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楚文化所,湖北 武漢 430077)
端午是唐代的重要節(jié)日,唐代端午節(jié)俗較之其他朝代呈現(xiàn)出更加繁華熱烈的景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唐代端午節(jié)日活動不僅規(guī)模宏大,參加人數(shù)眾多,而且唐后期豪華奢侈之風盛行。在燦若繁星的唐詩中,描寫端午節(jié)俗的詩篇不勝枚舉,紀念屈原的篇章也比比皆是。從唐詩中,我們可以窺測出一幅幅生動的民俗風情畫,體味出當時的各種人生期待與希望,描摹出端午節(jié)俗中千奇百怪的眾生相,從而更深切地理解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和其所表現(xiàn)的歡樂、求憩、祈福的愿望。本文擬從《全唐詩》[1]入手,談談唐代的端午節(jié)俗和唐人對屈原的紀念。
端午節(jié)在農歷的五月初五,即初五之節(jié),又有“端陽”、“重五”、“重午”等不同的名稱。在唐代,每個月的初五都可以稱為端午,但現(xiàn)存唐人的史料基本以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如唐玄宗在八月初五日生,當時人稱端午生。端午的來源有紀念屈原說、惡日說、夏至說等多種,但在唐代后,基本以紀念屈原說為主,故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云:“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是直臣冤?!?《全唐詩》卷823)
粽子是端午節(jié)最普遍的食物。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就記載了在端午這天,人們用菰葉裹黍米做成粽子,再用濃灰汁煮爛而食,此時的粽子名“粽”或“角黍”,自此,端午節(jié)吃粽子成為習俗,唐代仍沒有改變。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載:“宮中每到端午節(jié),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于此戲說。”[2]此乃宮中過節(jié),射取粉團角黍,以增添歡樂氣氛。民間的粽子,則如元稹《表夏十首》所言,“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全唐詩》卷402)猶如白玉,說明此時的粽子用料已不同以往用黍,而是用糯米作為材料,這也成為粽子用料的一大轉變,后世的粽子則在南北兩地出現(xiàn)白、黃分明的兩種顏色,段成式《酉陽雜俎》就記載:“庾家粽子,白瑩如玉”。[3]71
當時著名的粽子還有百索粽、九子粽等?!鞍偎黥铡敝米杂诳`粽子的繩子,南朝把縛粽子的繩子叫“五色絲”,唐人把粽繩叫“百索”。那么,又何為“九子粽”呢?這種粽子源于一種蒲草——九子蒲。九子蒲是中國古代婚禮納彩必用的物品之一:“婚禮納彩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九事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3]8而“粽子”又與“種子”諧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葉裹粽,表達了多子多孫的美好祝愿。就連唐玄宗也不吝贊美之詞:“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全唐詩》卷3)溫庭筠在《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樓臺池沼雅為勝絕荒涼遺址僅有存者偶成四十韻》詩中也云:“盤斗九子粽,甌擎五云漿?!?《全唐詩》卷583)
唐代詩人的筆下關于粽子的描寫非常多,如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雜莼多剖鱔,和黍半蒸菰。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全唐詩》卷407)說的主要是巴蜀地區(qū)的粽子。而沈亞之的“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五月六日,發(fā)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全唐詩》卷493)和姚合的“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 《夏夜宿江驛》,《全唐詩》卷500)都描寫了粽子香氣四溢。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一詩:“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全唐詩》卷462)所寫的食粽不是在端午,而是在夏至,可見此時的粽子已從節(jié)令專用食品逐漸向飲食市場擴散,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唐代的端午競渡活動主要是在江南,相傳競渡是為紀念屈原,《隋書》卷31《地理志》云:“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4]。這一論點為后人所承襲,更多的唐人詩句,延續(xù)著這一論調。如儲光羲的《觀競渡》:“大夫沉楚水,千祀國人哀。習棹江流長,迎神雨霧開。標隨綠云動,船逆清波來。下怖魚龍起,上驚鳧雁回。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全唐詩》卷139)白居易的《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競渡》:“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全唐詩》卷441)
雖然《全唐詩》紀念屈原的詩作,不過百篇。如王魯復的《吊靈均》:“萬古汨羅深,騷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應見楚臣心。”(《全唐詩》卷470)李商隱的《過鄭廣文舊居》:“宋玉平生恨有馀,遠循三楚吊三閭??蓱z留著臨江宅,異代應教庾信居?!?《全唐詩》卷539)邵謁的《放歌行》:“龜為秉靈亡,魚為弄珠死。心中自有賊,莫怨任公子。屈原若不賢,焉得沉湘水?!?《全唐詩》卷605)等等,但唐詩中并非對屈原精神一味地贊美,白居易就曾感嘆“長笑靈均不知命,江蘺叢畔苦悲吟?!?《詠懷》,《全唐詩》卷439)劉得仁也告誡從弟“此世榮枯豈足驚,相逢惟要眼長青。從來不愛三閭死,今日憑君莫獨醒?!?《贈從弟谷》,《全唐詩》卷545)吳筠更是直言屈原為忠于楚懷王而死的不值,“何不若范蠡,扁舟無還期?!?《覽古十四首》,《全唐詩》卷853)崔涂在《屈原廟》一詩中也云“讒勝禍難防,沈冤信可傷。本圖安楚國,不是怨懷王。廟古碑無字,洲晴蕙有香。獨醒人尚笑,誰與奠椒漿。”(《全唐詩》卷679)
唐代的端午競渡,也已經失去了緬懷屈原的感傷。紀念屈原,已經退化為全國上下歡度端午節(jié)的一個口實,更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是競渡活動頗濃的狂歡色彩。在封建剝削制度重壓下的大唐子民,太需要節(jié)日之際的狂歡,為他們疲憊的身心造設一片僅供暫棲的綠蔭了,因而競渡衍成一種聲勢磅礴的競賽運動。
為了衡量競渡的勝負,唐人創(chuàng)造了“錦標”之制。即指在龍船劃到終點的時候以搶奪浮標來判斷勝負,搶得頭標的人就是比賽的冠軍,這是所有龍舟賽手的夢想,奪得后自然欣喜異常。“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競渡詩》,《全唐詩》卷551)鼓聲擂動,船只齊發(fā),爭先恐后,驚嚇得水鳥亂飛,只為奪得錦標。儲光羲《官莊池觀競渡》詩:“落日吹蕭管,清池發(fā)棹歌。船爭先后渡,岸激去來波?!笔捁茏帏Q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樂聲、歌聲、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
把競渡寫得最為傳神的是張建封的《競渡歌》,洋洋灑灑幾十字,把競渡的激烈場面、圍觀的喧囂氛圍描寫得淋漓盡致:“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全唐詩》卷275)競渡的地點在岳州,據(jù)蔣方教授分析,乃兩兩比賽[5]。結合張說《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鼓發(fā)南湖溠,標爭西驛樓?!?《全唐詩》卷88)則知岳州競渡,兩兩比賽,由來已久,而且參賽船只也不多。而李群玉《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所記的彩舟競賽,“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靈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全唐詩》卷568)參賽船多達三十六艘,參賽人員多達三千,則每船有近乎百人,規(guī)??芍^宏大。
劉禹錫筆下的沅江賽舟也毫不遜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lián)。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競渡曲》,《全唐詩》卷356)競渡時兩岸彩旗飄飄,觀者如堵。競渡兒隨著鼓聲,迎風劈浪,勇奪彩標。
從《競渡歌》和《競渡曲》來看,刺史皆親臨賽場,故多于比賽前,要搭好彩臺,其規(guī)模宏大,可從一則故事中看出?!短普Z林校正》卷三載:“杭州端午競渡,于錢塘弄潮,先數(shù)日于湖濱列舟舸,結彩為亭檻,東西袤高數(shù)丈。其夕北風,飄泊南岸,(崔)涓至湖上,大將懼乏事,涓問:‘競舟凡有幾?’令齊往南岸,每一彩舫系以三五小舟,號令齊力鼓棹而引之,倐忽皆至?!盵6]這個彩臺,居然用多只小船搭載,并非直接搭在岸上,可謂因地制宜。
端午競渡的具體時間,各地不一,張建封《競渡歌》似在上午,劉禹錫和李群玉所言似在下午,都是陽光明媚的日子。即使端午下雨,也擋不住競渡的熱情。徐夤《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九嶷云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蘭湯備浴傳荊俗,水馬浮江吊屈魂?!?《全唐詩》卷709)那“采芳城上”仕女如云,銀簪遺落,也渾然未知,完全沉浸在競渡的歡快氣氛中。
競渡雖以奪標為優(yōu)勝,但是優(yōu)勝者有何獎勵,落后者是否有所懲罰,則不得而知?!案偠纱^掉采旗,兩邊濺水濕羅衣。池東爭向池西岸,先到先書上字歸?!?《宮詞一百首》,《全唐詩》卷302)乃宮中競渡狀,據(jù)“先到先書上字歸”,結合張建封《競渡歌》“競脫文身請書上”,似乎對優(yōu)勝者以書“上”為獎勵。
唐代的競渡主要是在南方,當然和南方的江河湖泊眾多息息相關。北方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競渡活動遠遜于南方。但從唐代帝王本紀和應制詩來看,唐朝的皇帝也觀競渡,卻只能局促于“池”或“溪”而已,而且,此類競渡純?yōu)槿罚灰欢ㄔ诙宋绮排e行?!杜f唐書》卷20《昭宗紀》光化元年載:“六月己亥,帝幸西溪觀競渡”[7]。徐彥伯有《奉和興慶池戲競渡應制》一首:“夾道傳呼翊翠虬,天回日轉御芳洲。青潭曉靄籠仙蹕,紅嶼晴花隔彩旒。香溢金杯環(huán)廣坐,聲傳妓舸匝中流。群臣相慶嘉魚樂,共哂橫汾歌吹秋?!?《全唐詩》卷76)此外,李懷遠、李適、吳融都作有應制詩。(《全唐詩》卷46、卷70、卷684)
《荊楚歲時記》記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攘毒氣。是日,競渡,采雜藥……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8]。到了唐代,采艾和系五色絲仍是主要的民俗活動。采集艾草懸掛門上,目的是防止毒氣的進入,如張鷟判文說:“紫艾攘災,大啟中州之俗”[9]。有人將艾草編成人形或虎形,懸掛在門上,或者剪彩綢為小虎形,帖上艾葉,佩戴胸前,稱為“艾符”。艾草是富含芳香油的驅蟲藥,再彎盤成老虎的形狀,時人認為它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還可以將艾葉做成餛飩而食,以壓邪氣,再佐以有健胃作用的菖蒲酒,真是妙不可言,難怪殷堯藩感慨:“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端午日》,《全唐詩》卷492)
唐代人將五色絲線編織成帶,佩在身上,稱為“長命縷”或“五色縷”、“續(xù)命縷”、“朱索”等,此習俗見于東漢,《風俗通》曰:“五月五日,色續(xù)命絲,俗說益人命”[10]。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二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中就有“穴枕通靈氣,長絲續(xù)命人”(《全唐詩》卷3)的描寫,張說也說:“愿赍長命縷,來續(xù)大恩馀?!?《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全唐詩》卷88)年年端午年年佩,真的能“益人命”嗎?只不過是懷有一種美好的信念罷了。難怪萬楚會發(fā)出這樣的質疑:“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斗麗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誰道五絲能續(xù)命,卻令今日死君家?!?《五日觀妓》,《全唐詩》卷145)
和凝的《宮詞百首》云“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全唐詩》卷735)將端午插艾、吃粽子、臂系五色絲同時入詩,可知宮內過節(jié)盛況,而且五色絲是皇帝賞賜的。一般而言,五色絲是系于臂上或佩戴身上,但褚朝陽《五絲》“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全唐詩》卷254)似將絲纏繞于截竹。無論是怎樣的一種形式,都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一種祈盼,這反映出唐人樂生、重生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
唐代皇帝會在端午節(jié)招請群臣宴飲、頒發(fā)節(jié)日禮物、推恩及眾,這與韓國江陵的端午祭截然不同[11]。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寫到“方殿臨華節(jié),圓宮宴雅臣”(《全唐詩》卷3),即為端午宴飲之一例。
唐太宗就曾做飛白書,作鸞鳳蟠龍等字,筆勢驚絕,對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曰:“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朕今各賀君飛白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德”[12]。從太宗所言,知端午以“服玩相賀”由來已久。唐太宗還曾在端午節(jié)賜給劉溫叟以執(zhí)扇、角黍,端午節(jié)賜扇之風似始于太宗。
唐代皇帝賜臣子衣服,臣子敬獻皇帝端午御衣,都可以從太宗所言“服玩相賀”的角度來理解。楊巨源《端午日伏蒙內侍賜晨服》“彩縷纖仍麗,凌風卷復開。方應五日至,應自九天來。在笥清光發(fā),當軒暑氣回。遙知及時節(jié),刀尺火云催。”(《全唐詩》卷333)便是端午獲得賜衣。杜甫《端午日賜衣》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全唐詩》卷225)此詩為杜甫在乾元元年任左拾遺時所作。唐肅宗賞賜之物是宮女用細葛布等好布料織成的衣服,使詩人深感榮寵,“意內稱長短,終生荷圣情”。而杜甫《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一詩,有“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賀端午”(《全唐詩》卷223)句,則是進奉端午御衣。
唐詩中,常見謝端午賜物狀。竇叔向有《端午日恩賜百索》“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全唐詩》卷271)而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言:“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全唐詩》卷329)則為自己在禮部值班,家人送到節(jié)日禮服,其中便有“彩縷”和“輕裾”。
端午是唐代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所以,各地多有進奉。貢品種類繁多,無奇不有。“代宗之世,每元日、冬至、端午、生日,州府于常賦之外競為貢獻,貢獻多者則悅之?!倍宋缂础八墓?jié)進奉”之一[13]。唐人文集,多見端午進奉狀。
揚州的進貢別具一格。工匠們在揚州地方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用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唐國史補》說:“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也?;蜓詿o有百煉者,或至六七十煉則已,易破難成,往往有自鳴者。”[14]白居易在《新樂府·百煉鏡》中先敘述制鏡過程:“百煉鏡,镕范非常規(guī),日辰處所靈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吏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我有一言聞太宗。太宗常以人為鏡,鑒古鑒今不鑒容。四海安危居掌內,百王治亂懸心中。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是揚州百煉銅?!?《全唐詩》卷427)可知這是一種經過多次煉制,工藝復雜,用玉屑磨光,涂有水銀(金膏),極其珍貴的銅鏡。由于鏡背面鑄有飛龍浮雕,因而一般人是不能用的。
特別注意的是,此鏡乃五月五日午時在江心鑄造。白居易所言“日辰處所靈且祇”,是人們的一貫看法。端午,是被賦予神秘力量的日子。端午生的人,被視為不祥之人。端午節(jié)合藥、鑄鏡,被賦予辟邪、強力作用。所以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言:“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全唐詩》卷3)
唐代的端午,在繼承傳統(tǒng)民俗的基礎上,又往往不在意或淡化其初衷,端午雖名未變,但實質內容還是發(fā)生了變化。端午原有的逐疫避邪色彩逐漸退隱,娛樂性質則明顯加重,世俗精神也更為強烈。褚朝陽在《五絲》中就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全唐詩》卷254)
唐代詩人不再一味贊揚屈原“殉道殉理想殉民族”[15]的精神,出于政治形勢和個人境遇,竟然從屈原事跡吸取“教訓”,多少摻雜了“明哲保身”的意味。此種思想,和端午紀念屈原的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