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CultureIndustry:從批判性術語到新經濟符號的概念演變

      2010-04-08 10:51:59范正宇
      關鍵詞:阿多諾大眾文化文化產業(yè)

      范正宇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文化教研部,浙江杭州310024)

      CultureIndustry:從批判性術語到新經濟符號的概念演變

      范正宇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文化教研部,浙江杭州310024)

      作為Mass Culture(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大眾文化)的替代性語詞,主要由阿多諾發(fā)明的Culture Industry,是一個說明Mass Culture工業(yè)化生產機制并揭示其文化統(tǒng)治實質的批判性概念。該術語在改革開放初傳入中國并譯作“文化工業(yè)”,其批判性意涵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曾一度高揚。但隨著學術與實踐因素的雙重解構,“文化工業(yè)”逐漸被作為新經濟概念的“文化產業(yè)”(Culture Industries)所替代。這一概念演繹,固然有助于文化產業(yè)的大發(fā)展,但文化批判意識的日益弱化,乃至缺失,客觀上助長了文化產業(yè)領域中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的“大躍進”局面。加快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需要重新確立文化批判的基礎性位置,建立中國的文化批判理論,形成寬容風氣。

      ]Culture Industry;語詞實踐;文化工業(yè);文化產業(yè);事實性解構

      作為一個可望文生義的業(yè)余性常識,當下正加快發(fā)展的“文化產業(yè)”,其中文書寫形式,可對應于英文的Culture Industry;但作為一個專業(yè)性常識,二者的實際意涵,并非如詞面上那樣相互匹配。尤其從概念內在稟賦的“語詞實踐”意義來看,二者間的社會實踐旨趣及功能,甚至截然相反。

      概略地說,在初義及本義上呈現的Culture Industry,原本是一個批判性的理論術語,指向貶義的Mass Culture(特殊語義的“大眾文化”)現象,凸顯人文理性的否定性色彩;“文化產業(yè)”則屬于一個張揚發(fā)展主題的實用性概念,指向新經濟領域的“文化產業(yè)化”及“產業(yè)文化化”征象,具有明顯的工具理性傾向,乃至逐漸流顯出“新經濟圖騰”般的魔幻動漫色譜。詭異的是,在本土復雜語境的互動之下,后者對前者竟然演繹出180°的語義大翻轉。

      本文欲借用歷史文化語義學的視角與分析方法,將Culture Industry與“文化工業(yè)”、“文化產業(yè)”(后文不時簡稱“工業(yè)”、“產業(yè)”,并在涉及理論內容的場合下,簡稱“工業(yè)論”、“產業(yè)論”)作為分析對象,來具體探究二者在批判性術語與新經濟符號之間的概念演變過程。個中關切,始終攜帶著文化產業(yè)如何“加快發(fā)展”的沉重憂思。

      一、作為批判性術語的Culture Industry

      Culture Industry的原創(chuàng)知識產權,歸屬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或“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西方現當代社會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頗富傳奇的是,這一聲名顯赫的學派與其獨創(chuàng)發(fā)明的Culture Industry,都是在流亡、客居的人文苦旅中形成的。

      1923年,法蘭克福大學掛牌成立社會研究所。1933年納粹上臺,該所因教授們的猶太籍貫而遭查封,所有成員頃刻鳥散于歐洲各國。其中多數跟隨第三任所長霍克海默攜研究所圖書大規(guī)模逃亡到日內瓦辦事處,并于當年底流亡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棲身。除本雅明滯留法國外,包括阿多諾在內的其他主力成員均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先后輾轉至紐約會合,1941年又集體流寓洛杉磯。迄止1949年重返法蘭克福大學,其旅美時間竟長達16年。據美國專家證實:旅美16年中,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影響之深遠程度,足可媲美愛因斯坦主持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

      法蘭克福學派賴以顯山露水的立名標志,是1936~1945年成型的“批判理論”;首創(chuàng)Culture Industry概念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下稱《啟蒙》),也是在1941~1945年間,由學派第一代兩大次第領軍人物霍克海默與阿多諾聯袂創(chuàng)作(目前有1990年重慶出版社和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兩個中譯本,本文所引均據后者。因該書主要思想出自阿多諾,故本文談“文化工業(yè)”主要提阿多諾)。

      作為理論術語,Culture Industry從始至終都是一個透徹到極致的批判性概念。首先,它是基于批判性立場來揭示Mass Culture(晚期資本主義背景下的大眾文化)實質的否定性概念。據阿多諾后來回憶,《啟蒙》初稿使用的術語還是Mass Culture,定稿時才正式發(fā)明Culture Industry加以替代。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兩者不外乎一實二名的同語反復;但若以符號學方法分析,一實二名僅僅體現“能指”與“所指”搭配的符號任意性,其“意指”關系所呈現出的符號意差,卻判若天壤。正如阿多諾所說,Mass Culture術語強調通俗藝術系由大眾自發(fā)產生,Culture Industry術語則截然相反,強調這其實是“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與商業(yè)資本合謀,自上而下地為大眾量身打造出來的文化商品,是商品拜物教對文化的物化結果[2]。其次,它是從文化批判角度來透析啟蒙理性實質的否定性概念。在霍、阿看來,僅僅從政治經濟學的商品解剖角度,已不足以解釋晚期資本主義統(tǒng)治方式的奧秘,還必須在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基礎上,進一步增添對文化生產機制的解析。如果說,《啟蒙》一書的主題在于揭示以工具理性為核心的啟蒙理性的實質(從征服自然到階級壓迫再到人心奴役),那么,作為全書的焦點,Culture Industry所集中揭示的,則是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文化生產機制的實質:大眾文化的標準化、模式化、規(guī)模化的顯型生產體制,及其據此同化、整合、操控大眾文化心理的隱型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機制。一句話,其批判鋒銳的終極指向,始終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新型統(tǒng)治方式——隱蔽在大眾文化生產機制背后的文化霸權,即阿多諾語義的“文化宰制”或“文化統(tǒng)治權”?;簟︸R克思的“修正”或超越,主要在于Culture Industry所攜帶的文化分析與文化批判方法。

      作為“批判理論”的軸心,Culture Industry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精英人物的思想精華所在。該學派最終被定義、定格為“社會批判理論”的顯著標志,即基于《啟蒙》中Culture Industry概念的橫空出世。不僅學派批判哲學“辯證法工程”的系統(tǒng)骨架賴以支撐(從1933年“辯證邏輯提綱”到1966年《否定的辯證法》之間承先啟后的關鍵樞紐);而且還與學派此前形成的政治、經濟分析視角相呼應,最終成就了學派經濟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三大維度齊備的社會批判理論架構。如果說,《啟蒙》是社會批判理論山巒的主脈,那么,Culture Industry概念及理論思想,則是主脈上那座高聳的主峰。就此意義而論,Culture Industry足以成為整個社會批判理論的精神旗幟。1947年出版后,《啟蒙》即開始跨洋旅行,不僅迅速在德國引起強烈反響,還隨著英譯本1971年的出版、特別是美國法蘭克福學派研究大家馬丁·杰伊《辯證的想象》①中譯本取其副標題為書名《法蘭克福學派史》,單世聯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973年的問世及其西班牙文、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版的相繼面世,在美歐學術界重新燃起巨大的研究熱情??梢哉f,Culture Industry迄今仍傲然聳立的倔強生命,恰恰源自大眾文化不斷從反面提供的素材資源。正是在批判性研究的學術前沿上,Culture Industry理論才被視為大眾文化研究的開山、現當代“文化研究”的“元理論”之一。

      二、“文化工業(yè)”的本土解讀與解構

      從入境中國之時起,Culture Industry就被譯為“文化工業(yè)”?!秶馍鐣茖W》1979年第2期刊發(fā)了西德學者《評〈辯證法的幻想〉》(即馬丁·杰伊《辯證的想象》)的書評專著摘譯,其中,“文化工業(yè)”作為一個沒有附帶任何內容介紹的空洞名詞首次現身。此后默默潛伏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熱”間,才在一批以“批判性”口吻評介法蘭克福學派的文章中,稀稀落落閃現出有關“文化工業(yè)”思想內容的段落,并大體經歷了從比較負面到漸趨正面的評介過程②典型如鄭杭生、劉繼《法蘭克福學派與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1986年1期)一文,對“文化工業(yè)”就以批判為主;而劉繼數月后的《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的批判》(《哲學研究》,1986年5期)一文,則開始較多肯定。。直到1989年《讀書》第1期發(fā)表趙一凡《法蘭克福學派旅美文化批評》,才開始從正面來隆重薦舉。

      在“文化工業(yè)”入境中國的同時,來自日語的“文化產業(yè)”,也“悄悄進村”。上引同期《國外社會科學》上,還摘譯了貴島正道的《歷史轉折時期的日本形象》一文。其中,“文化產業(yè)”也作為沒有附加解釋的空洞名詞露面。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產業(yè)”被作者視為日本經濟轉型方向之一而加以強調,它顯然就是后來日下公人《新文化產業(yè)論》(1989年7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中所鼓搗的“文化產業(yè)”,其語義已經與西歐出現的Culture Industries有明顯對接關系,從而與阿多諾的Culture Industry旨趣相反。與“工業(yè)”入境后思想內容逐漸披露的情狀有所不同,“產業(yè)”進村以來,雖不時夾雜在一些介紹日本現狀的報刊文章中閃爍其身,但大體都作為不附帶具體語義的抽象名詞出現。

      “工業(yè)”與“產業(yè)”的入境、進村時刻,正當改革開放之初思想解放的黃金時節(jié)。由于改革開放的主題訴求直指“現代化”(即使語義更為寬泛的“發(fā)展”,迄今也基本表述為“追趕西方”的意涵,典型如費老先生的“三級兩跳”說),因此,如何因應現代化主題,或者說,通過什么途徑及方式來切入和參與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層面的現代化進程,將成為決定“工業(yè)”與“產業(yè)”語詞實踐前途與命運的根本因素。就此而言,阿多諾“工業(yè)論”與日下氏“產業(yè)論”各顯優(yōu)劣。前者稟賦豐沛的理論資源并兼具深厚的學術底蘊,但其批判啟蒙理性/工具理性的堅韌態(tài)度及其反現代性的鮮明色彩,則無疑大大增添了融入本土語境的難度;后者雖理論根基浮泛,但其對“文化產業(yè)化”趨勢的敏感、直白、狂放的鼓吹,卻與本土焦灼的現代化情緒極易合拍。二者前途、命運的交錯起落,于此隱然若現。

      1990年獨立發(fā)生了兩起原本具有內在關聯的事情:《啟蒙》第一個中文譯本悄然出版;足堪本土第一個大眾文化范本的50集電視連續(xù)劇《渴望》,以空前盛況熱播。在三年后興起的“人文精神大討論”中,新興的大眾文化便成為其中的焦點話題。作為反方(大眾文化批評方)的一件新式理論武器,“文化工業(yè)”適時登場。

      最早持械上陣的,是當時還算新銳之士的陶東風。在其《欲望與沉淪——當代大眾文化批判》(《文藝爭鳴》,1993年6期)中,對大眾文化給予了阿多諾式的“工業(yè)”解讀:大眾文化“特指現代化都市工業(yè)社會或大眾消費社會的特殊文化類型,是通過現代化的大眾傳媒所承載、傳遞的文化產品……作為一種工業(yè)化的文化生產,大眾文化在下列三個方面是與工業(yè)生產相似的。首先,大眾文化的生產方式與工業(yè)生產方式一樣,是一種以現代科技為基礎的批量化、標準化、復制性的生產;其次,大眾文化的價值軸心是經濟效益;再次,大眾文化的生產目的是創(chuàng)造消費使用價值,滿足大眾(主要集中于現代化大城市)的消費需要”。文中還明確強調:“大眾文化從屬于阿多諾所說的‘文化工業(yè)’”;“大眾文化或稱文化工業(yè)”。

      如果說,陶東風還只是從側面解讀,金元浦則第一個從正面進行解讀:文化工業(yè)“這一概念并非指稱文化產業(yè)的具體生產方式,而是指晚期資本主義商業(yè)文化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guī)模地復制、傳播的大眾娛樂文化體系……在資本主義文化工業(yè)的壟斷下,一切大眾文化都變成了同一的、標準化的商品……文化工業(yè)在本質上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同時,文化工業(yè)以獨特的大眾宣傳媒介,操縱了非自發(fā)性的、物化的、虛假的文化,成為束縛意識的工具……即通過娛樂來欺騙和奴役大眾”[3]。

      使用一個加法來看,兩人的解讀大體已涵蓋了“文化工業(yè)”概念的基本思想。如果考慮到阿多諾本人始終沒有給出概念的定義,這就尤顯難得。更何況,這還是本土學者的首次解讀。其初步結果也相當不俗。在亮出新式武器的前提下,不僅給正方以較大震懾,更是在反方陣營內傳授了武器和招數。正是在陶、金之后,反方才開始使用法蘭克福裝備。

      就語詞實踐而言,陶、金二文可謂意義非凡。首先,由于兩人均是在專文批判大眾文化的場合下解讀“文化工業(yè)”的,因此,“工業(yè)”概念已成為實實在在楔入當代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具體符號。其次,由于“工業(yè)論”獲得反方主力的認可并開始采用,加上一些主流媒體(尤其是讀者群體較大的文學類、讀書類、新聞類報刊)的披露而放大了效果,因此,概念和理論的傳播意義已經超越了“大討論”的具體場域。具體表現為三種情況:一是許多人在沒有親自了解概念內涵的前提下,不明就里地把“工業(yè)”與“產業(yè)”當作同義詞使用?;蛲牟⒂?,或以“工業(yè)”說“產業(yè)”,又或以“產業(yè)”說“工業(yè)”。這種人云亦云的“套套主義”(tautology),固然浮泛,但卻表明“工業(yè)”概念的初級傳播效應已迅速流瀉出學術領域。二是在一般的文學、美學研究和實體文化產業(yè)討論等的專業(yè)性場合使用“工業(yè)”概念或交錯使用“工業(yè)”與“產業(yè)”術語。三是在實體業(yè)界使用“工業(yè)”概念。典型如當時一間小有名氣的國有文化企業(yè)的總經理,在相當了解文化工業(yè)機制的前提下,從正面使用“工業(yè)”概念[4]。

      這些情況表明,“工業(yè)”概念的語詞實踐,曾經有一個不俗的開場。孰料好景不長。

      1995、1996兩年,旅美學者徐賁連續(xù)在重量級刊物上發(fā)表系列文章,除了搬運美國學者對“工業(yè)論”的批評外,還敏銳地使用了“現代化”這一改革開放的“元話語”來加以“點穴”:以媒介文化為代表的中國現代大眾文化,與社會啟蒙、工業(yè)化和現代化是同步發(fā)展的,對民眾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并據此號召“走出阿多諾模式”!①系列文章包括:《評當代大眾文化批評的審美主義傾向》,《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能動觀眾與大眾文化空間》,《戲劇藝術》,1996年第1期;《影視觀眾理論與大眾文化批評》,《文藝爭鳴》,1996年第3期。出人意料的是,從參與討論之初就嗅出話語權爭奪味道的陶、金二人,在1994年秋季就開始在締結所謂“第三方”二人同盟施展“雙面打”功夫的基礎上[5],迅速轉身。先是金元浦緊接徐賁前兩篇文章之后,在《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5年第6期上發(fā)表《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yè)的當代發(fā)展》一文,從此開始棄“工業(yè)”而鼓吹“產業(yè)”,以實際行動拋棄阿多諾;然后輪到曾經以系列論文運用“工業(yè)論”批判大眾文化的陶東風,在反方主將紛紛撤離討論戰(zhàn)場、討論主題也已經切換到語調相對平和的大眾文化學術辯論之后,一邊頻頻為其《欲望與沉淪》簡單套搬“工業(yè)論”致歉“悔作”,一邊又儼然以正方新主將的身份登擂,連續(xù)撰文對反方的殘兵流寇予以痛擊。陶氏最厲害的招數有二:一是承接徐賁“點穴”的路徑,祭出著名的“錯位說”,反復重申“工業(yè)論”不切合中國現代化語境;其二是在徐賁引薦基礎上,全方位引進美國最新潮的“文化研究”范式來屏蔽、替換法蘭克福系的大眾文化研究范式[6]。至于美國范式是否與中國大眾文化語境契合或錯位,卻始終語焉不詳。

      由于二氏系從反方經第三方而倒戈正方,其學術示范聲波與行為藝術影響均不言而喻。這雙重影響,從反方的節(jié)節(jié)潰敗到正方營壘的不斷壯大,就可見一斑。不過,放大二氏的作用也有失公允。畢竟,“錯位說”并未從學術上達到解構“文化工業(yè)”的目的。至于反方的次第撤軍,修煉不足固屬內因,但客觀環(huán)境有利于正方卻是不爭的事實。

      1996年由北京市政府主導的“首都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試驗性提出“文化產業(yè)”戰(zhàn)略構想,次年即在第八次市黨代會報告中正式決定“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并發(fā)出建設“全國重要文化產業(yè)基地”的雄心壯志。在首都的示范作用下,東、中、西部主要省會城市,也積極跟進舉辦文化產業(yè)戰(zhàn)略研討會。地方政府造勢的實際意義,顯然超過學術饒舌的作用。

      經過地方政府實驗后,“產業(yè)”概念終于進入最高決策系統(tǒng)。在1998年文化部新設文化產業(yè)司的基礎上,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五計劃”建議》,“文化產業(yè)”概念首次經中央正式文件提出并取得正式合法性。2002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將文化創(chuàng)造性地分為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兩大部類;次年三中全會《決定》,又進一步提出更具改革操作性的“公益性文化”與“經營性文化”概念,并明確微觀層面的文化體改目標是要“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業(yè)集團”;加上下年四中全會“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的重大命題,就形成了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分途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機制(筆者曾在一份未公開發(fā)表的研究報告中概括為“文化(發(fā)展)二元機制”)。就筆者視野所及,這應當屬于地地道道的中國原創(chuàng)——沒有任何發(fā)達國家的理論參照與政策經驗可循。

      在地方對口官員看來,這一體制/機制變革的戰(zhàn)略重心,意在推動文化產業(yè)的大發(fā)展②結合此后全國各地的實際進展情形看,的確呈現了產業(yè)突進和事業(yè)相對滯后的格局。由此也衍生出事業(yè)與產業(yè)發(fā)展失調的后遺癥問題,致使中央屢屢強調要“協調發(fā)展”?,F今不斷加大公共文化體系及平臺建設的力度,便意在于此。。不過,在此基礎上,筆者倒解讀出另一層含義:體制區(qū)分還兼具重新配置文化資源與文化功能的目的。尤其就功能配置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削減產業(yè)部類承載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使其娛樂化、休閑化色彩更顯單一,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產業(yè)化功能。這樣,不僅文化產業(yè)名正言順地獲得正面定位,也使娛樂層面的大眾文化在中性意涵上與歐美的Popular Culture進行了成功對接。

      于是,事業(yè)、產業(yè)分途發(fā)展的二元機制及政府主導的產業(yè)化進程,就在客觀上完成了對“文化工業(yè)”的事實性或實踐性解構。事實上,在往后文化產業(yè)急行軍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爭論再也不曾出現。這一實踐性解構,無論從經濟發(fā)展還是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層面考量,都體現出“不爭論”的高深智慧:不僅從實踐層面對Culture Industry的否定性意涵進行了逆轉,而且在WTO協議中弱勢產業(yè)保護條款的倒計時催逼下,實效性地做大了本土文化產業(yè)。

      2005、2006年,國家統(tǒng)計局相繼頒發(fā)了《文化及相關產業(yè)分類》、《文化及相關產業(yè)指標體系框架》,對文化產業(yè)作出了官方文本的正式定義:“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這就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個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文化產業(yè)定義進行了全球化接軌,從而標志著Culture Industry在中國已經從最初的批判性術語,演變成一個新經濟概念。此后各級政府便開始大密度推出各類產業(yè)政策,到去年《文化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出臺前,各大城市的文化產業(yè)園區(qū)、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已呈風起云涌之勢。而“文化產業(yè)”又進一步延伸為“創(chuàng)意產業(y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概念,并漸次成為所謂“尖峰”創(chuàng)意城市的官方用語①如“創(chuàng)意產業(yè)”(從英國進口的Creative Industries)之于上海、深圳;“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從臺灣引進的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之于北京、杭州。,流顯出“新經濟圖騰”般的魔幻動漫色譜。

      三、加快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需要文化批判鏡照

      歷史富有辯證法。文化工業(yè)的本土解讀與解構,固然有助于文化產業(yè)的大發(fā)展,但作為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相應代價,不僅文化批判意識日益弱化,乃至缺失,而且也在客觀上助長了文化產業(yè)領域中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的“大躍進”傾向。其中,諸如文化GDP浮夸、創(chuàng)意園區(qū)“房地產化”及“創(chuàng)意空心化”等現有弊端,已不堪到令人惴惴不安的地步。甚至連陶東風都忍不住說,“文化發(fā)展不能搞大躍進”,“文化大發(fā)展不同于經濟大發(fā)展,不是資金大投入、利潤大回收”[7]。僅筆者今年參加過的有關“加快發(fā)展”專題討論、調研活動中,產業(yè)“大躍進”現象都成為一些基層干部和業(yè)界人士紛紛議論的話題。今年《文化藍皮書》發(fā)布會上,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就明確說:“批判精神,是我們今天最缺乏的,特別是在社會科技領域里。我們期待著在這個領域里有所發(fā)展?!盵8]對此,筆者有心接著說:加快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需要重新確立文化批判在社會發(fā)展、文化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基礎性位置。

      (一)確立文化批判的基礎性位置

      任何社會現實,都存在并不斷產生種種問題和矛盾。社會的發(fā)展,就是通過發(fā)現、說明、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而實現。存在問題是正常的,不去發(fā)現、說明和解決問題才不正常。和諧社會的提出,是因為現實中存在太多不和諧因素,克服種種不和諧因素,社會才能趨于和諧。和諧社會概念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不回避問題,直面問題。因此,基于問題意識的文化批判,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條件之一。

      社會由文化來呈現,社會發(fā)展也取決于文化的發(fā)展。文化發(fā)展如果離開文化反思或文化批判,必然產生物欲橫流的人文危機。只有在文化批判的鑒別基礎上,民族素質才能得到實效提升。這也是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題中要義。在筆者看來,所謂“文化力”的最基本含義,是文化透過國民素質而作用于經濟、政治、社會發(fā)展的無形影響力。因此,文化批判也是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必要基礎。

      文化批判更是文化產業(yè)加快發(fā)展的基礎性前提。如果文化批判繼續(xù)缺席,那么,產業(yè)躍進過程,將不免不斷重復以新問題遮蔽或轉移老問題的改革陷阱。當問題不斷堆積到如山的程度,那就成了要命的問題。需要特別警示的是,文化產業(yè)畢竟不是單純意義的經濟范疇,一旦出大問題,其連鎖效應巨大,弄不好就可能成為那根“最后的稻草”。

      (二)建立中國的文化批判理論

      首先需要重新閱讀、理解阿多諾(包括整個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尤其要在認真研判中國國情及文化產業(yè)個性、地位及發(fā)展趨勢的前提下,消化阿多諾。要真正“加快發(fā)展”,不能繞過,更不能走出阿多諾。

      其次要在消化基礎上發(fā)展阿多諾。其中,也包括對阿多諾的重新審視、質疑和內在批判,這是發(fā)展阿多諾的必要基礎。阿多諾當然具有歷史局限(事實上,包括馬克思在內,沒有一個歷史偉人不具有歷史局限性),至少,“文化工業(yè)”概念已不足以充分解釋文化產業(yè)化之后產業(yè)文化化的新趨勢。更何況,作為“工業(yè)論”哲學基礎的“否定辯證法”,還需要加以“否定之否定”,不然,我們難免也因為看不到前途而成為“絕望的阿多諾”。只有超越阿多諾,才能完成阿多諾。

      其三,要在發(fā)展阿多諾的基礎上建立中國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論。沒有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論就不足以說明中國文化(包括事業(yè)和產業(yè))乃至中國社會的問題,就會永遠按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范式來思考中國自己的問題,最后也總是中人家的招數。只有通過建立中國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論,才能建立中國自己的文化產業(yè)理論。就此而言,只有讓文化批判精神之旗幟高高飄揚,中國思想和中國創(chuàng)意才能真正發(fā)生,文化產業(yè)(在“內容產業(yè)”意義上)才能因此而靈動。

      其四,在此意義上,還需要培育文化批判隊伍,使之與創(chuàng)意群體共生共榮,由此孵化富有質疑精神和逆向思維的創(chuàng)意階層。批判、質疑是一切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批判、質疑就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問題的發(fā)現和充分討論,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只能憑空想象。在“創(chuàng)意城市”遍地開花的年代,為何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意人才?沒有文化批判隊伍及其批判精神的激蕩,創(chuàng)意園區(qū)徒具擺設,創(chuàng)意群體無所憑依。

      《文化藍皮書》第一主編張曉明算是對中國文化產業(yè)最有發(fā)言權者之一,他曾不無憂慮地說,我國文化產業(yè)研究論文、研究機構、研究論壇已經“泡沫化”,但理論仍然大大落后于實踐[9]。不過,這位早期翻譯過《法蘭克福學派史》的學者,在分析原因的時候,遺落了一個他最不應該遺落的事實——缺乏文化批判。

      (三)形成寬容風氣

      要形成中國式的文化批判理論,最基本的條件是寬容。包括憲法意義的寬容、社會風氣的寬容和產業(yè)主管部門的寬容。在文化產業(yè)仍然由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后者顯得特別重要。

      現在,“創(chuàng)意無極限”已經從廣告蔓延為流行語。但還沒人為它加一個公益性的副標題——創(chuàng)意無禁區(qū)。有禁區(qū)就有極限,無禁區(qū)是無極限的保障性前提。只有普遍的寬容,包括對批判的寬容,才可能實現創(chuàng)意無禁區(qū),從而創(chuàng)意無極限。

      別怕,批判不是“對著干”。批判確屬“反題”,但卻是以“反題”形式謀“正題”,相反相成。只做正題,屬于回避問題的鴕鳥態(tài)度,那樣去“加快發(fā)展”,只能吹大泡沫,欲速不達。用反題方式做正題,屬于辯證法。

      即使不附帶對策的批判,只要能發(fā)現和說明問題,也十分需要。這既可以給他人的對策研究提供基礎,也可以引起廣泛的思考、激蕩創(chuàng)意。阿多諾就只顧批判,但美國大眾文化卻在“文化工業(yè)”這一否定性幽靈的終身纏繞下,成為全球老大,也成為美國的驕傲。更深層一點說,沒有法蘭克福學派對美國學術界的思想激勵,很難想象后者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第一。美國對“工業(yè)論”及其社會批判理論的巨大寬容與敬仰,非常值得玩味。

      只有在國家與社會達成敢于、勇于并樂于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的共識性基礎上,我們才能不斷及時地去發(fā)現、說明和解決各類“發(fā)展中的問題”,從而切切實實地“加快發(fā)展”,切切實實地奔往和諧社會。這就是文化批判的現實意義。

      [1]趙一凡.阿多諾:西馬之否定:上[J].中國圖書評論,2007,(5).

      [2]阿多諾.文化工業(yè)再思考[M]//文化研究:第1輯.高丙中,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金元浦.試論當代的“文化工業(yè)”[J].文藝理論研究,1994,(2).

      [4]侯萬寶.關于文化工業(yè)的思考[J].中外企業(yè)家,1995,(4).

      [5]①陶東風,金元浦.從碎片走向建設——中國當代審美文化二人談[J].文藝研究,1994,(5);②陶東風,金元浦.人文精神與世俗化——關于 90 年代文化討論的對話[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2).

      [6]①陶東風.文化批判的批判[J].天津社會科學,1997,(3);②陶東風.批判理論與中國大眾文化批評——兼論批判理論的本土化問題[J].東方文化,2005,(5);③陶東風.批判理論的語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批評[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7]陶東風.文化發(fā)展不能搞大躍進[N].四川日報,2008-03-26.

      [8]2010年《文化藍皮書》發(fā)布會暨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中國網2010年5月6日直播文字實錄[EB/OL].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0-05/06/content.

      [9]張曉明.文化產業(yè)理論要跟上實踐[N].學習時報,2006-12-25.

      G114

      A

      1001-4799(2010)06-0098-06

      2010-03-16

      范正宇(1957-),男,重慶人,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文化教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實證研究。

      鄧建華]

      猜你喜歡
      阿多諾大眾文化文化產業(yè)
      《拯救表象
      ———阿多諾藝術批評觀念研究》評介
      美育學刊(2021年2期)2021-04-01 08:28:34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觀察與反思
      中國社會現代轉型與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
      阿多諾對前衛(wèi)藝術創(chuàng)作技法的批判
      藝術探索(2019年1期)2019-04-17 03:47:46
      作為音樂史家的阿多諾
      ——論《貝多芬:阿多諾音樂哲學的遺稿斷章》的未競與超越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氣排球的大眾文化屬性探析
      文化產業(yè)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產業(yè)
      中國記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泸溪县| 扬州市| 永春县| 西贡区| 阿克陶县| 新密市| 宿迁市| 石嘴山市| 平山县| 四川省| 芮城县| 威宁| 都安| 阿巴嘎旗| 永丰县| 临邑县| 六枝特区| 措美县| 西贡区| 禄丰县| 井陉县| 湘潭县| 锦州市| 云霄县| 都昌县| 海淀区| 化德县| 张掖市| 莲花县| 都匀市| 邓州市| 武宣县| 东至县| 吉安县| 比如县| 姜堰市| 呼玛县| 昔阳县| 襄汾县| 桂阳县|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