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總建 張小南
政府采購機制的比較分析
吳總建 張小南
我國的政府采購制度與《WTO政府采購協議》和《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的要求相比存在著重大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一是制定的法律與國際規(guī)則的要求相去甚遠,沒有反映非歧視原則;二是沒有制定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具體執(zhí)行的實施細則和行政規(guī)章,執(zhí)行機構在操作中無章可循;三是缺乏有效的政府約束監(jiān)督機制;四是缺乏有效的不受政府控制的采購審批和監(jiān)督檢查機制。我國政府要在不太長的時期中履行加入 GPA的莊嚴承諾,就應適應我國與國際采購制度接軌的需要,建立開放、透明、公正的政府采購機制。
政府采購;《WTO政府采購協議》;《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WTO
在經濟生活中,政府采購占據著巨大的市場份額,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及其控制機構都是貨物、工程與服務市場上的最大買方。自 2006年起,我國政府年平均采購額已經占到全國 GDP的 10%—15%,且隨經濟發(fā)展逐年增加。
政府采購是指國家機關或公共事業(yè)單位及其授權的組織為了公共利益或自身機構的運轉或職能的需要而使用公共資金進行的對貨物、工程和服務的采購行為。政府采購制度的推行,是公共消費領域的一種制度性創(chuàng)新,堪稱是一場革命。目前,政府采購作為一種制度,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這些國家都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政府采購法律體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政府采購活動已經演變成了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 1994年第 27次大會通過了《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目的是幫助正在改革公共采購系統(tǒng)的國家增加其經濟的市場導向,或者幫助這些國家更新采購立法,進一步撤除國際貿易壁壘,為目前還沒有采購法或采購立法不足或過時的國家提供一個起草、評價其采購法和采購慣例的樣本,以統(tǒng)一各國采購立法,減少國際公共采購貿易障礙,實現采購過程中的競爭、透明、公平、經濟和效率。為了規(guī)范各國政府采購制度和開放政府采購的國內市場,世界貿易組織有關成員方在烏拉圭回合中通過談判,在政府采購守則的基礎上達成了《WTO政府采購協定》,該協定于 1996年 1月 1日起生效。以上兩個法律文件是指導WTO有關成員方加入政府采購協定的行為準則。目前,《WTO政府采購協定》尚屬接受才生效的諸邊貿易協定性質。但可以肯定,隨著自由貿易的深入發(fā)展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方貿易壁壘的逐步撤除,該協定會成為多邊貿易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加入該協定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WTO政府采購協定》所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程度、各國的采購制度及采購過程的透明度、對其它成員方的供應商給予平等的競爭機會等方面,其目的是將政府采購市場納入整個的世界貿易體制之中,降低和消除政府采購造成的貿易壁壘。也就是說,《WTO政府采購協定》所關注的重心不是政府采購制度,而是政府采購市場的國際開放和非歧視待遇。
《WTO政府采購協定》的上述目的主要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通過建立多邊的權利義務機制,實現世界貿易更大程度的自由化和擴大化,改善世界貿易的運行框架;
2.消除成員方在其政府采購領域中存在的對國外供應商的歧視性待遇;
3.增加成員方有關政府采購的法律、管理規(guī)定、程序和做法的透明度;
4.通過建立有關通知、協商、監(jiān)督和爭端解決的國際程序來保證公正、及時、有效地履行政府采購的國際規(guī)定,并盡最大可能保持各成員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平衡;
5.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和最不發(fā)達國家的特殊情況和特殊需要,允許其得到一些特殊待遇。
相對而言,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的《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以下簡稱《示范法》)則更多地關注政府采購本身的制度建設,它從擴大政府采購的供應商的競爭性范圍出發(fā),強調政府采購市場面向國際市場的開放,強調將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引入到采購機制之中,從而實現采購效益的最大化。應該說,《示范法》是各國政府采購立法的理想境界,它的出發(fā)點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促進采購過程中的競爭,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實現政府采購制度自身的目標。《示范法》也提出了給予所有供應商以公平和平等的待遇。這樣,客觀上就開放了政府采購的市場,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妒痉斗ā返倪@些特點在其序言當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示范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盡量節(jié)省開銷和提高效率;
2.促進和鼓勵供應商和承包商參與采購過程,從而促進國際貿易;
3.促進供應商和承包商為供應擬采購的貨物、工程或服務進行競爭;
4.規(guī)定給予所有的供應商和承包商以公平和平等的待遇;
5.促使采購過程誠信、公平,提高公眾對采購過程的信任;
6.使有關采購的程序具有透明度。
由于我國建立政府采購制度的初衷是節(jié)約財政資金,所以,更多的是關注提高政府采購資金利用效率,保證采購項目質量以及抑制腐敗。這一點可以從我國 2003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一條規(guī)定的立法目的看出,即,“為了規(guī)范政府采購行為,提高政府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政府采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廉政建設,制定本法?!?/p>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WTO政府采購協定》和《示范法》主要是立足于對外開放政府采購市場,要求有關成員方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政府采購制度體系。我國政府雖然在不同的國際正式場合中承諾要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但在我國《政府采購法》中,作為與國際采購規(guī)則相適應的這一重要部分內容還沒有列入到其中,也就是說,截至目前,我國的《政府采購法》尚未將政府采購市場的對外開放列入議事日程。這個法律缺陷雖然暫時使負責政府采購運行的行政體制下的有關采購機構未出現改變和調整,但卻加重了今后行政采購體制的改革難度。
《WTO政府采購協定》在第一條中對其適用范圍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規(guī)定: (1)對政府采購的有關運行環(huán)境方面進行了界定,規(guī)定成員方政府制定的任何適用于政府采購的法律、規(guī)則、管理程序、措施等都要遵守該協定,受該協定約束;(2)對采購合同的價值 (金額)規(guī)定了最低限度:價值在 15萬特別提款權①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 1969年創(chuàng)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帳單位。或以上的合同受其約束,如某成員方為了逃避受其制約,將單項采購分割成多項采購,使其合同價值降低到最低限額以下,那么,該成員方就要承擔“各締約方應特別審查所使用的采購措施及程序,非歧視的適用性和這些合同的透明性”的后果; (3)對有關成員方的采購實體進行確認,規(guī)定凡是在該協定附件 1中所列名的實體及其后續(xù)實體所從事的采購應遵守該協定。從 GPA的立法目的上講,應該將盡可能大的政府采購范圍納入其適用范圍,以利于促進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和國際貿易的發(fā)展。但是,考慮到各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和最不發(fā)達國家的實際需要,不可能將各國的政府采購市場毫無保留地對外開放。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和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說,為了爭取有更多的成員方加入,GPA對各國的自主決定權還是給予了一定的尊重,因為各成員方可以在附錄中自主承諾適用該協定的采購實體,②鄭云瑞《政府采購制度若干問題的立法研究》1999(5)但實際上,由當事方自由裁量的空間非常有限,而且,在國與國之間的雙邊談判中,各國往往都非常重視其它的成員方的已有承諾范圍的示范作用。所以,總的來說,在實踐中,各國的承諾范圍的差別并不是很明顯。
《示范法》對其適用范圍的規(guī)定大致也有三個方面: (1)所適用的采購實體的最低限度,主要是從事采購的任何政府部門、機構、機關或其他單位或其任何下屬機構; (2)規(guī)定了采購形式和類型,即適用于任何方式進行的貨物、工程或服務的采購,包括購買、租賃和易貨; (3)對采購過程的范圍進行了界定,僅限于采購活動中選擇中標人、最終簽訂采購合同所使用的程序和規(guī)則,而不涉及采購計劃、合同履行或執(zhí)行階段。雖然《示范法》有關條款規(guī)定把涉及國防和安全的采購排除在外,頒布國在其采購法或實施條例中也可指明另外的不適用部分,但不宜在其立法中對《示范法》的適用范圍做更多的限制。為使《示范法》得到最廣泛的應用,第一條第 3款規(guī)定,即使是被排除在外的采購類型,也可以由采購實體斟酌決定適用《示范法》。
我國的《政府采購法》由于受到立法目的的缺陷的限制,對適用范圍的規(guī)定顯得模糊和含混,對有的重大問題只作了原則性規(guī)定。我國的《政府采購法》在采購實體方面,規(guī)定為各級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團體組織;在供應商和采購對象類型的界定上,規(guī)定以合同方式采購本國的貨物、工程和服務;在涉及到的采購標的 (目錄)和合同限額標準方面,法律賦予中央和次中央政府極大權力,采購項目和具體限額由國務院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機構按預算管轄范圍確定并公布。
從以上我國政府采購法的規(guī)定來看,政府采購的主體只限于各級國家機關、實行預算管理的事業(yè)單位和團體組織,國有企業(yè)和國有控股企業(yè)使用預算資金進行的采購不包括在這一范圍之內,恐怕是出于擔心政府采購制度會干涉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的考慮。在我國的體制下,國有企業(yè)的采購資金在財政資金支出中占有較大比重,簡單地去掉這塊巨大政府財政支出采購項目類型,無疑會使政府采購發(fā)揮的作用大打折扣,也會增加我國作為參加方進入該協定的談判難度。
目前,對國有企業(yè)是否應該納入政府采購范圍的爭論,所涉及的實際上是政府采購的適用范圍到底應該依何標準進行劃定。無論是一個主體,還是一項具體的采購,將其納入政府采購的范圍,總是依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的。從對GPA的分析來看,這一標準應該是:成員方從自己對成本—效益的分析出發(fā)來決定其提交的協議附件中的名單的自主選擇權。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根據《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立法指南》第二條的規(guī)定,決定是否應該將某一實體的采購納入適用范圍時,應該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1.政府是否向該實體提供了大量的公共資金,是否為確保與采購合同有關的實體履行付款義務而提供擔保或其他的保證,或以其他的方式確保采購實體履行合同義務;
2.該實體是否由政府管理或控制,或政府是否參加對該實體的管理或控制;
3.政府是否對該實體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給予獨家經銷特許,壟斷權或準壟斷權;
4.該實體是否負責向政府或財政部門報告盈利情況;
5.是否有國際協議或國家的其它國際義務適用于該實體從事的采購;
6.該實體是否由特別法設立,以便開展活動,實現法定的公共目的;
7.通常適用于政府合同的公法是否適用于該實體簽訂的采購合同。
可以肯定,《示范法》的這一規(guī)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應該考慮的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分為資金來源、管理特點、項目性質、采購的競爭性和采購實體的法律形式幾個方面。但這些規(guī)定似乎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本質上講,決定將某一類政府采購納入政府采購法的調整范圍的問題,實際上是要確定對其進行法律規(guī)制的必要性的問題。
一般來講,劃定一國政府采購的法律適用范圍的標準有三個。首要的是采購資金的公共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個擴張性的標準,可能不適當地擴大政府采購的適用范圍。其次便是競爭性的標準。它可以在一些采購主體的不斷變化的采購時間中,動態(tài)地確定哪些項目應該納入政府采購法的調整范圍。第三便是公益性。這一標準涉及到現代公共管理變革的主導思想,相對于傳統(tǒng)的采購理念來說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這三個標準中,第一個是基本性的,第二個是排除性的,第三個是補充性的。只有將三個標準綜合在一起考慮,才能科學地劃定采購法的適用范圍。
確立這一標準的出發(fā)點應該是政府采購的立法目標。一國建立政府采購制度的首要目的便是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節(jié)省公共資金。所以說,政府采購資金的公共性無疑將成為確定政府采購法適用范圍的首要標準。從前面的比較可以看出,這一標準已被我國的《政府采購法》所確認。然而,隨著經濟發(fā)展和各國對相關經濟政策的調整,一些利用公共資金的實體逐步參與了商業(yè)性或競爭性的活動,因此,將這些實體納入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就需要重新考慮。因為,這些主體從事的活動具有競爭性,其業(yè)績可以通過市場得到檢驗,如果政府對其補貼或管制,就很容易造成市場競爭的扭曲,相應的,這些競爭性的采購活動就不宜被納入到政府采購法的適用體系之中。也就是說,競爭性的國有企業(yè)或者非競爭性的國有企業(yè)所從事的競爭性的采購活動都不應該納入政府采購法的適用范圍。在現代的政府采購的發(fā)展中,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即利用私有資金進行公益采購,BOT融資①便是其典型代表。這類采購的特點是用私人的資金建設公共工程,再用該公共工程收回的資金清償私人的債務。由于這種采購往往與特許經營權相掛鉤,且涉及重大的公共利益,所以,各國往往都將其納入到政府采購法調整的范圍之內。這類采購的本質特點便是采購項目的公益性。值得強調的是,以上三個標準的載體或是對象應該是個體的或是某一類的采購項目,而不應該是某種采購主體或是采購對象。這樣,就
①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建設—經營—轉讓方式,是政府將一個基礎設施項目的特許權授予承包商 (一般為國際財團)。承包商在特許期內負責項目設計、融資、建設和運營,并回收成本、償還債務、賺取利潤,特許期結束后將項目所有權移交政府。實質上,BOT融資方式是政府與承包商合作經營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特殊運作模式??梢暂^為精確地劃定出政府采購法的適用范圍,既不會造成對經濟主體正常經營的不適當的干預,又不會留下管理上的漏洞,造成對財政資金的浪費。所以,我國的政府采購立法也應該從采購項目的角度出發(fā)來規(guī)定其適用范圍。因為,實踐中所遇到的是一個個的采購項目,規(guī)定得過于原則,且不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往往會使執(zhí)法人員無所適從。
《WTO政府采購協定》和《示范法》主要體現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無歧視原則,要求各締約國之間的政府采購須按最惠國和國民待遇原則處理供應商的關系?!禬TO政府采購協定》在第五條投標程序中對采購方式的選用作了三種形式的規(guī)定:(1)公開招標;(2)選擇性招標;(3)單獨招標。公開招標程序是指所有有興趣的供應商,無論來自國內或者國外,均可參加投標。這當然是世貿組織最為倡導的招標方式,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競爭和貿易自由化。選擇性招標程序指的是只有應招標實體邀請的供應商才可以投標。為了在該種招標程序中繼續(xù)保證國際競爭的最佳有效,GPA專門在第十條作了進一步規(guī)定:各采購實體在保證采購制度有效運轉的前提下,應以非歧視的方式邀請最大數量的國內供應商和其他國家供應商進行投標,并且應當保證各供應商機會均等。單獨招標,即實體只與一個供應商進行單獨接觸并邀請其參加投標。這種方式無疑最容易對公平競爭構成威脅,造成采購實體對他國供應商的歧視和對國內生產者、供應商的保護,因此,協議對其進行了格外嚴格的限制。與《WTO政府采購協定》相比,《示范法》在制定其采購方法上顯得比較靈活,作了七種形式上的規(guī)定: (1)公開招標; (2)兩階段招標; (3)征求建議書; (4)競爭性談判; (5)限制性招標;(6)邀請報價;(7)單一來源采購。各國的采購實體根據不同情況,采用符合適用條件的方式,在透明的采購程序中使其采購任務得以圓滿解決,這些方法的選定及其條件的嚴格設置,為廣大意欲參加該協定的國家提供了參考樣本。
我國《政府采購法》在采購方式的制定上主要參照了《示范法》。在第三章政府采購方式中列舉了: (1)公開招標; (2)邀請招標; (3)競爭性談判; (4)單一來源采購;(5)詢價;(6)國務院政府采購監(jiān)督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采購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對相應的適用條件進行了規(guī)定。從表面上看,這些方式似乎與國際規(guī)則差別不大,但如結合采購程序、法律責任等方面的規(guī)定和操作的實際情況來看,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采購方式的排序和適用范圍來看,除對公開招標規(guī)定應為政府采購的主要采購方式外,對其它方式的主次選用排序未作具體規(guī)定,對涉及到有關采購方式的適用條件規(guī)定得空泛無力。如,根據《示范法》規(guī)定,選擇單一來源采購方式的,必須經國家指定的一個審批機關批準,并在指定的官方媒體上公布周知和提供充分評議機會之后,方能進行。我國對此種采購方式中只是列舉了三種情況作為適用條件:即,供應商只有惟一、出現不可預見的緊急情況、從原供應商處添購。由于在法律中未規(guī)定嚴格的前提條件和適用范圍,這就為采購實體有意避讓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尋求競爭性談判、詢價、單一采購方式留下了法律漏洞,使采購實體擁有很大的選擇權。這種法律的缺失造成實體在采購時的隨意性,對他們的約束力明顯不夠。因此,在這種采購方式的交易過程中,極易滋生 “權力尋租”現象。
2、采購程序存在著太多的漏洞和缺陷。我國《政府采購法》在第三十八條和四十條分別規(guī)定了競爭性談判和詢價方式的一般采購階段性程序,未對其他采購進行程序上的規(guī)定。作為政府采購監(jiān)督管理機關的財政部在 2004年 8月頒發(fā)了《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但對這些采購方式和相應程序沒有出臺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實施細則,更談不上在程序中的一些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必要的法律制約,因而,采購程序中的黑箱操作不可避免。如在實際操作中,談判專家無法站在第三方的公正立場來比較、客觀評估供應商;談判文件沒有具體的法定要求和規(guī)定;報價文件或開盤文件的啟封程序沒有法律規(guī)定,等等。法律規(guī)定和行政規(guī)章上的空白,使商業(yè)賄賂屢禁不止,導致了“權力腐敗”,在客觀上違背了立法目的 “促進廉政建設”的初衷。
3、在質疑和投訴方面,我國《政府采購法》雖然規(guī)定了供應商的一些基本權力,對采購實體及其代理機構的行為也試圖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受官本位思想及其體制的影響,行政壟斷嚴重,行政機關被賦予的權力太大,長官意志盛行,權大法小,法律為權力服務的現象屢屢發(fā)生,大多數采購機構根本不懼怕供應商提出質疑和投訴。因此,一般來說,供應商為利益驅使,會選擇避免被關在采購大門之外,不愿行使法律賦予他的權力,而被迫采用忍氣吞聲、疏通關系、請客送禮、行賄乃至把公共權力作為個人股份參與分紅的做法。錢權交易的雙贏格局使法律中的質疑、投訴程序不具有操作性而成為象征意義的擺設。
4、從采購的監(jiān)督管理機構設置來看,《政府采購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各級政府部門是負責政府采購的監(jiān)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jiān)督管理職責。從道理上講,同屬于政府的一個授權部門去監(jiān)督管理同級政府的另一個授權部門,如出現爭議,兩方必然要求行政長官出面解決和協調,因此,這就從法律上默示了行政長官在同級政府采購上的最高權力。從監(jiān)督檢查的范圍來看,第五十九條規(guī)定限于“加強對政府采購活動及集中采購機構的監(jiān)督檢查”,不包括省級以下未納入集中采購目錄的分散采購,法律的缺失使失去監(jiān)督的采購行為變本加厲,為更多的腐敗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5、從有關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來看,對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違法的處罰太輕,不足以控制政府采購中日益增長的腐敗行為。如,采購人采用違法行為的目的是要得到個人的公共權力 “租金”,本應依法嚴辦,但我國《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規(guī)定:應當采用公開招標方式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購的;擅自提高采購標準的;委托不具備政府采購業(yè)務代理資格的機構辦理采購事務的;等等,處罰只有改正、警告、罰款、處分、通報這幾種類型,顯得太輕。而且,在判別這些違法行為時困難重重,因為,該法中沒有規(guī)定公開招標在什么條件下適用,也未規(guī)定采用其他采購方式的行政許可和審批程序,怎能說采購人是擅自采用呢?第七十五條、七十六條的應公布采購標準和采購結果及隱匿銷毀、偽造變造采購文件處罰,也有類似處罰太輕之嫌。這些法律上存在的漏洞使政府采購人的權力和風險極不對稱,在客觀上放縱了腐敗行為的產生。
通過以上分析,我國的政府采購制度與《WTO政府采購協議》和《示范法》的要求相比存在著重大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制定的法律由于在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和采購方式等所有方面立足于國內,與國際規(guī)則的要求相去甚遠,沒有反映非歧視原則,未向國外開放我國的政府采購市場,也就未體現出真正意義上的公平競爭和有效監(jiān)督機制,因此,該協議很多規(guī)定帶有國內探討的過渡期性質;二是沒有制定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具體執(zhí)行的實施細則和行政規(guī)章,執(zhí)行機構在操作中無章可循;三是目前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過大,權大于法,政府越位行為屢禁不止,缺乏有效的政府約束監(jiān)督機制;四是缺乏有效的不受政府控制的采購審批和監(jiān)督檢查機制。前兩點屬法律和規(guī)章的制定和實施,后兩點涉及到我國政治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
我國政府要在不太長的時期中履行加入 GPA的莊嚴承諾,就應在政府采購機制上采取相應的對策,以適應我國與國際采購制度接軌的需要,建立開放、透明、公正的政府采購機制。
第一、在政府采購法律內容的制定或修訂上應充分借鑒《WTO政府采購協定》、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和發(fā)達國家政府采購法律上的合理內容,為我所用。首先,在立法思想上要體現開放、公開、公平、無歧視原則。其次,在修訂原則上要盡可能地與國際上政府采購法律接軌。要做到這一點,在目前的確有很大困難。現狀是制定和執(zhí)行法律的人員在參與身份上和他們盡責的職能上不易分清,因此,避免這種情況對于修訂客觀公正的法律顯得尤其重要。再次,在法律內容規(guī)定上應盡可能制定得具體和有較大的可操作性,盡量避免使用“……依照國務院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國務院政府…部門認定的其他…方式;……”類似詞句,畢竟,法律地位是神圣的,不能在法律制定上采用以行政規(guī)章替代法律規(guī)定的輕率做法。
第二、利用當前行政體制改革的契機,在政府采購機制上盡可能使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分離和脫鉤。采購權力在職能上的分散是杜絕“權力尋租”和腐敗的前提。在這方面,應參照國外做法,再結合國情確定國資委、發(fā)改委、采購職能部門、審計部門、財政機構等有關方面的具體職責,在機構設置上達到互相制約、互相監(jiān)督。
第三、明確政府采購的最終目標后,不能搞一步到位,應分階段組織實施。在這方面,應注意把握幾個問題:一是要確定每個階段的時間要求和具體目標,要有時間表;二是確定逐步放開的標的,根據具體情況,既可分別從政府采購的品類和金額方面考慮,也可結合品類、金額來進行劃分,三是確定放開層次,即從縱向考慮中央、地方、基層放開的問題。
我國加入 GPA,必將引發(fā)我國近幾十年來一直在討論和探討的政治體制必然向深層次的改革,從制度上對政府職能和管理者進行制約和監(jiān)督,減少采購人員的“尋租”機會,使政府機關的職能從權力型向服務型轉變,以制度上的公平、公開、公正代替暗箱操作,促進廉政建設,實現廉價的政府管理成本,建立高效低耗的有效政府管理機制。
〔1〕《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書》WT/ACC/CHN/49,2001年 10月 1日,
〔2〕《WTO政府采購協定》
〔3〕《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的決定》2000年 8月 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4〕聯合國《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
〔5〕肖渭明.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議》與我國公共采購市場的逐步開放 〔J〕.經濟研究參考,2002,(2).
〔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Z〕.2002年 6月 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7〕吳總建.我國政府采購制度中的缺陷及對策探討 〔J〕.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本文責任編輯 王云川)
F81;DF96
A
1004—0633(2010)01—0067—05
2000—09—10
吳總建,西華大學經貿學院教授;
張小南,西華大學教授。 四川成都 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