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雅坤
(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高等教育都是國家事業(yè)的一部分,政府作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總代表,往往直接或者間接地對高校施加政治影響。尤其是我國基本上實行的是集中統(tǒng)一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所以政府在控制高校的同時,作為知識傳播和學術探討基地的高校,出于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往往設法擺脫政府的干預,維護著自己的自治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政府對高校實行的是集中統(tǒng)一的管理方式,學校的一切活動均由政府承包管理。包括高校的舉辦、經費的投入與使用、招生計劃的安排、專業(yè)設置、教師的管理、學生畢業(yè)分配等各種活動都由政府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管理。在20世紀80年代,政府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理順了政府和政府之間的關系,高校和高校之間的關系,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問題依然存在。中國傳統(tǒng)是一個社會、政冶、經濟、文化與國家政權高度統(tǒng)一的國家。在這樣政府高度集權的國家,體現(xiàn)了政府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能,這種國家主權下的最高管轄權也更能在政府與高校的關系中體現(xiàn)。比如,國家行政機關頒布的行政命令,高校都必須遵照執(zhí)行。政府本位下的行政化,使得高校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國家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缺乏了自己的自治權。
盡管國家非常重視理順政府與高校之間的關系,高校要求自主辦學的呼聲也愈強烈,但政府一放就亂,一統(tǒng)就死。所以,至今政府對高校包得過寬、管得過多、統(tǒng)得過死的現(xiàn)象并未明顯轉變。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激發(fā)了高等教育向國際化方向邁進,因而高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要不斷地調整與完善。筆者建議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來調整和改善政府與高校的關系,以促進高等教育的穩(wěn)步發(fā)展。
要想擺正政府與高校的關系,先要改變政府本位的現(xiàn)狀。
1.轉變政府職能,轉換其在高校管理中的角色。政府在其與高校的關系中不應該起著行政領導者的作用,應改變自己的本位角色,重新分配和調整行政職能,把政府對高校的管理從行政化的具體實務中調離出來。政府對高校的管理不應停留在高校內部的運作和管理上,而應著眼于高校系統(tǒng)內外宏觀關系的協(xié)調上,在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質量標準和發(fā)展方向上,其管理要實現(xiàn)由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由具體管理到整體管理,由剛性管理到彈性管理,以縱向管理為主到以橫向管理為主。所以政府要起到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監(jiān)督指導的作用,從而使政府由高校的直接行政領導者轉變?yōu)楦叩冉逃聵I(yè)的規(guī)劃者和協(xié)調者。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高校進行監(jiān)督和評估。通過建立健全政府與高校關系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形成一套不可侵犯的法律保障機制。政府可以借助這些法律條款和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對高校依法進行管理和監(jiān)督評估。監(jiān)督高校自主權的使用情況和評估高校的辦學質量,來引導高校公平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以此來推動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3.真正實行高校的法人制。我國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都規(guī)定了高校的法人地位,但是這些規(guī)定卻與現(xiàn)行的教育政策不相適應,無法落實。要真正實行高校的法人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細化現(xiàn)行的法律,使高校真正有具體的法律可依。其次,實行法人負責制。即高校要依法行使權力,對超越法律的行為負責。最后,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內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體制。即按照法人治理的一般要求,舉辦者、辦學者和管理者應當分離。舉辦者是指投資舉辦學校的主體,即依法舉辦高校的政府、組織和個人;辦學者是組織和管理學校日常辦學活動,依法管理學校內部事務的主體,它應該是大學自身。管理者是指行使國家教育行政權,進行行政管理的主體,它只能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權的組織來承擔。
對于高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自主權,可以實現(xiàn)自主辦學和學術自由,不再是政府的附屬機構,而是獨立的法人。高校要真正做到立足自我、自強發(fā)展就要做到三點。
1.建立以教師為本、以學術帶頭人為中心的管理制度。教師是辦學的主體,這是由高校的主要任務所決定的。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主要實施者是教師。一所高校育人的質量如何,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質量,而不是政府的力量。關于高校的功能還有一種普遍認同的說法是: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這三大任務也主要是由教師來完成。其中科研成果也主要是由學術帶頭人來完成,他們居主導和絕對支配地位,高校內部的一切重大問題都應經學術帶頭人參與決定,所以高校要以教師和學術帶頭人為管理的中心。
2.高校要依法辦學。高校要有依法自主辦學的意識,樹立依法辦學觀。依法辦學是高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辦學董事會、學校管理者都要認真學法,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范圍內做好學校的一切工作。根據(jù)政府法律、法規(guī)和高校的社會責任,高校也要正確把握應有的辦學自主權,健全學校法治系統(tǒng),強化制度規(guī)范,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育學校的特色和個性。
3.建立高校內部約束機制。高校建立約束機制可以使高校的自主權能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高校的權力也能恰到好處的發(fā)揮作用。高校的內部約束機制包括權力系統(tǒng)之間的約束機制,管理層級之間的約束機制和利益集團之間的約束機制。如能建立并完善這三種約束機制,形成對高校自主權的制約力量,高校也會相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辦學權。
在理解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時,社會也是一個不可不考慮的因素,它可以作為高校與政府之間的媒介,起到緩沖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從社會的角度采取措施。
在政府與大學之間避免過多地使用行政命令手段來處理兩者的關系,除了堅持兩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之外,建立必要中介機構作為“緩沖器”就顯得格外重要。中介機構屬于非政府組織,既不隸屬于政府,也不依附于大學,大學辦學的社會效果如何,由中介機構來評價,而政府的教育撥款,也以中介機構的評估結果為依據(jù)。于是,中介機構就成了大學與政府之間的“潤滑油”。
總之,重塑政府與高校之間的關系,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社會的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的。雖然政府行政管理和高校自治的矛盾始終是難以平衡的矛盾,對政府而言,希望高校的一切工作能為政府服務,能以政府的利益為中心;對高校而言,希望能夠擁有足夠的自治權,但并不是意味著政府和高校的完全脫離,高校的工作不僅要以自身的利益為中心,更要以政府的利益為本,因為我國高校仍舊是公共機構。所以政府和高校之間應達成一種平衡、和諧的關系,為促進我國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努力。
[1]申素平.論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角色的轉變[J].高教探索,2000,(4).
[2]劉少雪.我國近現(xiàn)代大學與政府關系的特點[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