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變害為利,澤惠社會
      ——《水經(jīng)注》記載的治水與水利社會圖卷

      2010-04-07 17:38:13王元林
      關(guān)鍵詞:水經(jīng)注河水黃河

      王元林

      (暨南大學(xué),廣東廣州510632)

      變害為利,澤惠社會
      ——《水經(jīng)注》記載的治水與水利社會圖卷

      王元林

      (暨南大學(xué),廣東廣州510632)

      《道德經(jīng)》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睆墓胖两?水在氣候變化、水利灌溉、水產(chǎn)養(yǎng)殖、水力發(fā)電、水運(yùn)交通、城鄉(xiāng)生活、清潔環(huán)保、旅游休閑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中國歷史地理典籍著作中,對江河湖海等記載較早,著述宏富,名垂史冊,非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莫屬。

      《水經(jīng)注》全書30多萬字,不僅把原來的《水經(jīng)》所載的137條河流擴(kuò)充近十倍,達(dá)1 252條,而且還將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水體也納入,基本上囊括了自然界水環(huán)境的全部內(nèi)容,是我國6世紀(jì)以前自然與人文水環(huán)境的概括,可謂是以水(主要是河流)為綱的中國古代早期社會地理圖景的再現(xiàn)。其中僅記載水利工程的就有堤、塘、堰、堨、墱、坨、水門、石逗、梁、石門等不同名稱,從“治水”到“水利”,先民變禍為利,修筑堤防,引水灌溉,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水利社會圖畫。以下從治水工程、灌溉渠道兩方面簡述之:

      一、治水工程

      《水經(jīng)注》是6世紀(jì)以前人類“治水”事跡和遺跡的集大成者,有關(guān)記載多達(dá)近百條。且不說諸如卷五《河水注》“大禹塞滎澤,開之以通淮、泗”的“禹跡”,有先民治理河患的可能,就是像黃河、長江等在平原地區(qū)泛濫成災(zāi),先民們順?biāo)?因勢疏導(dǎo),變禍為利,修筑堤防的記載就不絕于書。諸如卷七《濟(jì)水注》載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晉平公會諸侯于溴梁?!傲?水堤也?!变逅疄榻窈幽蠞?jì)源市北的瀧河。溴梁“謂是水之墳梁也”。這應(yīng)是春秋時修的河堤。周靈王時(公元前571—545年),洛邑王城南的谷水、洛水匯流處不斷決徙,毀壞王宮,“(靈)王將堨之”,后“遺堰三堤尚存”(卷十六《谷水注》)。

      秦漢時人們治理黃河下游河道的記載多見于卷五的《河水注》。漢初,黃河下游已有金堤、沙丘堰。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大發(fā)卒塞之”;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決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發(fā)卒十萬人塞決河,起龍淵宮”,旋堤復(fù)壞。直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親臨瓠河口,伐淇園竹,令隨從將軍以下負(fù)薪填河,筑“宣房堰”,迫河北行。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河決館陶及東郡金堤,“上命河堤謁者王延世塞之”,因“堤成”河平,改次年為和平元年。又有沙丘堰,“堰障水也”。成帝時東郡太守王尊亦“請身填堤,廬居其上”,屢修堤防。黃河下游不時決徙,尤以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的決徙嚴(yán)重,直至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治河,“筑堤防修堨,起自滎陽,東至千乘???千有余里”,形成新的入海河道,同時,河、汴分流,“鑿山開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一水門,更相回注”。漢順帝陽嘉三年(134年),河堤堨者王誨又自汴口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渠,咸曰金堤”,此金堤非漢初金堤。而在汴渠口所作的浚儀渠,漢靈帝建寧四年(171年)。又在汴口“增修石門,以遏渠口”,以便調(diào)控水量。曹魏太和中(227—232年),又修石門通之(卷七《濟(jì)水注》)。經(jīng)過王景“筑堤”、“理渠”及后代的增修。此后八百多年中,黃河大的決徙沒有發(fā)生,王景治理時所修的新河道應(yīng)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汴渠的暢通,為保證漢晉時漕運(yùn)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黃河石門以東,漢安帝永初七年(113年),修八激堤,“積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沖波。”漢代河患不斷,修堤不停,治河以利社會,在國家、地方官員、“河堤謁者”專職官員的引導(dǎo)以及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下,一條條長堤修筑起來,黃河與其他河流得以安流。

      除黃河的重要決口瓠子、分水口汴口等重要治河工程外,《水經(jīng)注》記載的治水工程比比皆是。卷五《河水注》有“長堤”(或?yàn)榻鸬?,“濟(jì)堤”;卷二十二《洧水注》有“長堤”(“洧水之北防也”),南堤(新汲縣“城在洧水南堤上”);卷二十八《沔水注》載,景元四年(263年),襄陽太守“補(bǔ)塞堤決,民賴其利”。而在荊州城旁有“南堤”、“江堤”、“舊堤”,長江險在荊州段名不虛傳。卷三十三《江水注》有“常氏堤”,卷三十九《贛水注》贛水下游南昌有東大湖,漢永元中(89—104年),豫章太守張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但夏汛“江水溢塘而過,民居多被水害”,至劉宋景平元年(424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塘為水門,水盛旱則閉之,內(nèi)多則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在當(dāng)時還是分裂時期的情況下,贛江下游的治水工程也納入《水經(jīng)注》的視野,不可不稱贊酈道元的博大胸懷和長遠(yuǎn)的眼光。

      而正是《水經(jīng)注》的記載,不但補(bǔ)充了先秦和秦漢時期《河渠書》、《溝洫志》等記載的不足,而且還把三國兩晉乃至北魏時的治水工程勾畫出來。也正是利用前代河流的流路及其變遷,史念海先生的《中國的運(yùn)河》(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譚其驤先生的《兩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歷史地理創(chuàng)刊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是今天利用前人的記載而追溯黃河古道和決徙變遷成為可能。

      二、灌溉渠道

      《水經(jīng)注》對北魏及以前不同時期的全國水利工程記載多達(dá)百處之多,是一幅比較細(xì)致的中國水利工程地理分布圖畫。舉凡修建時間、地點(diǎn)、人員、工程結(jié)構(gòu)、效益、用水方式等,一一述及。而修渠對城市生產(chǎn)和生活用水,淤灌改良鹽堿土的作用也予以關(guān)注。甚至還對漢水、淮水流域的陂渠串聯(lián)的灌溉系統(tǒng)作了準(zhǔn)確地闡述。

      全國各地的水利工程記載詳備。河內(nèi)地區(qū)有曹魏河內(nèi)典農(nóng)司馬孚在沁水下游所修石門,旱澇開閉,游刃有余(卷九《沁水注》)。汾渭平原的黃河灘地,地下水和地表水豐富,“古人壅其流以為陂田,種稻”;“採挹河流”釀桑落酒(卷四《河水注》);山西黃土高原地區(qū),漢河?xùn)|太守潘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縣”(卷六《汾水注》)。北京地區(qū)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戾陵堰和車箱渠,歷經(jīng)嘉平二年(250年)、景元三年(262年)、晉元康四年(294年)三次修鑿,分別經(jīng)過劉靖、樊晨、劉弘等領(lǐng)導(dǎo),“自薊西北經(jīng)昌平,東盡漁陽縣潞縣,凡所潤舍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余頃”(卷十四《鮑丘水注》)。塞上地區(qū)的引沽河(今白河),東漢時“開稻田,教民種植,百姓得以殷富”(卷十四《沽水注》)。山東半島濰水沿岸的多處灌田堰堨(卷二十六《濰水注》),西域東川水,漢武帝時“可益通溝渠,種五谷,收獲與中國同”,“可溉田五千頃以上”(卷二《河水注》)。黃河上游洮水,東漢馬援“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而郡中樂業(yè)”(卷二《河水注》)。寧夏平原富平縣(治寧夏吳忠西)西黃河枝津,“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卷三《河水注》)。河套平原臨沃縣境河水枝津“北溉田”(卷三《河水注》)。其他長江流域水利工程最著名的要數(shù)李冰父子修的都安大堰(又稱湔堰、金堤,今都江堰)?!笆袢撕祫t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灌田萬頃”。三國蜀時,仍“以此堰農(nóng)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hù)之,有堰官”,設(shè)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和維護(hù)系統(tǒng)。蜀犍為太守李嚴(yán)還作堰引蒲江,“開水門,用灌郡下”(卷三十三《江水注》)。而沅江的序溪“最為沃壤,良田數(shù)百頃,特宜稻,修作無廢”(卷三十七《沅水注》);耒水上游郴縣西北的溫泉水,“左右有田數(shù)千畝,資之以溉”(卷三十九《耒水注》)。甚至遠(yuǎn)在交趾的平道縣,馬援“穿渠通導(dǎo)灌溉,以利其民”(卷三十七《葉榆水注》)。

      都城生產(chǎn)生活用水修渠以洛陽和平城為代表。北魏都城平城多依賴雁北地區(qū)的桑干河,“太和十年累石結(jié)岸,夾塘之上,雜樹交蔭”(卷十三《漯水注》)。東漢、曹魏、西晉及北魏后期皆都洛陽,酈氏《水經(jīng)注》卷十五、卷十六相關(guān)的水道詳載有關(guān)的水利工程。東漢張純修陽渠,改“堰洛水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贍”;魏都水使者陳協(xié)重修五龍渠和千金渠;后又再開新堨,修代龍渠(即九龍渠)。而永嘉初,李矩等又修千金堨,“以利漕運(yùn),公私賴之”。北魏遷都洛陽,“朝廷太和中修復(fù)故堨”,仍引谷水、陽渠繞城四周;而洛陽城中,陽渠穿引灌注,“枝流入石逗,伏流注靈芝九龍池”(卷十六《谷水注》)。

      用濁水淤灌田地,改良包括鹽堿土在內(nèi)的劣質(zhì)田地等記載也十分詳細(xì)。太行山麓漳水出水口的鹽堿地,魏文侯時西門豹和襄王時史起,皆“引漳以溉鄴”,“咸成沃壤”;曹操“又堨漳水,回流東注,號天井堰”,“作十二墱”,“令互相灌注”(卷十《濁漳水注》)。關(guān)中的水利工程,“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的鄭國渠,高含沙水改良鹽堿地,“關(guān)中沃野,無復(fù)兇年,秦以富強(qiáng)”,作用不可低估(卷十六《沮水注》)。漢時白渠,民亦歌之(卷十九《渭水注》)?!昂铀疂?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競引河溉田”(卷一《河水注》),“且溉且糞”,改良鹽堿土壤。

      淮水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是楚相孫叔敖修芍陂,“陂有五門,吐納穿流”(卷三十二《肥水注》)。其他引水工程多是陂塘與河流相串。《水經(jīng)注》所載汝南地區(qū)的陂塘有30多個,陂塘相互串聯(lián),廣泛分布于淮水干流及其支流慎水、汝水、濾水、穎水間,溝渠交織,形成了淮河流域灌溉網(wǎng)。漢水流域也與淮水流域的水利工程一樣。從南陽盆地的朝水(今刁河)上的樊氏陂、湍水上的六門渠“結(jié)二十九陂”、淯水(今白河)上的新野陂和豫章陂、比水(今唐河)上的湖陽陂、潕水(今洪河)上的馬仁陂等,這種由陂渠相串聯(lián)的小水網(wǎng)而發(fā)展成大水網(wǎng)。而在漢水中游的河谷地區(qū),今湖北宜城縣附近戰(zhàn)國時白起于夷水(今蠻河)立堨灌鄢,其渠后人改為灌溉工程而稱白起渠,沿途有土門陂、新陂、熨斗陂、臭陂、朱湖陂,“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為沃壤”(卷二十八《沔水注》)。漢水、淮水流域的陂渠串聯(lián)的灌溉系統(tǒng)解決了陂塘水源不足和引水渠道缺乏蓄水容積的缺點(diǎn),將蓄引結(jié)合起來,組成了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適應(yīng)于丘陵地區(qū)的自然條件而創(chuàng)造的水利工程技術(shù)。

      猜你喜歡
      水經(jīng)注河水黃河
      且將小蝦還給河水
      『涇渭分明』的河水
      多彩黃河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黃河寧,天下平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水經(jīng)注〉與魏晉南北朝地理文學(xué)文獻(xiàn)研究》簡介
      情系衛(wèi)河水
      『黃河』
      清清河水映菊鄉(xiāng)
      黃河知道我愛誰
      酈道元所見早期園林——《水經(jīng)注》園林史料舉要
      武功县| 汉阴县| 万州区| 盐津县| 辽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小金县| 方山县| 麻栗坡县| 上饶县| 侯马市| 武陟县| 沙田区| 康马县| 长汀县| 泰兴市| 温泉县| 洛宁县| 芷江| 贞丰县| 鞍山市| 山阳县| 信宜市| 眉山市| 涿州市| 汉川市| 云龙县| 包头市| 白朗县| 阜平县| 都兰县| 繁峙县| 南康市| 达日县| 梓潼县| 尚义县| 石河子市| 平阴县| 邻水| 郸城县|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