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鋒,樓國軍
(1.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2.贛南師范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進入政治學的世界
——《政治學入門》研讀
鄒建鋒1,樓國軍2
(1.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2.贛南師范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佛萊德列希(C.Friedrich)的政治學分析框架對于我們理解當代政治學具有重要的思想啟發(fā)意義。他從自由、權威、秩序、正義與平等諸角度對政治學進行重新的詮釋。當代政治學需要政治學同仁之間不斷的互動、交流、溝通和理性批判,體現新鮮的時代價值與重要的啟蒙意義,為富強、民主、文明與和諧的社會建構提供學理分析的政治智慧與政治分析新視野。
佛萊德列希(C.Friedrich);政治學;正義;平等
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佛萊德列希(Carl Joachim Friedrich,1901-1984)是當代富有盛名的政治科學家、教育家和政策顧問①。1955-1971年,他一直擔任哈佛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伊頓(Eaton)教授。
佛萊德列希出生在德國,曾在馬爾堡、弗蘭克富、維也納接受教育。1922年,他與一群歐洲學生首次來到美國,出席一戰(zhàn)后青年問題的學術訪問項目。1925年獲得歷史學和經濟學哲學博士,1926年進入哈佛大學政府管理系,成為講師,從此開始了長期的哈佛教學生涯。他于1927年成為政府管理方向助理教授,1936年成為正教授,1938年成為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生院教員。二戰(zhàn)時,他幫助籌建哈佛大學政府管理海外學院,負責為軍方培訓高級管理人員,在1943-1946年間,成為該項目負責人。1956-1966年,受聘為德國海德堡大學政治科學教授,并幫忙籌建專門研究學院。1962年當選美國政治學會主席,1967-1970年擔任美國國際政治學會主席。1967年,德國總統為表彰他在美德跨文化交流和國家民主重建所做的巨大貢獻,特別授予“騎士”勛章。1971年,70歲高齡、快要退休的佛萊德列希成為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在二戰(zhàn)前,佛萊德列希的主要研究領域在于現代政治思想史、政府中的領導力、官僚制度、公共行政制度、比較政治制度和美國的外交政策。他的早期作品包括《負責任的官僚制》(1932)、《憲政與政治》(1937,1941)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對權力平衡一個新的研究》(1938)。他同樣對公共輿論感興趣。他是波斯頓委員會的副委員長和廣播電視的總負責人。在二戰(zhàn)期間,他是民主委員會執(zhí)行首腦,目的是說服美國民眾保存民主憲政的重要性,反對極權主義。在這個領域,他領導相關的部門發(fā)表了眾多民主方面的文章。他是議會中英國分支的主任。在1942年,他出版了《人及其政治信念》。戰(zhàn)后,他參與了德國的建設。1947-1948年,他是德國軍事政府的憲法和政府事務的觀察員。他參與了聯邦德國共和國憲法的起草。他的國際政治理論和想法遠不局限在德國,他作為一個憲政顧問,對聯邦制度有深入研究,把自己所了解的憲政理論、實踐和信仰的學問應用到其他幾個國家,并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為歐洲共同體起草憲法。他的興趣是多元化的,在1952年他出版了《巴洛克的時代》——一件反映他對這時段歷史著迷的作品。在1953、1954年又相繼出版了研究康德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的著作②。
政治秩序的維持是政治共同體的責任。佛萊德列希的學生和同事亨廷頓采用大量的經驗分析研究方法,突出政治秩序的現實重要性,把政治秩序的規(guī)范研究轉變?yōu)榭梢愿兄膶嵢环治?推進了政治秩序的研究深度③。而佛萊德列希本人主要從規(guī)范的角度分析政治秩序的幾個內在關系和政治思想史上的秩序設計理論。
在佛萊德列??磥?政治共同體秩序維持的困難在于如何協調政治統一與多元的關系。政治統一是指確保民眾具有共同的價值、利益和信條,民眾自覺認同和承認政治共同體合法性;政治多元是指民眾有自己歸屬的家庭、教會和職業(yè)團體,有自己的獨立行為領域。佛萊德列希利用滕尼斯對政治共同體的研究成果,對其作二元劃分:目的性和有機性[1](pp.52-53)。立憲民主政治的目的就是將二者協調起來,并以妥協、包容的精神程序化地加以組織。
佛萊德列希并沒有突出政治秩序的現實重要性,他認為秩序之外的其他價值亦可以優(yōu)先于秩序。他以自己書房的雜亂和剛開工的建筑工地的無序證明這種必要性。他發(fā)現,世界上最有序的地方是墓地,稱之為“墓地”秩序,因為墓地的成員均為不能活動的死者,本身絕無發(fā)生事件的可能,但是墓地秩序畢竟是屬于死者而非活人的。佛萊德列希認真分析了幾種對未來美好政治秩序體制的政治制度設計。他認為有序和無序完全取決于當時的環(huán)境,無論是大同社會還是烏托邦,都存在著理論上的合理性,但是都不應該過分強調某種學說的正當性。
在佛萊德列??磥?政治哲學的核心理念應該是包容和妥協,協調好統一和多元、有機和目的、共有和互異的關系是理解政治共同體和秩序的關鍵。在討論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對政治共同體的建構中,佛萊德列希認為一般意義上理解的“人是政治的動物”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城邦以實現“至善”為目的,而人以追求“至善”為責任,所以人類不應該是陷于權力爭奪的政治動物,而是以實現真、善、美為目標的高尚美德的智慧人群。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人類皆應隸屬城邦這一最高目標,故而人類是有著高尚德性與奉獻精神的。
政治共同體成為人類獲得幸福的必備條件,人類必須認識到政治共同體實現的必要條件的重要性,注重從現實中尋求政治發(fā)展和政治秩序,佛萊德列希認為這些是亞氏最大的遺產。佛萊德列希認為阿奎那注意到遺產的重要性,將亞里士多德思想與天主教的傳統達成某種和諧,使得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能夠比較完整地傳承下來。因此,他認為政治秩序的維持要堅持原有的政治遺產。
權威和權力概念是現代政治學分析的中心。權力可以劃分為實體性權力和關系性權力兩種。實體性權力把權力看作所有物,可享受、使用和濫用;關系性權力強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實體性權力的主要表現方式是強制、支配、命令和武力,實際執(zhí)行中具有自上而下的等級色彩;關系性權力的主要表現方式是互動、談判、說服、交流、溝通和妥協,是一種言語權力,強調自愿、內心的感覺和平等性。
佛萊德列希認為從規(guī)范分析的角度講實體性權力也很重要。權威是一種兼具合法性與關系性的權力,主要是指經過論證的方法將所欲之事予以正當化的能力,具有使人事權力增大的特性,傳統、宗教、理性和“理論整然和嚴密周延的說服能力”是權威的四個要素。權威的衰落與上面的四個因素的流失有關。比如,高齡領導者因為年齡太大引發(fā)老年政治問題。佛萊德列希認為,正是由于年輕領導和老年領導的價值、信仰和利害均有差距,原來的老齡領導者周延的說明能力無法再適用新的年輕人群體和新的政治環(huán)境,從而爆發(fā)價值沖突和政策沖突,破壞政治體系權威的正當性。
政治思想史上,對權力和權威研究公認的學者是馬基雅維里(1469-1527)和霍布斯(1588-1679)。佛萊德列希一反傳統的觀點,認為馬基雅維里和霍布斯兩人都是個人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專門研究國家起源的開創(chuàng)性學者。兩人由于過于關心權力而受到貶抑,并不是所謂的全體主義理論奠基者。
馬基雅維里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政治的實體,探討一個怎樣的君主才能建設好一個國家,希望動蕩中的民族國家能夠有一位卓越超群的非凡者出現。如果說馬基雅維里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的話,那么,霍布斯是個悲觀主義者。霍布斯沉迷于對權力的現實主義特性分析,由于對人性善徹底的絕望,因而建構一種人與人互爭的“狼式”不斷沖突與戰(zhàn)爭狀態(tài)?;舨妓褂蒙飳W和物理動力學的基本原理解釋政治和建構解決方案?;舨妓拐J為為了避免民眾暴力致死,民眾自發(fā)的締約,推舉絕對權威的掌權者治理社會。應該來說,佛萊德列希這樣一種同情的政治詮釋研究,從長遠來看,還是有助于政治哲學的復興的。
自由主義是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學理基礎。自由權(liberal)是天賦的,具有客觀實在性④。自由權不會因為認識者與管理階層沒有認識到而忽視它的存在,也不會因為極權政府的獨裁而消滅。總之,自由權是天然的,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自由是人的根本性權利,是社會公正的基礎,是人類和諧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佛萊德列希詳細梳理自由理論的歷史發(fā)展和自由的基本含義。古代希臘的政治自由表現為城邦的獨立、公民自決和政治參與(以貝殼投票)。近代西歐自由經歷過自然權、市民自由和積極自由三個層次。從消極自由到積極自由,從理想主義完美化取向到現實主義多元化,西歐的自由觀經過長期的實踐發(fā)展和理論思維的改善。從自由自身含義來講,它包括自我保存、自我主張和自我發(fā)展三個層次。需要補充的是,自由內部的各項權利之間是互相沖突的,而且這種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國家的政治自由任務在于維持和諧的政治秩序,制定一套系統的救濟方法和配套政策,以便讓政治自由良好地實現,確保公民的行動自由、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先有良好的政治秩序而后才有個人的自由,無秩序則無自由[2](p.7)。沒有救濟方法與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安排,各項政治權利之間的沖突就會損害弱者的利益。而在制度的層面上采取配套政策可以減少這種危害,實現正義的政治價值。由于人獲取知識能力的有限性及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自由價值對于人類來講都是相對的、有限的,需要不斷地調試和改善。
從某種程度上說,現實中的人都是不自由的,誠如達爾所言的“某種程度上,歷史的囚徒”,因而人類所能做的是提供某種程度的自由[3](p.80)。佛萊德列希認為洛克的自由觀是一種精英式自由。洛克認為擁有財產才會珍惜、使用和保護自由,財產是自由實現的必要條件,無財產的貧苦大眾不在自由之列。密爾(1806-1873)發(fā)展政治自由觀,建構個人至上主義的自由觀[4](p.60)。密爾認為,某人想如何處理自己的事物,他人沒有權力指揮,個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主權者。佛萊德列希認為,密爾的激進色彩自由觀過分強調個人自由,不僅否定基督教,還否定源遠流長的柏拉圖(約前427-前347)傳統,對以后的自由主義起著明顯的奠基作用。政府的目的是確保此人的利益,同時也防止他加害他人。在個人與政府的層面上,個人的地位遠遠超過政府,政府是為個人服務而設的權威結構。
由于對正義政治價值含義理解的不同,導致實現正義方式的不同。激進主義正義觀突出快速實現政治目標,暴力和流血沖突夾雜其中,導致領導者濫用暴力和民眾對未來幻滅感的出現,尤其是這種暴力化傾向易產生惡性循環(huán),美好目標的實現變得遙遙無期,政治秩序和政治傳統蕩然無存,最終走向獨裁的反動結局,這一特征的典型表現是法國的大革命。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佛萊德列希是反對激進暴力而主張漸進改良的。他希望在制度合作層面解決團體利益間的政治沖突。他特別抨擊斯大林極權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和利用。佛萊德列希詳細地分析柏拉圖和羅爾斯(1921-2002)的漸進正義觀⑤。漸進正義觀強調政治精英的主動性改革而不是采取動員群眾式的大范圍革命。具有和諧價值觀念與民主精神的政治精英間互動而不是一般民眾的暴力行為容易實現漸進正義觀。
C·米爾斯(1916-1962)對政治精英持激烈批評態(tài)度。他認為少數精英是反自由民主政體的自主團體[5](p.1)。一種完全相反的觀點是由達爾主張的多重少數多元民主統治觀,通過對紐黑文城市民主自治的經驗分析,他認為正是由于精英的妥協和互動使得民主政體存續(xù)下來??梢?即便是漸進主義正義觀,其內部也充滿著沖突。正義觀之所以要漸進改善在于正當性理由其接近真理的程度是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而且重要的是真理本身絕對是個尚未解決的問題,更不要談論理由與真理之間的遙遠距離。
佛萊德列希認為,法律是實現正義的保障,惡法是缺乏權威之法。為彰顯正義,惡法不應該全盤拋棄,應該漸進改善。正義問題的實質是正當性(合法性)問題[6](p.12)。亞里士多德提出差別原則解決正義難題。羅爾斯提出在不危及自由原則下最少受惠最大限度補償的建議。佛萊德列希認為,正義是一個既不可化約又難以折沖的內含價值沖突的概念。他認為柏拉圖的《論國家》譯為《正義論》更切合。柏拉圖試圖解決何為正義與如何實現正義兩大問題,柏拉圖正義論的特色在于采用邏輯演繹的方法,通過由正當之人的合理性建構正當之國,國家不過是個人的放大,即“人國同構”模式。
何為正當之人?佛萊德列希認為追求智慧之人即愛智者就是正當之人。他認為傳統的將愛智者翻譯為“哲學王”、“哲學家”和“政治學教授”都是曲解柏拉圖的本意的。而中國的儒學家或佛教的賢人更接近這一概念,因為愛智者對宗教方面的知識很淵博⑥。
政治平等是政治民主價值的核心要素⑦。再也沒有一個概念比平等復雜,也沒有一個概念比平等遭歧視。即便是著名政治學者達爾也不例外,其民主觀中對政治公民與政府公共政策平等的強調近年來遭遇到以西塞(James W.Ceaser)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民主學者的猛烈批判⑧。人們有意無意將平等和激烈的改革及革命聯系起來。但是,平等作為政治學核心價值和社會正義的重要體現,需要我們去深入地分析。規(guī)范與經驗之間的平等沖突將永遠存在。
人類生而平等,人類應該彼此互敬。從政治發(fā)展史來看,不平等的狀況改變了很多,但是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不平等卻普遍存在。無論是盧梭、尼采和馬克思,還是雷、羅爾斯、達爾和德沃金都曾研究過政治平等,但是卻難有一個共同的辦法來解決現實中各種各樣的不平等。佛萊德列希區(qū)分了一般平等、法的平等和政治平等三者之間的區(qū)別是必要的。一般平等主要指抽象意義上的人的平等的絕對至上性。雖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采用差別原則。
在過去,以平等的機會參與政治是政治平等之要義,但是在現在,對分配結果的平等更受人們的重視[3](p.176)。以達成目標為例:前途考慮和份額考慮的兩個層面之間存在著顯而易見的沖突;即使是結果分配方面,份額考慮和人的考慮的兩個層面之間又何嘗不是難以協調和折中的?
在探討盧梭(1712-1778)的平等觀中,佛萊德列希試圖糾正傳統學者對盧梭的不公正評價。首先,盧梭深深痛恨流血沖突,因而不可能是極權主義的提倡者,但是,由于法國革命精英又是深深服膺于盧梭的激近平等主義的,盧梭與大革命脫不了關系。第二,盧梭關注的主要取向是個人的政治自由,更富有同情心,更有愛心,因而不是冷漠的極權主義者。
佛萊德列希對政治哲學思想的重建帶來了政治哲學的復興⑨。正是因為佛萊德列希深刻的閱讀經典政治哲學原著,使得他的分析格外地具有濃厚的學術力量。佛萊德列希以一種歷史宏觀的大視野和極具同情心的規(guī)范分析來論述盧梭的激進政治觀,盡量從好的、有利于促進學科發(fā)展的方面挖掘政治學的核心價值,在這一點上他明顯地繼承了密爾同情式了解的研究方法,兼容并包,不斷傳承政治哲學傳統,突破政治哲學研究的范圍。
由于規(guī)范分析中政治哲學內部的每一項價值都是獨立的、自主的,更不要說每一項價值內部的沖突性,價值相互之間難以化約,這就注定政治哲學內部存在著永恒的張力,而正是由于這種不息的爭論帶來的動力不斷地推動著政治哲學的前進。由于每一項價值本身不可能自我運用,價值的應用存在著很大的變數,特別是現實生活具有的不確定性特征使得政治哲學面臨著永遠的責難和阻力,因而不斷地重新建構政治哲學成為每一代政治學者的使命。正是在這樣不斷的反復建構中,政治哲學才能為政治發(fā)展提供社會正義和道德關懷。二戰(zhàn)時期極權主義反思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佛萊德列希的政治哲學理論研究的主題、深度和廣度,其對全體主義的分析已成為研究極權主義的一種范式⑩。
而后在政治學行為主義取向的環(huán)境下,佛萊德列希又與經驗分析做艱苦的抗爭,為政治哲學留下一個最基本的堡壘,為以羅爾斯為代表的新一代規(guī)范主義政治哲學的復興奠定基礎。這也說明在政治學研究方法中,規(guī)范分析和經驗分析都不應該過分偏廢和過分強調,二者都是能夠有助于政治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的。正如著名民主理論研究學者R·達爾所說:“沒有明顯的理由證明經驗的或科學的取向本質上與規(guī)范的取向是不相合的。它們能夠相互取長補短。不了解經驗取向的分析提供的事實,政治哲學容易變得不切題,甚至愚蠢。不關心政治哲學家(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提出的若干基本問題,經驗分析就會有退化到鉆牛角尖的危險?!盵7](p.1)
注釋:
①據1962年由蘇米德和唐納豪士兩位學者對全美832位專業(yè)政治學者所做的學術聲譽排名調查數據,在二戰(zhàn)前,佛萊德列希位居全美專業(yè)政治學者排名第14位;在二戰(zhàn)后,佛萊德列希全美專業(yè)政治學者排名為第10位。在這兩份排行表中,不少知名學者并沒有同時出現,從中可以看出,佛萊德列希對于學術研究的熱情和長久支持。他著作超過數十種,代表作是《立憲政府與民主》(1941),該書多次重版,享譽政治學界。目前國內的佛萊德列希譯著主要有:《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周勇、王麗芝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Friedrich”,有的學者翻譯為“弗里德里?!?見劉小平:《卡爾·J·弗里德里希:極權主義與憲政國家》(《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1期)。為保證用語的一致性,本文采用臺灣學者的譯法。
②劉小平補充的著述還包括《注定和平》(1948)、《極權主義專政和獨裁政府》(與 Z·K·布熱津斯基合著,1956);《立憲的國家理性》(1957)、《法哲學的歷史考察》(1958)、《人類及其政府》(1963)以及《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1964)等。
③亨廷頓(1927-2008),1951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當代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是其奠基之作。
④約翰·洛克(1632-1704)的《政府契約論》(下篇)中提出兩個基本的自由概念:經濟自由(擁有和運用財產的權利)和知識上的自由(包括道德觀的自由)。1911年,霍布豪斯(1864-1929)的《自由主義》一書,總結了新的自由主義觀,包括有限制的由政府介入經濟以及所有人在交易時應享有平等地位的權利。后來形成自由主義政治思潮,主要為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yè)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體制以保障少數人的權利等思想?,F當代思想家亞當·斯密、威廉·馮·洪堡、約翰·杜威、莫迪默·阿德勒、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卡爾·波普爾、米爾頓·弗里德曼都是自由思想的重要代表。
⑤羅爾斯的《正義論》標志著美國政治哲學的復興,是規(guī)范主義的重要奠基之作。羅爾斯指出正義的兩個原則:(一)一般原則:一切社會價值——自由、機會、收入、財富、自尊都應平等分配,除非某些或全部社會價值的不平等分配符合每個人的利益。(二)兩個小原則:(1)保障民主秩序中公民政治權利的完全平等;(2)保障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分配中的平等待遇,雖然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社會經濟的不平等是不能允許的,除非——不平等符合每個人的利益;每個人有尋求不同報酬的地位的平等待遇。
⑥關于對柏拉圖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參閱薩拜因(Geo rge Holland Sabine,1880-1961):《政治學說史(上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作者根據多年在康奈爾大學從事政治學教學和科研的心得寫了此書,該書自1937年問世后,就被西方許多國家列為政治學教科書與必讀參考書。主要著作還有Pluralism:A point of view(1923)、The two democratic traditions(The Bobbs-Merrill rep rint se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1952)等。
⑦民主是一種競爭性的政治體制,在這種體制中,相互競爭的領袖和組織以某種方式確定公共政策的選擇范圍,以便使公眾能夠參與決策過程。政治沖突、競爭、組織、領導、責任是可操作性民主的要素。羅伯特·達爾在《論民主》一書中提出,民主就是一種理想,又是一種現實。他構建了著名的“多元民主主義理論”,即多重少數人統治社會的原理。他認為“辨識現代民主政體的依據,要看是否存在各種團體與組織,看他們是否擁有合法地位,以及他們相對于政府是否獨立,彼此之間是否獨立”。達爾指出現代民主社會是一種多元體制(polyarchy),即多種政治權力中心選民可以公平、公正地選擇自己的政治領袖,政治領袖也是公平地競爭,非選舉產生的,受到控制、人身自由終身的,多元體制的政治形態(tài)受到控制。
⑧詳細的研究參閱西瑟《自由民主與政治學》(竺乾威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⑨很多美國政治學者認為,以佛萊德列希、伊斯頓、羅爾斯和達爾等學者為代表的著作標志著當代美國政治哲學的復興。
⑩一般認為,除了政治學體系的建構這一重要貢獻之外,佛萊德列希的學術貢獻還包括對極權主義、全體主義進行批評,捍衛(wèi)民主憲政思想。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9.
[3][美]羅伯特·達爾.現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英]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M ills,C.W right.The Power Elite[M].New York:Oxfo rd University Press,1956.
[6]胡偉.合法性問題研究:政治學研究的新視角[J].政治學研究,1996,(1).
[7][美]羅伯特·達爾:多元主義民主的困境[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
D0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8-7168(2010)02-0041-05
2009-06-28
1.鄒建鋒(1978-),男,江西崇仁人,湖州師范學院行政管理系講師,蘇州大學博士生;
2.樓國軍(1985-),男,浙江金華人,贛南師范學院碩士生。
段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