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wèi)國
(咸寧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北 咸寧 437100)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現(xiàn)狀述評
程衛(wèi)國
(咸寧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北 咸寧 437100)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項科學事業(yè),更是一項藝術事業(yè),是塑造人的靈魂的獨特藝術活動。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理論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對以往的研究進行全面的梳理,把握其基本走向和發(fā)展態(tài)勢,是我們開展進一步研究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現(xiàn)狀;綜述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命題,真正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進行理論上的研究,發(fā)端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迄今為止已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對以往的研究進行全面的梳理,把握其基本走向和發(fā)展態(tài)勢,是我們開展進一步研究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前提。
從縱向看,這20多年的研究大致可以劃分出三個界限不很清晰的發(fā)展階段:
1.80 年代前期的醞釀階段。80年代初,李燕杰、劉吉、曲嘯等思想教育藝術家以一種真誠、平等、理解、關愛的態(tài)度,通過對話、演講等將知識性、思想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的方式與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受到熱烈歡迎并引起轟動,進而在社會上刮起了一股演講熱潮。人們在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巨大魅力的同時,也開始了對這一現(xiàn)象的理性審思。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大背景下,中央有關領導明確指示:“要認真總結思想教育藝術家們的工作經(jīng)驗,以改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要培養(yǎng)千千萬萬個李燕杰?!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呈現(xiàn)呼之欲出的“臨盆”狀態(tài)。
2.80 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的啟動階段。1986年2月,青年教育藝術研究所在首都師范大學成立;1988年5月又成立了全國性學術團體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1990年1月,《教育藝術》雜志創(chuàng)刊;緊接著在研究會組織下成立了《中國當代思想教育藝術精華叢書》編委會,并開始陸續(xù)出版。這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的成立和學術刊物、著作的出版發(fā)行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開始正式啟動。
3.90 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全面探索階段。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全面展開,理論研究領域不斷分化和細化,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納入學術視野進行專門研究;同時在德育學科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德育美學和德育藝術研究也應運而生并獲得了一定的學術空間。以此為契機,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出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從而步入全面探索階段。
綜觀這20多年的研究,主要在三個層面上展開:
一是本體性研究。這類研究所關注的是“為什么、是什么”之類的問題,側重于基礎性理論探討層面,主要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概念、命題、內(nèi)涵、本質(zhì)、特征、功能、過程、原則、規(guī)律以及一些特有范疇(如魅力)等方面進行研究。
韓福云《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藝術》一文,從和諧、真誠、邏輯、情感、人格五個方面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力量之源。劉利才《試論德育藝術的特征及功能》一文,論述了德育藝術的三大特征與四大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與借鑒價值。[1](p19)杜萍在《高校德育審美化初探》一文提出,實現(xiàn)德育審美化是高校德育走出誤區(qū)的出路所在,認為德育審美化不只是德育對美的工具性借鑒,而是要使德育與美育有機整合、融為一體,從而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2](p64)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些只是把美和藝術作為德育手段、工具的思想。郭海燕在《青年思想教育的藝術》一文中認為,思想教育藝術理論所著力研究的是如何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取得思想教育的實際效果。這實際上說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追求,即藝術魅力與藝術價值。她從情感、形象和哲理三個方面探討了思想教育藝術魅力的形成規(guī)律。彭文曉《關于德育美的思考》一文,從分析德育困境的原因入手,提出實現(xiàn)德育美是德育擺脫困境的出路所在,然后進一步論述了德育美的可能性與意義以及實現(xiàn)德育美的途徑。作者認為,德育美是要實現(xiàn)德育對美的精神借鑒,使美成為德育的精神內(nèi)涵與深層理念,從而使德育呈現(xiàn)出美的特性。[3](p73)這一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它為德育美化、藝術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參考框架”。德育美、德育藝術決不只是德育對美和藝術的外在的、皮相化的工具性借鑒,而首先應該是一種精神的灌注和融入。這雖然是從德育的角度而言,但一般地也適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劉利才《試論德育藝術》一文,在學科視野下對研究德育藝術的意義、德育藝術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4](p16)雖然有很多觀點還值得商榷,但作者試圖構建德育藝術理論體系的努力對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是有益的,也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揭示了可能的發(fā)展趨勢。劉峰在《論德育的美學意蘊》一文中,從德育對象美、內(nèi)容美、方法美、教師美和效果美五個方面論述德育過程是一個蘊含美、展示美、發(fā)現(xiàn)美、實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朱宇波《論德育藝術的掌握》一文,從德育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分析了掌握德育藝術的可能性、階段和特點。張啟春、張靜在《淺談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一文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就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種基本技能,并著重探討了語言、感染、對比和疏導四類工作藝術。李幼斌和吳冬春在《論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原則和要求》一文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為使抽象的理論更容易為受教育者接受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法、技巧的總稱,并提出了一條基本原則和五個具體要求。但由于他們將藝術等同于技術的狹隘界定,其原則與要求也就失去了對藝術的適用性。沈江《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探析》一文,從理論、情感、語言、情境、典型幾方面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形態(tài)。另外,郭芙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享受價值》一文,實際上談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享用性功能。
二是應用性研究。這類研究關注的是“怎么做”之類的問題,側重于實踐操作層面,主要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各種具體藝術策略、方法、途徑、手段、技巧等方面進行的探討。
張滄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溝通”藝術》探討了溝通藝術。嚴永年《多角度探尋德育的辯證藝術》一文,從堵與疏、顯與隱、婉與直、剛與柔、知與行、高與低六個方面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藝術。熊志忠、嚴雄、趙建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批評藝術》一文探討的是批評藝術。楊年昌《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勵藝術》探討了激勵藝術。馬能義在《“說服”的藝術》一文中著重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藝術。楊福庚、蘇益南《高校思政工作的語言藝術》;楊軍華的《淺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語言藝術》;田曉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語言藝術》;丁紅瑞《思想政治教育要講究語言藝術》;孫英《德育的語言藝術》等文,都著重探討了語言藝術。其中尤以中央黨校劉玉瑛的專著《思想政治工作語言藝術》和西南師大梁光志的碩士學位論文《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的探討最為全面而充分。孫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用幽默藝術》探討的是幽默藝術。楊波《德育教育機智中的“六要”》實際上談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機智這一獨特的藝術技巧。吳恩銀在《淺論學校德育機遇的把握藝術》、《淺論學校德育信息的捕捉藝術》和《淺論學校德育資源的開發(fā)藝術》三篇文章中分別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機把握藝術、信息捕捉藝術和資源開發(fā)藝術。洪贊云《淺談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把握適度的藝術》則主要討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度”的把握藝術。這些大多屬于微觀層次的技巧性藝術,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方法體系中最復雜、最微妙的領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藝術性能夠充分展現(xiàn)的地方。對它們的研究可以豐富和深化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認識。但是,由于藝術技巧和實踐活動直接同一,某種特定的藝術技巧往往只能適用于某種特定的情況,而我們所要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方法,應該具有相對普遍的適用性,以便能夠指導千差萬別的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實踐。因此,對特定藝術技巧的“個案”研究,不應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方法理論的重點甚至應該排除在外,除非這種技巧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實踐中經(jīng)常的、大量的運用。例如辯證藝術,語言藝術,幾乎不管什么類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需要運用,那么就有必要加以研究。語言實際上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載體手段而受到“青睞”的。這里的關鍵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方法首先需要對方法體系進行科學的、合理的分層。
三是總體性研究。這類研究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命題(專門研究對象)進行總體上的研究,試圖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理論框架與理論體系;它是前兩個層面的研究進一步提高、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其最終發(fā)展方向有可能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藝術(論)學科。這一層面的研究在目前還只能說是開了個頭,研究成果極少,層次也不高。本課題的研究正是希望在這方面有所推動和深化。
前述兩個層面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實際上已經(jīng)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觸碰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命題,比如郭海燕談青年思想教育藝術,劉利才談德育藝術等,都蘊含著把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德育藝術作為一個總命題來進行理論研究的思想。本人2004年發(fā)表《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和《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藝術》等文章也是沿著這一研究思路進行的鋪墊性工作。中國教師報發(fā)表的馬朝宏的文章《教育是科學,更是藝術》一文和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石亞軍教授發(fā)表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的《把德育做成科學事業(yè)、人文事業(yè)和藝術事業(yè)》一文,都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德育藝術作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德育科學相并列、對舉的一個命題。這也就是意味著,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用科學之眼來觀照、以科學的方式來掌握;也可以用藝術之眼來觀照、以藝術的方式來掌握,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活動來看待并從這一視角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這種總體性的專門研究目前只有德育領域的兩本專著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
德育領域的兩本專著是:馮文廣、劉利才、宋全德、張家生合著《德育藝術論》;檀傳寶所著《德育美學觀》。這兩本專著可以說是各自主題的集大成者,學術色彩濃厚,代表了德育藝術和德育美學理論研究的最高水平。前者通過對德育藝術的立論、定義、本質(zhì)、特征、功能、追求、過程、規(guī)律、策略、方法、技巧以及德育藝術的環(huán)境與人才等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全方位探討,力圖建構學科層次上的德育藝術理論體系。[5]后者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德育立美的必要與可能及其實現(xiàn)規(guī)律,尤其是著重論述了德育美的精神內(nèi)核,從而使德育美學的研究超越一般的技藝范式而進入到靈魂觀照的層面。[6]這兩本專著雖然屬于德育學的“血脈”,但因為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相似的“近親性格”,其合理成分完全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所吸收和借鑒。其不足之處在于,前者涵蓋面廣而理論深度不夠,一些觀點有待爭議而且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觸及;后者將德育定位于學校道德教育,適用面太窄且思辨性強而應用性弱,二者剛好體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互補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郭改玲的碩士學位論文《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從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命題立論;本質(zhì)、特征與功能;理論依據(jù);方法分類和藝術人才五個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7]這篇論文可以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進行專門化、系統(tǒng)化理論研究的“開山之作”,鮮明地豎起了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理論的旗幟,吹響了學術研究的號角。但也許正因為其開拓性質(zhì),該文的內(nèi)容顯得有些簡陋和粗糙,不夠全面和深入。尤其是作者將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定位于方法中的技能技巧層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的論域和深度,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觀照與掌握實際上變成了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藝術觀照與掌握。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性只在于方法的藝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化也只在于方法手段的藝術化。這表明,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理解并沒有跳出皮相化、工具化的傳統(tǒng)窠臼,本質(zhì)上仍屬于“技藝范式”的研究。
具體來看,這20多年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概念與本質(zhì)。藝術概念一般有三層含義:一是指某種技能、技巧、技藝;二是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工作);三是指以審美為主旨的各種專門藝術。鑒于人們通常用藝術一詞指稱專門藝術之外那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大多數(shù)研究者也是在方法意義上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甚至認為只是那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技巧。另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強調(diào)了審美特性,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既有創(chuàng)造性又有審美價值的方式方法或技能技巧。只有極少數(shù)研究者跳出方法的狹隘視界來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藝術,認為它是指富有藝術性的或者說藝術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謂藝術性即包括了形象性、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與審美性等藝術的基本屬性。比較起來,最后一種最接近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本質(zhì)。
(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理論依據(jù)?!兜掠囆g論》探討了德育藝術的哲學定向,郭改玲的論文從哲學、心理學和美學角度進行了討論。但都顯得力度不夠,有待加強。
(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命題論證。這類研究極少,只有馮文廣等著《德育藝術論》、郭改玲碩士學位論文《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和我本人的一篇論文(見前文)進行過專門的探討。現(xiàn)在看還需更深入更全面更有力的論證。
(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特殊范疇。有人探討了境界,有人探討了魅力(見前文),《德育藝術論》則探討了德育藝術的內(nèi)在追求(狀態(tài)與趨勢)與外在追求(形象與感覺)。但是到底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有哪些特有范疇需要研究,本身還是一個問題。
(五)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過程與規(guī)律。只在《德育藝術論》中有所涉及。到底是怎樣的過程?到底有些什么規(guī)律?這些問題還需要深入地研究。
(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環(huán)境?!兜掠囆g論》對德育藝術環(huán)境的界定和德育藝術環(huán)境的營造的探討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環(huán)境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但顯然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環(huán)境更為復雜。
(七)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人才?!兜掠囆g論》和郭改玲的論文都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藝術人才的內(nèi)涵、素養(yǎng)(特質(zhì))、風格和優(yōu)化培養(yǎng)途徑等問題。這里的關鍵是要找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藝術人才乃至藝術家不同于一個普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特異之處,進而才能探討如何去培養(yǎng)這樣的特質(zhì)。
(八)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手段。這是近年來探討得最多的方面(詳見前文研究分類中第二層面的研究)。其不足之處在于,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分層,這些方法手段的研究顯得零散雜亂,多處于經(jīng)驗描述層次,真正規(guī)律性的東西少,缺乏對實踐的指導力。
總的來說,這20多年的探索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開啟了思路,作了有益的理論鋪墊。其所存在的問題昭示了今后的研究趨勢。筆者認為,進一步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研究,應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立論。即對思想政治教育藝術這一命題進行透徹的科學論證,從而確立自己的理論形象和學術領地。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確定思想政治教育藝術論的研究內(nèi)容和范圍。第二,深化。要對概念、范疇、觀點等進行嚴格的理論建構,加強理論深度,提升理論層次。第三,超越。要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奠定合理的精神內(nèi)核,使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超越技藝范式而進入靈魂觀照的層面。
[1]劉利才.試論的與藝術的特征與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1999,(4).
[2]杜萍.高校德育審美化初探[J].青年探索,1999,(3).
[3]彭文曉.關于德育美的思考[J].襄樊學院學報,2000,(4).
[4]劉利才.試論德育藝術[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0,(11).
[5]馮文廣,等.德育藝術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6]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7]郭改玲.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G641
A
1003-8477(2010)03-0190-03
程衛(wèi)國(1969—),男,咸寧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李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