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培 董 柳
(1、2.華中科技大學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季羨林曾經(jīng)坦誠地對來訪的記者說,建國以來最令他肅然起敬、最讓他佩服的知識分子有兩位:一位是梁漱溟,另一位是馬寅初。[1]筆者認同此論述,并認為,他們之所以令人敬佩,關鍵之處就在于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陳寅恪曾用“同情之了解”來說明學術批評如何才能做到不主觀武斷——“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盵2]可惜,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馬寅初所受到的圍剿式的批判中,幾乎沒有也不準許有這種“同情之了解”。
要深刻理解上述兩位大學者的話,需要深刻理解馬寅初遭遇的由來,我們必須從人類社會已經(jīng)達到的言論自由的形式和水準談起。
言論自由的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城邦制時期蘇格拉底因言獲罪受審一案。經(jīng)歷漫長的歷史演繹,言論自由逐漸成為一種傳統(tǒng),作為一種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程度地得以確立,并形成了三種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學術言論自由、議會言論自由、媒體言論自由。
學術言論自由是言論自由在學術領域的體現(xiàn),意指各種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在科學研究中有自由發(fā)表觀點的可能,有自由論爭的權利,并能以出版物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我國學術界的“百家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即是學術言論自由的體現(xiàn)。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真理并揭示真理,真理愈辯愈明,學術言論自由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有效途徑,每一個真理的因子在自由論爭的過程中才能逐步進入人類的視野之中。羅伯斯庇爾曾指出,“真理只能是從真實的或虛擬的、荒謬的或理智的各種思想的斗爭中產生出來?!盵3]53
議會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從其字面意思來看,議會是議論的會所,是議論國是的場所。政府的決策還得依賴于多方面的充分討論、辯論和博弈才能最終確立和通過。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確保決策的科學性是議會的重要職責,言論自由對保障其決策的科學理性影響頗大。有無真正的言論自由便關系決策和議案是否科學理性,進而對國家發(fā)展產生或利或害的作用。因此,要確保議會上能夠自由言論,必須解除各種可能鉗制“不利”言論的障礙,對自由論爭給予鼓勵和保障。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在法律中確立“言論免責權”作為確保議會自由論辯的法律保障。
媒體是具有不同思想、觀點的人進行交流的工具和紐帶,言論自由應最廣泛地體現(xiàn)于媒體之中,媒體言論自由是新聞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律范圍內,自由采訪、自由報道、自由批評構成媒體言論自由的主要部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程度的媒體言論自由對國家、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也不相同。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媒體是獨立于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這種“第四權力”對政府構成特殊監(jiān)督。與“第四權力”相對應的,記者被稱之為“第四等級”?!暗谒牡燃墶钡恼f法源于19世紀的英國,1828年,政治家愛得蒙特?巴克在國會會議上稱記者為“第四等級”,并提出議會中有三個階級(貴族、僧侶、資產者),但是在記者席上坐著一個第四等級,他比那三個階級都重要。巴克之所以認為記者“比那三個階級都重要”,其依據(jù)就在于媒體是“尋找真理道路上的伙伴”,是監(jiān)督政府的特殊力量。在政治上,媒體不再是集權主義理論所認為的“國家公仆”或“政府工具”,而應該是民意的表達者、真理的發(fā)現(xiàn)者和輿論的擴散者。對此,羅伯斯庇爾曾堅決反對政府操縱報紙和控制輿論,他告誡人們“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不是執(zhí)政者應當使社會輿論服從自己和制造輿論,而是社會輿論應當裁判執(zhí)政者?!盵3]147
馬寅初在學術上的貢獻主要在經(jīng)濟學領域,他根據(jù)毛澤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示,提出了一系列關乎國家發(fā)展的理論。1955年和1956年,他根據(jù)對浙江、上海等地的考察給周恩來寫了一份要求控制人口的報告。在交浙江人大代表小組討論時,除少數(shù)人表示贊同外,多數(shù)人搖頭或沉默,還有些人認為其主張是馬爾薩斯的翻版,甚至當時就有人打算對他進行批判,幸有周恩來阻止才未實現(xiàn)。
1957年7月5日,他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新人口論》,系統(tǒng)論述其觀點。該文共提出了“從工業(yè)原料方面著想”、“為促進科學研究”、“就糧食而論”非控制人口不可的建議?!缎氯丝谡摗放辛笋R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并認為社會主義中國也存在人口問題:人口增加太快,資金積累就慢,“過多的人口,就拖住我們高速度工業(yè)化的后腿,使我們不能大踏步前進?!盵4]181“我國人口太多……以致影響積累,影響工業(yè)化。因此,中國人口如繼續(xù)這樣無限制發(fā)展下去,就一定要成為生產發(fā)展的障礙?!盵4]170
當時提出的這種理論與國家主導的人口觀相違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口過?!?,[5]“社會主義絕不懼怕人口的高速度增長,而是為人口的高速度增長創(chuàng)造條件”,“人愈多,就愈能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就愈能提早實現(xiàn)人類最偉大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1958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談到人口問題時說:“人多些好還是人少些好,我說現(xiàn)在還是人多好”,“現(xiàn)在不要怕人多,中國地大物博嘛?!盵6]
毛澤東的權威表態(tài)給一些政治投機者以可乘之機。1957年,“反右”一開始就有文章不點名地對馬寅初進行批判。1957年10月14日,《人民日報》一署名文章稱:“他們談的并不是人口問題,并不是什么節(jié)育問題,并不是什么學術問題,而是現(xiàn)實的階級斗爭問題,嚴重的政治問題?!?/p>
此后,盡管有周恩來的一次“保護”批示,但批斗沒有停止。1958年5月4日,在北大校慶會上,陳伯達當著馬寅初的面稱“馬老要做檢討”。7月1日,號稱黨內“理論權威”的康生向北大師生作報告時直言:“聽說你們北大出了個‘新人口論’作者也姓馬。這是哪家的馬啊?是馬克思的馬嗎?是馬爾薩斯的馬嗎?我看是馬爾薩斯的馬。”[7]208隨后,聞風而動的北大???、學報于1958年接連發(fā)表了18篇“批馬”的文章;《光明日報》率先開辟專欄指名道姓地大肆批判;其后很多全國性報刊也陸續(xù)發(fā)文批判,形成一場運動。
面對此種態(tài)勢,馬寅初仔細審視所有的批判文章,對不顧事實的攻擊,他在報刊上發(fā)表10余篇文章予以回擊。
盡管有部分讀者贊同《新人口論》中的觀點,[7]213但與全國性的批斗運動相比,這些呼聲連同馬寅初的辯護并未形成影響。
1959年12月,馬寅初在給《新建設》雜志寫的《重申我的請求》中表示要“單身匹馬、戰(zhàn)死為止,絕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
毛澤東閱完該文后,對其秘書口授 “諭令”:“馬寅初向我們下戰(zhàn)表,堪稱孤膽英雄,獨樹一幟。也可以說是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馬爾薩斯姓馬,他也姓馬,有人要捍衛(wèi)他的外國祖先到底,有什么辦法?看來,馬寅初不愿自己下馬,我們只好采取組織措施,請他下馬了。理論批判從嚴,生活給予出路,此事不可手軟?!盵8]
其后,批判逐步升級?!皬氐着蟹疵珴蓶|思想的大毒草——《新人口論》!”“打倒中國的馬爾薩斯——馬寅初!”“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滅亡!”等大字報貼滿了北大校園,有的甚至還貼到了他的臥室和書房。[8]
伴隨學術的非學術的攻擊,馬寅初的言論自由權利逐漸失去。1960年3月,他被迫辭去了北大校長的職務,隨后,又被免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有關部門還給他規(guī)定了“四個不得”:不得發(fā)表文章,不得公開發(fā)表講話,不得接受新聞記者訪問,不得會見外國人和海外親友。[8]
言論自由對國家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真理來聯(lián)結的。言論自由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主要途徑,密爾在《論自由》中闡述了意見自由同真理的關系?!凹偃缒且庖娛菍Φ?,那么他們是被剝奪了以錯誤換真理的機會;假如那意見是錯的,那么他們是失掉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利益,那就是從真理與錯誤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對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盵9]在為自由主義原則論證時,他提出了如下理由:1.就可以看到的情況來說,壓制意見自由等于壓制真理;2.錯誤的意見可能包含著發(fā)現(xiàn)整個真理所必需的那一點點真理;3.人們只有在被迫來維護真理的時候,才能更切身地體會它,而不是先入為主;4.被大家接受的意見只有和不同意見發(fā)生爭執(zhí)時,才能保持活力,進而對人的性格和行為產生影響。
歷史業(yè)已證明,真理又是促進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違背真理的國家發(fā)展之路不可能是一馬平川的,即使獲得發(fā)展,也只是暫時的,不具有可持續(xù)性。馬寅初《新人口論》的受壓,其結果是“錯批一人,誤增三億”,[7]235在多增三億人的基礎上,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去搞計劃生育,可是人口問題的壓力仍然很大,拖了國家現(xiàn)代化的后腿。梁漱溟先生1953年提出農村和城市應協(xié)同發(fā)展的思想與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規(guī)劃是同一內容不同形式的表述,在當時卻遭到毛澤東的批評而被否定。[10]顧準早年因批評“缺乏繼承性”的計劃經(jīng)濟,反復強調在社會主義經(jīng)濟中運用商品等價交換原則、價值規(guī)律、經(jīng)濟核算制度而被冠以“反黨右派”的罪名,然而這些觀點與國家后來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理論殊途同歸,以致吳敬璉稱“顧準是我國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jīng)濟理論的第一人”。[11]然而,“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證明的理論?!盵12]國家發(fā)展之路證明了這一點。
要發(fā)揮言論自由對國家發(fā)展的作用,則要保障學術自由、議會論爭自由和媒體自由的充分實現(xiàn)。如此,言論自由才會真正成為真理的發(fā)現(xiàn)途徑。對此,必須要有科學理性的態(tài)度,寬待各種不同的意見,善待新思想。
寬待言論自由,善待新思想在不同的領域其實質內容不同。在學術領域,自由地探究、自由地論爭,不因年齡、地位的高低而壓制異己的意見和新的思想,如此,創(chuàng)新的因子方能夠彌漫于學術的氛圍之中。在代議制國家的議會中,允許各種派別、政見不同者自由發(fā)表意見自由辯論并賦予其免責權,這是科學決策誕生的前提條件。在新聞界,自由不應僅止于隨便談天、出版閑書的自由,而應上升到參與、議論國家政治經(jīng)濟重大事務的自由。
首先,平等地對待各種不同意見,尊重每個人特別是少數(shù)人的表達自由是寬待言論自由,善待新思想的內在邏輯。誠如伏爾泰所言:“我不贊成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币择R寅初案為例,在《新人口論》發(fā)表之后,有部分讀者贊成馬寅初的觀點,開始時“報刊上仍時有支持他的觀點的文章發(fā)表。后來,在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很多支持者不能公開發(fā)表文章”。[7]213在這種不能公開陳述自己觀點的情況下,很多支持者“就寫信給馬寅初表示支持和同情”。
在論爭階段,不能因持某種意見人數(shù)的多寡而對其區(qū)別對待,亦不能以力壓服而不以理說服。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在當時即遭到“以力壓服”,而不是平等的“以理說服”。事實證明,壓服在任何領域都是不能阻擋真理的最終出現(xiàn)?!岸陙淼膶嵺`充分證明,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是遠見卓識的理論,是利國富民的理論,當時那種批判,是對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踐踏?!盵13]
除此之外,還要寬容對待曾經(jīng)是錯誤或可能是錯誤的觀點,不能因為意見表述者曾經(jīng)有過錯誤的觀點而對其溯及既往形成思維慣性,先入為主地認為在當時場合發(fā)表的觀點也不可能正確。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發(fā)展證明,人并非總是處于理性的支配之下,“孰能無過”,讓那些錯誤的觀點在哈耶克所指出的“自生自發(fā)秩序”中同真理搏斗,“誰見過真理在一場自由而公開的較量中竟然被擊敗了呢?”
立法層面賦予、司法救濟層面確保是寬待言論自由,善待新思想的法律保障。從法律層面賦予言論自由的權利,明確規(guī)定“有說什么的自由”,亦即格林所指出的積極自由,方能解除意見表達者的擔憂;所謂法律救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依法律的規(guī)定及其程序要求有權機關給予解決,使其受損害的權利得以補救。從司法救濟上確保言論自由,明確規(guī)定言論時“有不受……束縛”的自由(亦即消極自由),對于被束縛自由的言論者規(guī)定切實可行的“通過什么途徑解決”的補救措施。如此,方能打消意見表達者最后的顧慮,在法律層面鼓勵出現(xiàn)真正的“意見市場”。
以研究言論自由、思想自由而著稱的英國學者伯里曾高度評價雅典城邦制:希臘人哲學上的思想,科學上的進步和政制上的實驗以及文學藝術上的優(yōu)美,莫不以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為依據(jù)。[14]之所以如此,原因誠如彌爾頓所言,城邦制時期的雅典公民除了誹謗和褻神的文字外,“可以公開地指責國政,城邦都會欣然地、非常恭敬地傾聽他們的意見”。[15]由此可見,寬待言論自由,善待新思想,并“擇其善者而從之”,于國家發(fā)展大有裨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自由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領域,無論是在學術界、“兩會”上還是在各種媒體中,經(jīng)濟領域的自由論爭已非?;钴S,言論自由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如肇始于2006年并于2007年席卷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發(fā)生后,國內經(jīng)濟學界對政府是否“救市”利用大眾傳媒展開了廣泛的論爭,最終導致決策出臺。[16]其實,近些年我國經(jīng)濟保持持續(xù)快速高速增長與經(jīng)濟界的言論自由是存在必然聯(lián)系的,國家的絕大多數(shù)經(jīng)濟發(fā)展決策(政策)都是眾多專家、學者和媒體爭論論證的結果。
[1] 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種造型[EB/OL].[2009-10-13].http://www.fubusi.com/2006/2-13/145215774.html.
[2]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7.
[3] 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4] 馬寅初.馬寅初經(jīng)濟論文選集: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5] 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94.
[6] 彭珮云.中國計劃生育全書[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7:132.
[7] 楊勛.馬寅初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8] 賀吉元.新中國一場人口問題的廷爭[J].檔案時空,2005(7):12.
[9] 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7.
[10] 馬東玉.梁漱溟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212-213.
[11] 高建國.顧準全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373-387.
[1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13] 田雪原.為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平反[N].光明日報,1979-08-05.
[14] J.B.伯里.思想自由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9.
[15] 彌爾頓.論出版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
[16] 舒眉,李紅兵.“九一八大救市”方案出臺前后[N].南方周末,200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