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哲學文化視鏡中的媒介技術觀

      2010-03-21 22:31:23詹莉芳
      文化學刊 2010年3期
      關鍵詞:茲曼學派媒介

      詹莉芳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媒介技術的存在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原始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火,可算是最為古老的媒介技術之一。雖然火何時作為傳播媒介,迄今還無答案,可烽燧狼煙是有史可稽的。古代的中國人、古埃及人、亞述人、希臘人、印第安人和非洲人都在戰(zhàn)爭中廣泛運用此種方法。據歷史記載,我國至遲從西周開始就設立烽火臺,把烽火作為通信手段,并以擊鼓傳聲配合,傳遞緊急軍情,即所謂的“烽可遙見,鼓可遙聞”。當然,人類有意識或有目的地對媒介技術進行觀察和認識則始于媒介技術的交替演進和不斷壯大,從而對個體、社會構成顯在影響。例如,哲學家柏拉圖就深刻地體驗到口語媒介向書寫媒介(文字)演進過程中的文化分野或斷裂。

      本文所著重的媒介技術是指大眾傳播媒介技術,包括機械時代的印刷技術,具體的媒介如報紙、造紙和書籍;電子時代的電報、廣播、電影和電視;互聯網時代的網絡、手機。本文將從哲學文化的角度,指出媒介技術文化思想大致形成了彼此區(qū)別又相互逐漸滲透的三種觀念,即工具理性媒介技術觀,以美國經驗學派為代表;價值理性媒介技術觀,以批判學派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自主性媒介技術觀,以媒介環(huán)境學派為代表。他們體現了媒介技術文化思想相互獨立又不斷相互影響和不斷演變發(fā)展的特征。

      一、工具理性媒介技術觀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就是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而服務。工具理性是通過精確計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達成目的的理性,是一種以工具崇拜和技術主義為生存目標的價值觀,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說“效率理性”。由此,工具理性媒介技術觀就是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活動,追求信息傳播活動的最大功效,從而實現個人、組織、團體或社會系統的穩(wěn)定和平衡。重點探討的是大眾媒介是如何運轉的,而不去追問它為什么要運轉。其中的典型就是傳播經驗學派。

      傳播經驗學派,主要指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傳統學派,發(fā)端于20世紀。他們力圖從行為主義角度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經驗材料和實證考察,故自稱為經驗學派(empirical school)。他們把社會視為一個能夠自我調節(jié)和平衡的有機生物體。經驗學派在方法上堅持經驗性的實證研究立場,在方向上堅持實用主義的研究目的。主要代表學者有拉斯維爾(1902-1978)、拉扎斯菲爾德(1901-1976)、霍夫蘭 (1912-1961)、施拉姆(1907-1987)等。

      從這幾位主要代表的生平年齡看,傳播經驗學派形成和發(fā)展的階段,主要活躍的媒介是雜志、報紙、廣播和電影、電視,尤其是電視的影響和壯大。這是聲像合一的媒介技術影響力逐漸上升的時期。

      拉斯韋爾的五W要素——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基本上構成了后來傳播學研究的五個基本內容,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重心主要放置于傳播行為與效果的考察,尤其是對效果的研究。因此,在他們眼里,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種工具,傳遞信息的工具。而對工具本身不作價值思考和判斷。換而言之,他們對媒介技術的屬性基本上是不作談論的?;蛘哒f他們研究的一個基本預設就是媒介是穩(wěn)固和整合固有的資產階級社會關系的工具。早期的皮下注射理論和魔彈論就非常鮮明地反映出了這樣的觀念?;谛袨橹髁x范式的皮下注射理論所強調的是媒介所承載的內容即信息對于受眾有絕對的控制作用。至于媒介自身作為一種技術形式它的威力如何,是免于辯護的。后來的議程設置、使用與滿足理論、社會責任理論,在認識論范式的框架中對此進行了修正,強調受眾的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識活動具有決定作用。其目的是要解釋作為主體的人是怎樣進行信息加工的。因此,認識論范式有效突顯地是人的主體性和人的能動性。在這種范式的影響下,受眾不再是信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大眾傳播內容積極的解讀者。但是,作為信息載體的媒介工具屬性的觀念并沒有改變。

      另外,深受功能主義范式的影響,大眾媒介被看做是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它必須履行一系列的功能從而為社會的正常運行作出貢獻,并且大眾媒介所執(zhí)行的這部分功能對于社會系統來說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帕克最早描繪了傳播的兩種典型功能即指稱和表達的功能,拉斯韋爾提出了大眾媒介的環(huán)境監(jiān)視、社會協調和文化傳遞功能,賴特補充了娛樂的功能,默頓則提出了顯功能、隱功能和功能失調等一系列概念并和拉扎斯菲爾德一同提出了媒介的授予地位功能、重申社會準則功能以及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調。

      其實,不管是深受行為主義范式的影響,還是到后來認識論范式的遷移以及功能主義范式的擁護,經驗學派關于媒介技術的觀點自始至終還是一致的,即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影響,媒介技術是作為維護和改善現有資本主義社會體系或制度的一種理性工具而被強化。

      二、價值理性媒介技術觀

      價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在一定程度上說,是相對于工具理性而言。一般而言,價值理性是指行為人注重行為本身所能代表的價值,即是否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忠誠、榮譽等。它所關注的是從某些具有實質的、特定的價值理念的角度來看行為的合理性。價值世界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存在的意義世界,在這個世界,人對價值和意義的追問,人的最終歸宿和終極關懷成為重心所在。價值理性媒介技術觀就是關于媒介技術主體對媒介技術行為價值和意義所持的立場和看法。它側重于大眾媒介傳播活動中為誰運轉和為何運轉的問題,并對大眾媒介技術行為的目的和價值提出了批判,其中的代表就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有 M·霍克海默(1895-1973)、T·W·阿多諾(1903-1969)、W·本雅明(1892-1940)、H·馬爾庫塞(1898-1979)、J·哈貝馬斯(1929-)等人。從這些代表人物的生平年齡看,他們所處的媒介技術環(huán)境和經驗學派基本相同,都處于印刷媒介技術環(huán)境和聲像合一的電子技術媒介環(huán)境并存發(fā)展的階段,而后者的影響處于逐漸上升時期。

      雖然,這兩者在許多方面都處于對立面,例如前者注重事實判斷,后者注重價值判斷;前者的目的是維護現行的社會制度、傳播制度,為大眾傳播媒介充分實現政治、經濟、軍事功能服務,并且實用性、經驗性明顯。后者從哲學、社會學質化分析角度探討傳播與社會結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利用對現有的傳播狀況的研究改變既有事實社會變化;前者偏向于實證的、經驗的定量研究,后者偏于用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等方法,強調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論宏觀、全面;社會觀不同,前者認為資本主義是多元社會,只要實現多元利益的協調與平衡即可消除社會矛盾,認為媒體可以幫助改進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社會問題。后者展開對傳播制度本身的批判,認為其并不合理,大眾傳媒本質是少數壟斷資產階級對大多數人實現統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必須批判。

      但是,從本質上看,由于他們幾乎處于相同的媒介技術環(huán)境之下,因此,關于媒介技術的思想和觀念,其實類似一個硬幣的兩面,經驗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構成了媒介技術作為工具論的正反面。而真正對媒介技術作本體論的思考,提出了媒介技術自主性命題的則是媒介環(huán)境學派。

      三、自主性媒介技術觀

      自主性(Autonomy)源自希臘文 auto(自身)和nomy(法則),字面含義為自我管轄。這個術語可以追溯到馬基雅維利,該詞既有“不依賴”也有“自我立法”的意思。盧梭主張一個政治上自主的社會是這樣一種社會,其中的人民受他們?yōu)樽约褐贫ǖ姆杉s束。康德應用這一概念與道德領域相結合,并把其確立為倫理學理論的中心概念。一個道德行為者是自主的,如果他的意志不為外界因素所決定,并且這個行為者能僅依據理性而應用法則于自身。而在其他領域,自主性則指邏輯上或概念上的獨立性。[1]而技術哲學領域,對于技術的自主性做出過較好思考的是美國技術哲學蘭登·溫納。他在《自主的技術》一書中指出,“技術在三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自主的。首先把它看做是一切是會變化的根本原因,它逐漸改變和覆蓋著整個社會;其次大規(guī)模的技術系統似乎可以自行運轉,無需人的介入;最后,個人似乎被技術的復雜性所征服和吞沒”。[2]

      由此,自主性媒介技術觀是指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影響力逐漸增長,大眾媒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立性,媒介技術本身就是社會變革的強大力量。持這一觀念的典型學派是媒介環(huán)境學派。

      媒介環(huán)境學派(media Ecology)是傳播學領域中繼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之后的第三學派。20世紀末,北美的多倫多學派和紐約學派整合為媒介環(huán)境學派,組建了媒介環(huán)境學會,擁有自己的刊物。按照媒介環(huán)境學會的說法,媒介環(huán)境學是指對媒介環(huán)境、技術和技藝思想、信息模式和傳播符號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主導角色的研究。而按照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尼爾·波茲曼的理解,媒介環(huán)境學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信息及信息系統。具體地說,媒介環(huán)境學研究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的感知、感情、人事和價值。他試圖說明我們對媒介的預設,試圖發(fā)現各種媒介迫使我們扮演的角色,并解釋媒介如何給我們所見所為的東西提供結構。

      媒介環(huán)境學派和前兩個學派最大的轉向就是開始關注媒介技術本身變化對個體和社會的長遠影響。之所以有這樣的轉向,在他們看,一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媒介環(huán)境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二是認為這個系統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自主的媒介技術系統具有高度的風險性,因此有必要探索,做出社會預警。

      媒介環(huán)境學派從20世紀初開始,走過了三代人的歷程。該學派的先驅和奠基人有帕特里克·格迪斯、劉易斯·芒福德、本杰明·李·沃爾夫、蘇珊·朗格等。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哈羅德·英尼斯、馬歇爾·麥克盧漢、伊利莎白·愛森斯坦;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尼爾·波茲曼、沃爾特·翁、詹姆斯·凱利;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有保羅·萊文森、約書亞·梅羅維茲和埃里克·麥克盧漢等。

      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崛起伴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電視和后來的計算機、互聯網和手機等新媒介。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這句經典名言可謂是自主性媒介技術觀的核心和精髓。在麥克盧漢看來,“任何媒介(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人和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的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3]也就是說一種新媒介技術的出現,相伴隨的是一種新的衡量人、社會與技術之間的尺度。暫且不論這種新媒介技術可以用來干什么,僅僅是這種新媒介技術的顯現就會對人和社會產生與以往感受和認知不一樣的東西。他舉例說,“如果從機器如何改變人際關系和人與自身的關系來看,無論機器生產的是玉米片還是卡迪拉克高級轎車,那都是無關緊要的”。[4]緊要的是這機器本身,它的出現帶來了新型的人際關系和人與人自身的關系。例如電視的出現,它就已經改變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現代個體的感知結構和生活方式。因此相對而言電視所呈現的內容倒是其次或無關緊要的。

      尼爾·波茲曼在此基礎上,提出“媒介即隱喻”和“媒介即認識論”,從而導致了現代社會的“技術壟斷”乃至“娛樂至死”的圖景。波茲曼認為,“媒介的形式偏某些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5]因為某個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對于這個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波茲曼指出,麥克盧漢的警句需要修正,因為這個表達方式混淆了信息和隱喻。信息是關于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因此,媒介“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利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6]波茲曼的時代主要是電視媒介高度膨脹的時代。因此,在波茲曼的視野中媒介技術主要是指電視。電視是在無形之中即利用隱喻的方式影響文化的。在波茲曼的時代,電視決定了人們的認識。他強調,“在我們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認識論是由電視而不是鉛字決定的”。[7]但是令人憂慮的是,電視,尤其是美國的電視除了娛樂以外幾乎沒有別的。“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tài)”,[8]因此,波茲曼認為赫胥黎的《美麗的新世界》中的預言將有可能成為現實,人們將會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人類由于享樂失去了自由,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其實無論是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還是波茲曼的“媒介即隱喻和認識論”,他們都有一個不證自明的潛預設,即媒介技術具有自主系統的特點,它對人類個體和社會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麥克盧漢被后來的許多學者冠之以技術決定論者,波茲曼被稱呼為新盧德主義的代表。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些稱呼有失公允。不管是麥克盧漢還是波茲曼,他們都沒否認媒介技術的正面影響。麥克盧漢甚至認為自動化技術將比機械技術更先進,重新實現人和社會的整體化和深度。波茲曼曾言,“媒介環(huán)境學的全部重要命題是,它要深化我們的洞見。我們何以為人,我們在人生路途中得到的關懷上做得怎么樣——在這些問題上媒介應該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洞察力”。[9]因此,他們的研究之所以側重于媒介技術本身的影響力,是因為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膨脹,體現了他們作為人文社會學者的深層關切和憂慮,也就是體現了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人文化關懷和操守。

      總而言之,不管是以美國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為根基的經驗學派的工具理性媒介技術觀、法蘭克福學派的價值理性媒介技術觀,還是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自主性媒介技術本體觀,在一定程度上都只是代表了媒介技術在其發(fā)展的特定階段、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關于媒介技術思想的一種理性探索,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或偏頗,但是至少在媒介技術日新月異,越來越和個體、人類社會互動互生的背景下,這樣的探索是有益的,并且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發(fā)展中人、媒介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合宜的觀照尺度。

      [1] 拉斯·布寧,余紀元.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5.

      [2] 吳國盛.技術哲學經典讀本[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47.

      [3] [4]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 .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33.

      [5] [6] [7] [8] 尼爾·波茲曼著.娛樂至死[M]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12.34.114.

      [9] 林文剛.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 .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0.

      猜你喜歡
      茲曼學派媒介
      這個“花瓶”不簡單!毒梟教父背后有個狠辣女人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創(chuàng)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中的現代性傾向批評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27
      法蘭克福學派自由觀的探析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論清初江西三山學派
      申扎县| 壤塘县| 长泰县| 邢台市| 清苑县| 内江市| 龙井市| 毕节市| 抚远县| 巫山县| 鸡西市| 孟村| 疏勒县| 卓资县| 上饶市| 保康县| 綦江县| 秦皇岛市| 金门县| 宜宾市| 同仁县| 寻甸| 新晃| 洛川县| 图木舒克市| 怀宁县| 舟山市| 绥滨县| 六枝特区| 凌源市| 抚远县| 江川县| 浠水县| 永泰县| 东辽县| 中西区| 建瓯市| 清新县| 托克托县| 洛南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