛準則并不處于特別重要的地位;中國式“謙虛”是一種美德,要求人們“做人要謙虛謹慎”,而英語文化中的“謙虛”只是盡力縮小自我贊揚的策略,談不上美德。中國式的“謙虛”出于真誠而非虛偽。例如,當(dāng)受到贊揚時,人們往往習(xí)慣給予否定回答:“哪里,哪里,還差得遠呢”,或者,“不,我做得還不夠”。當(dāng)邀請客人吃飯時,盡管飯菜很豐富,主人也會說“只是一頓便飯”或“我不會做飯”。這些都側(cè)重于人們之間情感的交流,強調(diào)的是感情的真誠而非虛偽。西方人對中國人這種“謙虛”往往難以理解。這是因為他們要求的是尊重事實,考慮的是答話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對個人尊重;我表揚你工作做得好,你卻對此直接予以否定,這是對我真切、熱情的態(tài)度的否定,是不誠實的。誤解的癥結(jié)就在于西方人不了解漢英文化中這種“求情”與“求真”的差別。

      其次,漢文化中人們之間的熱情關(guān)心也突出表現(xiàn)了漢英文化中“求情”與“求真”的差別。熱情關(guān)心在漢文化中體現(xiàn)在人們的相互關(guān)切和相互體諒中。如漢語用道歉的方式表示感謝難以為西方人所理解,中國人應(yīng)邀做客時會說“給你添麻煩了”,得到別人幫助后會說“對不起,浪費了你不少時間”,西方人聽到這類話難以理解其致謝之意,他們不明白對中國人來說這種以關(guān)切對方的態(tài)度表達謝意的方法有時比直接感謝顯得更加情真意切。這種誤解正是由于漢英文化中禮貌言語行為中“求情”與“求真”的差別造成的。

      (四)禮貌準則的差異

      策略準則被認為是英語社會中最重要的禮貌準則。在利奇[1]132的6條禮貌準則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策略準則。這是因為策略準則用于指令,而指令是最需要講究禮貌,也最能體現(xiàn)禮貌的行為。策略準則的兩條次準則是:(a)使他人受損最??;(b)使他人受惠最大。在指令類言語行為中要盡量使他人受益,使自己受損,并策略地使用語言,表達出說話人的禮貌。因為如果說出的話語使聽話人受損最大,話語就越顯得不禮貌,反之就會顯得越禮貌。所以在語句的命題內(nèi)容不變的情況下,使用更為間接、委婉的語言表達通??梢蕴岣叨Y貌程度。如“Lend me your car.”、“Will you lend me your car?”、“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lend me your car?”這些句子中,聽話人的得益程度依次遞增,禮貌程度等級也依次遞增,越加顯出話語的禮貌、得體。因此,策略準則是應(yīng)用最廣、最不可缺少的一條準則。實際上,“策略”是禮貌的根本,“禮貌地使用語言就意味著策略地使用語言。在英語國家人們更強調(diào)‘策略準則’”[1]150。

      顧曰國[4-5]在討論了“禮”與“禮貌”的歷史淵源后,提出了符合漢文化的禮貌準則,同時對利奇的策略準則和慷慨準則進行了修訂。他把策略準則重新修訂為[5]:1、行為動機層: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2、會話表達層:盡量夸大得到的益處。在他的禮貌準則中(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及德、言、行準則),貶己尊人準則被認為是中國式禮貌的最大特點。它源于《禮記?曲禮上》中的重要論述:“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盵9]“貶己”和“尊人”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它要求人們做人要謙虛謹慎,人際交往中言行舉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到長幼有序,地位有別。這一特征充分體現(xiàn)在人們的相互稱呼、介紹、問候、邀請、受禮以及對待感謝和贊揚的應(yīng)答中。如在敬辭和謙辭的運用中,指謂說者或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事物時要“貶”,要“謙”,如“鄙人”、“卑職”、“拙作”、“愚見”、“鄙校”等;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guān)的事物時要“抬”,要“尊”,如“貴姓”、“尊姓”、“高見”、“大作”、“貴校”等。又如漢文化中人們對恭維和贊揚的應(yīng)答也充分體現(xiàn)出漢文化貶己尊人的禮貌特征。當(dāng)被別人恭維和贊揚時,人們往往說“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不敢當(dāng)”或“過獎了”之類的話進行自謙。這樣的回答在中國人看來不僅是禮貌的而且是一種美德。雖然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也在改變,“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在聽到他人的恭維或稱贊時既不作過多自貶,也不爽快接受,視內(nèi)容和所處環(huán)境采取不同方式表示接受或拒絕”[14],但“貶己尊人”的影響仍然深遠。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英語文化中策略準則被看作禮貌現(xiàn)象中的一條最高準則,而漢語文化中受到中國古代“禮”的思想的深刻影響,貶己尊人準則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式禮貌的特點。兩種禮貌準則的差異完全體現(xiàn)在“中國人在聽到贊美之詞時,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之詞,貶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謙。歐洲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因他們的話被直言否決而感到中國人不講禮貌?!盵5]

      三、漢英禮貌的價值觀差異

      如前所述,漢英禮貌的文化內(nèi)涵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是和兩種文化價值觀分不開的。因此,在探討漢英文化中禮貌的差異時,我們必須考慮漢英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它集中體現(xiàn)為以群體依存為特征的漢文化和以個體中心為特征的西方文化的差別,即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與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之間的差別?!盁o論是東方的群體取向,還是西方的個體主義取向都在他們各自的文化中的交際行為方面充分表現(xiàn)出來,都對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說到底,交際行為和其他社會行為一樣都是本民族價值觀的真實寫照,而價值觀又是自己民族性格的基石?!盵15]造成漢英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因素很多:

      首先,漢文化中現(xiàn)代的“禮貌觀”與古代的“禮”有深厚的歷史源淵,傳統(tǒng)的價值與觀念給現(xiàn)代的禮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漢文化由于幾千年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文化取向上表現(xiàn)為以群體相互依存為特征。長期以來人們以群體(或集體)利益為重,集體利益高于一切,人們一言一行必須符合社會和群體的期望,維護社會“和合”的關(guān)系至高無上,因此“貶己尊人”或“謙虛”的禮貌行為是人人所崇尚的。中國文化中人們講到“有面子”、“留面子”、“丟臉”時所反映出的“面子觀”也突出表現(xiàn)了個人從屬于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而英語文化受到古希臘哲學(xué)思想和基督教的影響,人們追求平等、自由、獨立,因此英語文化中的價值取向表現(xiàn)為個體主義。對西方英語國家的人來說,個人利益、個人權(quán)力、隱私、個人自由、個人領(lǐng)域、個性解放或自我實現(xiàn),都被當(dāng)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英語文化中所說到的“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者。)”和“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家就是城堡。)”就是這種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前面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觀”就凸顯了西方文化中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

      其次,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也是導(dǎo)致這種差異的一個因素??鬃訉W(xué)說被歷代統(tǒng)治者加以推崇,儒家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的社會生活幾千年,必然會對中國人的言語行為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西方十五世紀的歐洲文藝復(fù)興運動、1776年美國政府頒布的“獨立宣言”、1791年法國國民議會發(fā)布的“人權(quán)宣言”等都促成了“個體主義”這一價值取向在西方的主導(dǎo)地位。何兆熊在討論禮貌和個體主義時說:“個體主義可能與人們從歐洲大陸教派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和大西洋彼岸新世界的開發(fā)有關(guān),它在英語文化中受到高度的尊重?!盵16]

      此外,禮貌同隱私的關(guān)系在漢英語言文化中是不同的?!皃rivacy(隱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義不同,價值也不同。英語民族對 privacy這個詞的含義理解較廣,因此他們對個人隱私、個人行為、個人獨立和個人自主看得很重。因此,漢文化中認為是禮貌的言行(如前面論述的對別人表現(xiàn)出來的熱情和關(guān)心),在英語文化中卻會被認為是侵犯了隱私。這種價值觀念的差異一旦反映在語言的使用上,就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從而使交際受挫或失敗。

      四、結(jié) 語

      “禮貌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是特定社會文化群體價值觀的體現(xiàn)?!盵17]作為英語學(xué)習(xí)者,我們必須要了解漢英禮貌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應(yīng)注意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得體地運用禮貌語言,以避免交際中的不愉快或交際失敗。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有義務(wù)和責(zé)任給學(xué)生傳授漢英文化中有關(guān)禮貌的語用知識,將語言學(xué)習(xí)和文化學(xué)習(xí)緊密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興趣和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意識,并且透過語言,挖掘出文化的內(nèi)涵,又通過對文化的感悟,深化語言學(xué)習(xí)的興趣。而承載文化信息的言語行為能力需要在具體語境里培養(yǎng),要提高學(xué)生對禮貌言語行為的語用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教學(xué)中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進行,如利用真實語料(包括書面語料和音像資料),教師可結(jié)合教學(xué)內(nèi)容介紹漢英禮貌的語用規(guī)則,并對其展開語用比較(如比較漢文化中的“貶己尊人”和英語文化的“謙虛準則”,漢英文化中不同的稱呼語禮貌規(guī)范,漢英民族對隱私的不同理解等),還可組織學(xué)生展開討論。對比和討論可以加深學(xué)生對禮貌現(xiàn)象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尊重對方的文化和民族習(xí)慣,使語言表達得體、準確,交際順利進行。另外還可通過角色扮演、與英語本族語者進行實際交流等來提高學(xué)生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能力,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1]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C] // Cole P, Morgan J L. 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3] Brown P,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C] // Goody E.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4] Gu 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4): 237-257.

      [5] 顧曰國. 禮貌, 語用與文化[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1992, (4): 10-17.

      [6] Mao L R.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 (21): 451-486.

      [7] 孔子. 論語[M]. 太原: 書海出版社, 1998.

      [8] 荀況. 荀子全譯[M]. 鄔恩波, 吳文亮, 譯注. 長沙: 三環(huán)出版社, 1991: 359.

      [9] 孫希旦. 禮記集解: 上冊[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12.

      [10] 孫希旦. 禮記集解: 下冊[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1297.

      [11] 畢繼萬. “禮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 世界漢語教學(xué). 1996, (1): 52-59.

      [12] Lakoff G . 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n Minding Your P’s and Q’s [C] // Corum C. Papers from the Ni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3: 292-305.

      [13]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xué)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241.

      [14] 何自然. 語用學(xué)與英語學(xué)習(xí)[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117.

      [15] 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xué)[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64.

      [16] 何兆熊.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J]. 外國語, 1995, (5): 2-8.

      [17] 許力生. 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100.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Cultures

      WANG Junl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China 215009)

      There ar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cultures.The differences are in the concept of politeness, the connotation of “face”, the contrast between seeking true feelings and the truth of speech and the politeness criteria. These cultural traits of politeness reveal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cultural valu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developing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should focus on proper training on politeness, which could help to promote smoo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Cultural Connotation; Value

      (編輯:周斌)

      H03

      A

      1674-3555(2010)01-0093-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1.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09-08-24

      王君蘭(1970- ),女,寧夏銀川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xué),詞匯學(xué)

      book=98,ebook=247

      猜你喜歡
      漢英面子禮貌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貪官的面子
      雜文選刊(2018年2期)2018-02-08 18:42:55
      當(dāng)誠實遇上禮貌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8
      禮貌舉 止大 家學(xué)
      小猴買禮貌
      話題鏈在漢英篇章翻譯中的統(tǒng)攝作用
      從目的論看環(huán)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面子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4
      暗戀是一種禮貌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04
      漢英文字的幽默修辭功能淺探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昌都县| 乐业县| 闵行区| 墨脱县| 夹江县| 仁布县| 高阳县| 永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高阳县| 邹平县| 高邑县| 峨眉山市| 西宁市| 呼伦贝尔市| 家居| 武夷山市| 石景山区| 汨罗市| 舒城县| 清河县| 枣阳市| 沾化县| 葫芦岛市| 德阳市| 灵丘县| 公主岭市| 白城市| 安西县| 任丘市| 博客| 新乐市| 壶关县| 盐山县| 铁岭市| 梨树县| 扬中市| 利津县| 林州市| 揭西县|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