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十三中(047507) 王建明
隨手教具是指那些無需專門準備即可應用于教學的物品,也是一種不大被教師所注意、比較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正式教具相比,隨手教具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簡便,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精心準備,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除此之外,隨手教具可使教師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使教學內容更易于長存在學生的腦海中。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用手電筒在課堂上作示意來講解“陽光的直射和斜射”,就比在課堂上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的多。又如,我用兩本厚薄、大小一樣的書本比作巖層,用雙手把書本向左右或上下錯開,來演示說明巖層由于受到來自垂直方向的張力,會產生斷裂、錯動,這就叫斷層。這種簡易的方法比較直觀、形象,學生也易于接受。
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中,“黃赤交角的產生”既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我對這部分內容,是這樣來完成的:
同學們!我們剛才學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但這兩種運動不是分開來完成,而是在同時進行著。大家來看,(手拿地球儀或經緯模型儀),地球在自轉運動中產生了一個平面,叫赤道平面,但它又同時在繞太陽作公轉運動(為了讓學生明白,教師可把講桌中間的粉筆盒當做太陽,手拿地球儀或經緯模型儀繞著講桌轉動),這便又產生了一個平面,叫黃道平面(手指著講桌面)。這兩個平面中間有一個夾角,天文上就把它稱為黃赤交角,目前是23°26′。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使用隨手教具,還要發(fā)動學生運用隨手教具來說明或演示學習內容。許多教學內容學生上課前不一定有太多的理解,也不會想到要用某種物品去演示教學內容。但作為教師是應該有準備的,教師可通過啟發(fā)方式幫助學生在普通物品與教學內容之間建立聯系。如我在講“氣壓”,向學生解釋“空氣占有一定的空間”這一問題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一下這種現象,便問:“哪位同學能抓點空氣給大家看?”學生不語,就進一步啟發(fā):“同學們想一想用什么東西可以裝空氣呢?”馬上就有學生提出用氣球、車胎、塑料袋等。這樣一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會更透切,印象也會更深刻。
隨手教具雖然無需教師在課前花許多時間和精力進行專門準備,但有時候一些日常物品并不能直接適合作教具,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做有心人,多加留意日常的一些小東西,發(fā)現其用作教具的可能性。要想將隨手教具運用得得心應手,光靠課堂內的“靈機一動”是不行的,必須在平時多加留心,認真去發(fā)現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