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應賢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唐宋元時期的“看看”
崔應賢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有關動詞重疊的來源,過去廣有影響的認定是動補結構的V一V式,其后補語成分虛化而形成;由其中的數(shù)詞再省略而成VV式。本文選擇具有典型性的“看看”,描寫以它為中心的單音節(jié)動詞重疊在唐宋元時期的產生發(fā)展情狀。認為該形式是通過詞義的引申,輔助以句法手段,從而實現(xiàn)了由重點表時量向重點表嘗試、由側重表時長量大向側重表時短量小的轉移。它和V一V在元曲里邊殊途同歸,并在《西游記》里邊初步奠定了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的基本形態(tài)。
看看;動詞重疊;引申;時量;嘗試
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的典型形式是VV式。它在整個動詞重疊類型里邊占取著最大的比例數(shù)量,也最能充分反映該語法形式的意義特征。
先說第一個方面?!段饔斡洝分械膭釉~重疊,第一次初步建立起了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的基本面貌。它大體上反映了這種語法現(xiàn)象不同變體間的分布情況①這里的統(tǒng)計依據北大語料庫中的版本。:
VV:433例。
V一V:222例。
VN一V:83例。
V了一V:39例。
V了N一V:2例。
V上一V:1例。
V1V2V1V2:103例。
V1V2一V1V2:2例。
V1V2N一V1V2:4例。
再說第二個方面。正因為VV式占取著絕對的比例數(shù)量,人們大都將動詞重疊看作詞法手段。除了已有的分辨外,很明顯地,即便是V一V式,也開始稍稍偏離于詞法,并有了歧義,后邊的一V在語音輕重上就有兩種讀法。所以,整個動詞重疊范疇也呈現(xiàn)為典型成員與非典型成員間的一個漸變連續(xù)統(tǒng)。
這還是從形式上說。如果真正考究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盡管迄今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但最有影響的不外乎表“時短量小”或表“嘗試”不同核心義的認定。意義是語言認識的終極目的,然而意義又是最不容易把握的東西。在共時分辨不能夠求得一致的時候,借助于歷時的演化,從語言本體的先后發(fā)展進程上,或許能夠窺視到這方面的信息。有關動詞重疊的動態(tài)變化,語法學界已經做了比較多的探求。太田辰夫的認定具有相當?shù)拇硇浴K沁@樣解釋VV式的來源的:“AA型在現(xiàn)代作為短時態(tài),變成表示動作施行的時間短暫。這恐怕是從重復的動詞中間加‘一’這種形式變來的,隨著‘一’的省略,就不表示次數(shù)了。重復的動詞中間插‘一’從宋代就能見到?!薄斑@種‘一’被省略恐怕是在元代。在確實可靠的宋代的語言材料中,似乎見不到AA型的短時態(tài)?!盵1]對該觀點,唯有殷曉明稍稍表示了一點兒疑難。她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元曲選》中有些‘VV’式沒有與之對應的‘V一V’式。一種可能是這些‘VV’式已完全取代了與之對應的‘V一V’式,但這種可能性極小,因為《元曲選》中的‘VV’式顯然還沒有發(fā)展到如此成熟的程度;一種可能是‘VV’式,至少那些沒有‘V一V’式與之相對應的‘VV’式,并不是由‘V一V’式脫落‘一’字而來,而是另有來源。但《元曲選》中語料有限,需要對更多的語料進行考察?!盵2]
殷曉明的質疑是合乎邏輯的。由宋元時期的實際語言材料看,不但后來的VV式沒有前邊相應動詞的V一V式,甚至有的動詞重疊是先有VV式再有V一V式?!翱纯础本蛯儆谶@種情況。例如:
(1)拈起拄杖云:“大眾看看?!保ā短焓V燈錄》卷第十三)
(2)還知落處也無?若也不知落處,看看菩提入僧堂里去也。(《五燈會元》卷十五)
在這之前,沒見到過“看一看”的重疊形式。到元曲里邊,該情況則開始出現(xiàn)。如:
(3)等不的散了,只索再到西宮看一看去。(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4)既然這等呵,我去看一看便知分曉也。(無名氏《趙匡義智娶符金錠》)
由此,我們就不好說漢語動詞重疊VV式脫胎于V一V式了。
“看看”,自元曲中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上的動詞重疊基本建立后,迄今該形式的使用率一向都是最高的。據殷曉明對《元曲選》第一冊的統(tǒng)計,不同動詞形成的VV式共13種,唯有“看看”用了7例,其他均為1例。據我們對《西游記》考察,“看看”共用145次,其中135例都體現(xiàn)典型的動詞重疊意義。對《駱駝祥子》考察,整個VV式175例,而“看看”占54例,且均為表未然時制行為中的嘗試義。
因此,為了更為準確地反映出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VV式的來源及發(fā)展,下面以“看看”為主要對象進行研討。
該動詞重疊式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
漢語中的詞語重疊在《詩經》里邊便大量涌現(xiàn)。305篇作品,其重疊的數(shù)目即達353條之多①這里采用了郭錫良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參見郭錫良《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fā)展》,《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31-135頁)。。這樣大的比例數(shù)量,然而有關有沒有動詞重疊的問題,長期以來多有爭論。這里不就此進行分辨。但是由這一事實本身卻可以反證這樣的一種客觀存在:《詩經》里邊的詞語重疊大都為形容詞性的。
漢魏樂府里邊有了動詞重疊,這是人們普遍承認的。該體裁中動詞重疊有兩個方面的特點非常鮮明:一是能夠進行重疊的部分動詞數(shù)量不多但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這些動詞主要集中在“行行”、“去去”、“望望”、“飛飛”、“愁愁”、“飄飄”等有限的幾個上面;還有一些則使用率低,如“搖搖”、“翻翻”、“恨恨”、“窺窺”、“笑笑”、“諾諾”等。再一個是都表現(xiàn)時長量大的語法意義。根據語言環(huán)境即可明顯地看出,如:“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保ú懿佟犊嗪小罚巴迫トミh,望鳥飛飛滅?!保◤埪省堕L相思》)“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保ㄖx朓《懷故人》)
唐詩里邊動詞重疊的范圍相對擴大。除了繼承過去的重疊用法外,又增加了相當數(shù)量的其他詞語。如:“送送”、“叫叫”、“揚揚”、“漂漂”、“繞繞”、“拍拍”、“嘮嘮”、“顧顧”、“熬熬”、“勞勞”、“蹲蹲”、“逐逐”、“載載”、“浸浸”、“滴滴”、“舉舉”、“盼盼”、“掀掀”、“玩玩”、“臨臨”、“感感”等。最明顯的是,此時還增加了其后使用最多的“看看”。從總的情況看,唐詩里邊的動詞重疊仍大都是表增量作用。這和樂府中的用法是一脈相承的。如:“少年去去莫停鞭,人生萬事由上天?!保ù揞棥逗悓m人怨》)“玩玩夜遂久,亭亭曙將披?!保n愈《玩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六秘書至》)“宛轉復宛轉,憶憶更未央?!保◤埣锻疝D行》)這些詞語往往有征途位移、時間久遠、次數(shù)繁多等參照,比較明顯地體現(xiàn)出時長量大的意義。有些非自主動詞在其中也能夠重疊,這主要體現(xiàn)在“醒醒”一詞的使用上。例如:“只愛糟床滴滴聲,長愁聲絕又醒醒?!保ǘ纬墒健蹲碇幸鳌罚罢砩仙孕研眩雎勏s一聲?!保R己《新秋病中枕上聞蟬》)“繩床欹坐任崩頹,雙眼醒醒閉復開?!保R己《靜坐》)其他的再如:“人道長生沒得來,自古至今有有有?!保▍螏r《贈喬二郎》)“金玉日消費,好句長存存?!保ㄒ稀洞鸶]知言》)還有一種情況盡管少一些,但也很有典型性,即動詞重疊前邊帶有表示現(xiàn)在進行態(tài)的“正(在)”。例如:“柳花還漠漠,江燕正飛飛。”(韓愈《送李六協(xié)律歸荊南》)“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保ǘ拍痢缎菟团崽古泄偻嬷輹r牧欲赴官》)“邊郡饒籍籍,晚庭正回回?!保ㄌK颋《蜀城哭臺州樂安少府》)這似乎更能透現(xiàn)其動作行為的綿延無盡。如果說《詩經》里邊有些詞屬于動詞重疊還是形容詞重疊還難以判定的話,那么同樣的形式到了唐詩里邊就比較明朗化了。如“采采”,在唐詩里邊兩詞性各有所用,各依其語境而得以彰顯。用如動詞的:“朝朝空此地,采采欲因誰?!保◤埦琵g《餞濟陰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葉》)“采采欲為贈,何人是同心。”(賀蘭進明《古意二首》)再比如“泛泛”:“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保ǘ鸥Α肚锱d之三》)此詩中的“泛泛”在句法上處于謂語的位置,和“飛飛”相對,并受時間副詞“還”的修飾,語義上表示不停地劃,隱含反復和久長,可以說此時已是比較典型的動詞重疊。這一切都說明,強化其動作性和表現(xiàn)力,是唐詩詞語重疊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
這種背景下的動詞重疊,服從于豐富復雜的表達需要,一些詞語的意義也在悄然間發(fā)生著變化。拿“行行”在唐詩中的使用為例:
(5)去去無程客,行行不系舟。(白居易《想東游五十韻》)
(6)行行未一里,節(jié)境轉寂寞。(皮日休《太湖詩并序,曉次神景宮》)
(7)病隨支遁偶行行,正見榴花獨滿庭。(李咸用《同玄昶上人觀山榴》)
例(5),當然是行程遙遙無期。例(6)就不一定是時間長了,言語主體的主觀感覺于詩句中所展示的,并不遠。例(7)中的“偶行行”,當然就是“偶然走走”的意思,其時短量小的意味就反映得相當突出。
也有個別的重疊用法簡直就與現(xiàn)代漢語沒有什么差別,盡管這種用法比較少。例如:
(8)趁行移手巡收盡,數(shù)數(shù)看誰得最多。(張籍《美人宮棋》)
在這之前,沒見過“看看”在各種典籍文獻中的用例,唐詩里邊出現(xiàn)了動詞重疊“看看”。對比前邊兩個不同歷史階段兩種體裁,可以看到的是,到后來,特別是唐詩里邊大量動詞重疊的使用,說明漢語述謂性的表現(xiàn)力在進一步增強?!翱纯础痹凇度圃姟防镞吂灿玫?8次。作為最易于表現(xiàn)言語主體認知行為的詞語再輔助以重疊的形式,無疑也透現(xiàn)了漢語愈來愈趨向精細的特征。該重疊形式雖然是新產生的,畢竟也是置于整個詞語重疊的大背景之中,所以,在它上面也多反映了此時多數(shù)詞語表時長量大的狀貌。如:
(9)故國看看遠,前程計在誰。(杜荀鶴《錢塘別羅隱作》)
由這種意義很容易推演出“漸漸”義:
(10)看看水沒來時路,漸漸云藏望處山。(杜荀鶴《春日登樓遇雨》)
正像張相對該重疊式做出的基本認定是“估量時間之辭”[3],隨著人們視角側重的不同變換,其中所體現(xiàn)的時制以及時量也就各不相同。張相還指出:“古人語簡,一語辭包涵數(shù)義,當時口耳流行,聞者意會,在今日則不得不設為多義,以求吻合?!北热缌_鄴《冬夕江上言事五首》中的詩句“葉落才悲草又生,看看少壯是衰形?!崩镞叺摹翱纯础币浴稗D眼”解最為恰切。但這“轉眼”既可以指過去到現(xiàn)在,又可以指未然時間。如孫光憲《浣溪沙》:“落絮飛花滿帝城,看看春盡又傷情?!憋@然,兩例中的“看看”一個指過去一個指未來。如果說后者所表達的時間上的“很快”,還僅僅是側重言語主體個人的一種主觀感覺的話,那么,許棠《秦中遇友人》的詩句“旦暮唯聞語征戰(zhàn),看看已欲廢吟詩”,其中的“看看”似乎就更快,就是“眼看著”或“眼見得”的意思了。由這后一種,“看看”似乎又可以表達“當下”、“眼前看到”等。這時候,如果確實是視線所及的話,此時的“看看”,就體現(xiàn)的是時短量小義了。例如:
(11)看看架上鷹,擬食無罪肉。(元稹《雉媒》)
(12)看看潘鬢二毛生,昨日林梢又轉鶯。(徐鉉《寄鐘謨》)
如果拘泥于此時動詞重疊整體所表達的意義的話,就極容易將具體環(huán)境中的行為特征給出生硬的理解。如孟浩然《耶溪泛舟》:“白首垂釣翁,新妝浣沙女,看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逼渲械摹翱纯础笔裁匆馑?有人就認為是“彼此長久注視”??峙逻@就有些膠柱鼓瑟了。因為該詩作者向往歸隱的生活,田園景致和純樸風物,時時都讓他夢牽魂繞。一旦他到了耶溪這個地方,置身于其中,山水人物就都讓他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偶然的目光相對,然而對方何知他的情懷?所以,此情此景,這里的“看看”實在不宜作時長量大看。
晚唐五代的敦煌變文,其中的“看看”也呈現(xiàn)同樣的情況,也有“漸漸”、“轉眼”、“眼下”等義。如:“漸辭方丈,已遠毗耶,看看欲到于庵園,盡禮于花臺圣主?!保ňS摩詰經講經文〈一〉)“看看即是落黃泉,何處令人能久住?!保ňS摩詰經講經文〈二〉)“玉漏相傳,二更四點,臨入三更,看看則是斫營時節(jié)。”(漢將王陵變)不能不說,其中有的也體現(xiàn)時短量小義。如:“看看面皺尚覓強良,由不悟(¤常拋暗號)?!保ǔ=浿v經文)“看看此事到頭來,由不悟¤(常拋暗號)?!保ㄍ希┑谝粋€句子意思很清楚,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來說,即為:“看看面皮都皺了仍爭強好勝,尚不醒悟?!憋@然,敦煌變文中的“看看”與唐詩是一致的。
宋詞里邊的“看看”基本上仍承續(xù)著唐詩中“看看”多種意義的用法。表示時短量小的例證也相對更為多見。下邊僅舉數(shù)例:
(13)花發(fā)看看滿也,留不住、當日朱顏。(舒亶《滿庭芳·后一日再置酒次馮通直韻》)
(14)看看滿地,堆卻香絮。(趙師俠《東坡引·癸巳豫章》)
(15)看看皓首,瞞不過鏡臺兒。(葛長庚《菊花新》)
必須看到的是,由于詩詞往往都是言語主體在展示自己的眼中景、心里事,通常很少有對話和行為過程的再現(xiàn),故文本內容所體現(xiàn)的時空觀念多具有模糊性。因此,它和動詞重疊的另一種形式V一V式本原核心意義不同。V一V式是以嘗試義為主導的發(fā)展線索。經歷了最早階段的單純用詞匯手段,即用“試”或“嘗”來直接表示;接下來是句法組合,即“試V”式或“V看”式;爾后再融進表虛數(shù)的“一V”,形成綜合式“試一V看”和“試V一V看”。如《五燈會元》中的用例:“師欣然出眾曰:“和尚試輥一輥看?!保ň硎牛┯蛇@種總體的發(fā)展演化而形成V一V式。其一致的條件是:多是要求特定的對象于未然的時制里邊通過嘗試性的活動行為以獲得某種體驗。嘗試義是其根本基礎,正因為如此,其活動行為必然是時短量小。這是輔助性的伴隨義。這里討論的VV式動詞重疊,詩詞表述的時制條件多不具備;相反,時短量小則是它的主要語法意義,并不體現(xiàn)明顯的嘗試義。然而它畢竟與嘗試性行為有比較多的共同處,一旦給予它合適的條件,便很容易體現(xiàn)出相近相同的意義和色彩。例如:
(16)父夸利市。笑道看看生舍弟。(錦溪《木蘭花·和人女試蓂》)
該句的表述就是著眼于未然,要求人做什么,其中嘗試義便體現(xiàn)了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它向嘗試義轉移的明顯趨向。
顯然,VV一旦給它提供了未然的時制條件,其主導的語法意義便會變化。這種情況在宋代禪宗燈錄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示。佛教傳入中土,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八宗之中,唯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獨領風騷,它所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別異的言行、棒喝頓悟等,其中,多用警示性的祈使語句,即成為傳教用語中突出的句法手段。除了前邊舉的2例外,再如:
(17)居士云:“背后底?!睅熁厥自疲骸翱纯??!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戆耍?/p>
(18)見一蛇以杖挑起召眾曰:“看看以刀芟為兩段?!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硎耍?/p>
類似的用例還有很多,都是著眼于未然時間,就特定的事務活動,要求言語對象進行嘗試性的觀察和認識。綜觀整個宋代禪宗燈錄,整個該動詞重疊形式的用例已由過去比較多地側重表時量轉而側重表嘗試,相應地,由表時長量大轉而表時短量小。
以“看看”為代表的相當一些VV式重疊,在該時段里邊也都顯示了這種特征。如:
(19)宗和尚念:“如是我聞……”師便云:“住住?!保ā蹲嫣眉肪硎耍?/p>
(20)師云:“長老且寬寬?!保ā蹲嫣眉肪矶?/p>
(21)師曰:“緩緩!”(《天圣廣燈錄》卷第三)
那么,在最能反映當時口語狀貌的南戲《張協(xié)狀元》里邊,“看看”的使用就與今天的用法沒有什么分別了。如:
(22)請娘子看看,請娘子笑一面。(第三十二出)
那么元曲中的“看看”也就實現(xiàn)了動詞重疊的典型語法意義,表嘗試;在此基礎上表現(xiàn)出時量上的多側重短或少的意義特征。如:
(23)待我收拾了鋪面,也到員外家看看去。(鄭延玉《看錢奴買冤家債主》)
(24)在那里?我看看。(鄭延玉《宋上皇御斷金鳳釵》)
綜上所述,可知現(xiàn)代漢語典型的動詞重疊形式VV式并非由V一V式省略其中的“一”而形成,而是自身詞義引申加之特定語體句法對其強化的結果。它和V一V式的形成分別走的是不同的道路。V一V上面體現(xiàn)著比較充分的語法化的特征,經歷了這樣的一個發(fā)展過程:詞匯——句法——詞法;而VV則是通過詞義的派生,祈使句的催化,實現(xiàn)了由主要表示時長量大向表示嘗試義的轉移。兩者在元曲里邊殊途同歸,再到《西游記》里邊,VV取代了V一V的位置而成為主要形式,從而奠定了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的整體形態(tài)。
[1]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76.
[2]殷曉明.試論《元曲選》中的動詞重疊[J].古漢語研究,2005(4).
[3]張相.詩詞曲語匯釋[M].中華書局,1980:785.
[責任編輯 海 林]
H042
A
1000-2359(2010)05-202262-04
崔應賢(1955-),男,河南輝縣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語法修辭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5BYY002)
20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