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新鄉(xiāng)學院圖書館,河南新鄉(xiāng)453003)
2002年4月,我國正式啟動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由國家財政部撥款,文化部組織實施。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fā)了《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落實貫徹。該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2006年6月1日起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九條設置了“信息扶貧法定許可制度”,目的就是為了借助網絡向農村傳播信息,促進農村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圖書館是社會上最大的公共信息傳播源,對信息扶貧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條例》第九條的規(guī)定為圖書館以法定許可方式開展信息扶貧提供了法律依據。由于《條例》第九條不同于傳統(tǒng)的法定許可制度,限制條件復雜,所以圖書館在按照該條款使用著作權時要正確理解其內涵,科學把握侵權與否的界限,使自己的行為囿于法律規(guī)范之內,有效規(guī)避責任風險。
按照《條例》第九條的規(guī)定,圖書館通過網絡遠程傳播信息的目的只能是為了“扶助貧困”,而且服務對象必須是“農村地區(qū)”的貧困人群。圖書館既不能向農村地區(qū)的非貧困人口以法定許可方式傳播信息,也不能向非農村地區(qū)的貧困人群傳播信息。“農村地區(qū)”的范圍容易界定,但是考量“貧困”的條件是什么,什么樣的人屬于“貧困”,就應該是政府相關部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圖書館本身能夠完成的任務了。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圖書館按照《條例》第九條傳播信息的著作權主體,這個概念比較寬泛,即只要是“中國的”自然人,或者單位(法人與其他組織)的作品都包括在其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該條款不適用于我國香港、臺灣、澳門地區(qū)的作品。按照《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guī)定》的要求,《條例》第九條同樣不適用于對外國作品的使用。
依據《條例》第九條的要求,圖書館向農村地區(qū)貧困人群傳播信息的范圍局限在“種植養(yǎng)殖、防病治病、防災減災等與扶助貧困有關的作品和適應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之內,因為這些內容和扶助貧困密切相關。在實際操作中這個范圍顯得比較模糊,不好把握。比如,外交類的信息從表面上看雖然不屬于此范圍,但是了解有關外交信息對促進農村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卻是有著積極作用的。
所謂“狀態(tài)”就是專指被傳播作品的著作權狀態(tài)。按照《條例》第九條的規(guī)定,圖書館通過網絡傳播的作品必須是“已經發(fā)表”,否則不得傳播?!鞍l(fā)表”既可以是通過網絡媒體發(fā)表,也可以是通過傳統(tǒng)的期刊、報紙、廣播、電視媒體發(fā)表。這項規(guī)定的法理基礎在于,“發(fā)表權”是著作權的一項專有權利,只能由其本人或者其授權他人行使,如果圖書館未經授權通過網絡傳播了他人尚沒有發(fā)表的作品,就是侵害了發(fā)表權。
法定許可是指使用他人作品無需事先征得許可,但需向著作權人付報酬的法律制度。因此,使用者在按照傳統(tǒng)的法定許可制度使用著作權之前,無需履行告知義務。但是,圖書館按照《條例》第九條使用著作權,要提前公告擬提供的作品及其作者、擬支付報酬的標準。按照對《條例》第九條的理解,公告應當是向“社會公告”而非是直接向著作權人公告?!稐l例》第九條沒有規(guī)定公告的具體方式,從保護著作權人利益出發(fā),公告的方式以報刊公告、網絡公告為宜,不選擇在本圖書館布告欄中貼告示的做法。
按照《條例》第九條設置的程序,自圖書館公告之日起30日內,如果著作權人對擬使用其作品的內容,以及支付報酬的金額與支付辦法提出不同意見的,圖書館不得通過網絡向農村貧困人群傳播其作品。超過30日公告期,著作權人沒有提出異議的,則圖書館可以行使其法定許可權,而不論著作權人是否在30日內知悉公告的內容。
為了限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各國法律都制定了“避風港”制度,只要網絡服務提供者按照該項制度規(guī)定的程序辦事,則可免予承擔責任,或者只承擔有限的停止侵權的責任。按照《條例》第九條的規(guī)定,著作權人在30日公告期內沒有提出異議,而在公告期后圖書館已經對其作品進行了傳播的情況下提出異議的,圖書館應立即刪除其作品,否則就屬侵權,而且得不到責任豁免。按照《條例》的規(guī)定,著作權人的異議應以“通知”的方式提出,通知內容包括著作權人的姓名、聯(lián)系方式和地址,以及要求刪除的作品名稱與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等。
與合理使用制度不同,法定許可制度不割裂作品使用行為與著作權人得到經濟回報之間的聯(lián)系。但是,法定許可制度下的付酬標準通常由法律法規(guī)明文規(guī)定,而非由當事人雙方約定。比如,《報刊法定許可轉載、摘編法定許可付酬標準暫行規(guī)定》、《錄音法定許可付酬標準暫行規(guī)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錄音制品法定許可付酬標準暫行規(guī)定》等。但是,《條例》第九條卻不同,其規(guī)定付酬標準由公告確定,或者由公告者與著作權人協(xié)商約定。按照規(guī)定,即使圖書館在接到著作權人通知刪除其作品后,也要按照公告的標準向其支付報酬。
法定許可是一項著作權限制制度,但是其所限制的主要是經濟權利,而非精神權利,目的是保障著作權人和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同一性,并防止給公眾帶來的視聽混淆。因此,圖書館以《條例》第九條規(guī)定的法定許可規(guī)則使用他人作品,必須注明原作者的姓名、被傳播作品名稱及出處。這在《條例》第十條第(二)款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
以技術保護著作權和對技術措施提供著作權保護是著作權法律制度變革的重要特點之一。圖書館對傳播的作品的著作權負有提供技術保護措施的義務與責任,特別是要保證作品向“農村地區(qū)”的“貧困人群”傳播的同時,不使這個范圍之外的用戶接觸和使用作品,就必須采取技術保護措施。這也是《條例》第十條第(四)款的要求。
傳統(tǒng)的法定許可制度往往并不限制使用者從作品利用中得到經濟利益。但是,按照《條例》第九條規(guī)定,圖書館不能從法定許可傳播作品的行為中有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濟利益。什么是直接的經濟利益,什么是間接的經濟利益,《條例》沒有明確。雖然有人以“收費”不等于就必定要有“經濟利益”的觀點認為圖書館在服務中可以收費,然而從《條例》第九條規(guī)定的“扶貧”目的來看,實際上就是對圖書館以收費方式開展網絡法定許可信息服務的否定,無論所收經費是全部用于彌補成本,還是有所盈余。
通過以上分析認為,《條例》第九條的實施盡管有利于國家在農村地區(qū)扶貧事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對圖書館等信息傳播者卻存在著一些困難和比較大的法律風險。比如,向著作權人支付的報酬從何而來,如果在圖書館已經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資金的前提下,著作權人卻要求圖書館刪除其作品并索取報酬,這對圖書館來講豈非是不公平,得不償失,“好心辦了壞事”。所以,對《條例》第九條賦予的法定許可權利,圖書館要綜合權衡利弊,慎重行使。
[1]張建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1).
[2]秦珂.期刊的著作權問題[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
[3]王清.著作權限制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4]張濤.對文摘期刊轉載版權的思考[J].科技與出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