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橋
從新疆葉城縣新藏公路出發(fā),翻越3400多米的庫地大坂和4960多米的馬扎大坂,在新藏公路(國道)241公里處,幾間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小平房,一字排成“拉面王”“一品香飯館”等高原上的“美食一條街”。已是中午“飯點”時分,我們的車停了下來。這里是進入高原后的第一個食宿點,由于連續(xù)在高原上顛簸,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食欲,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副縣長要求大家一定要吃飯,因為前面的路還很長。
我們在這里吃了10元錢一碗的面條,味道還不錯,而且還很便宜。一對來自甘肅的開飯店的夫婦告訴我,在這里做生意所有原料要從山外運進來,成本很高,過往的人又不多,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一碗面條下肚,高原反應引起的頭痛感覺好了許多,我們繼續(xù)出發(fā)。
從飯館前面向右拐,汽車離開新藏公路,沿著一條簡陋的石子公路在山間穿行。這條109公里的簡易公路通往中巴邊境的塔吐魯溝邊防哨卡,我們要去的那個村莊就緊挨著哨卡。
越是前行道路越是艱難,不時地要停車下去搬開從山上滾落下來的石頭。據(jù)說,每當有汽車進入,都要提前幾天通過衛(wèi)星電話通知駐守在那里的邊防連隊,邊防連隊的官兵們要提前一天出動清理沿途公路上滾落的礫石。開車的塔吉克族司機熱依木告訴我,邊防官兵已經(jīng)清理過了公路。拐過一個山洼,在暮色中隱約看見邊防哨卡的營房,天黑前,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托庫孜布拉克。
這是一個只有5戶人家的小山村,地處喀喇昆侖山深處。解放軍某邊防連隊就駐守在這個村莊以北100米處,而村莊南面雪山的那邊,便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了。
小山村四面環(huán)山,一條由北南下和一條由南而北的河流,在村莊邊碰頭,然后調(diào)頭向西,最后匯入葉爾羌河。紅柳、沙棘等植物散布在東南面的山坡上。5戶42名塔吉克族農(nóng)牧民散居在紅柳、沙棘之中用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子里,世代繁衍。
小山村隸屬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達布達爾鄉(xiāng)熱斯喀木村的一個自然村落,是距離縣城最遠的村莊,也是全縣緊鄰邊境的小村莊。
小山村的寧靜被我們這些突然而至的不速之客打破,牛羊和駱駝跑出很遠,投來驚恐的目光;婦女和孩子站在院門口向路上張望,男人們相聚在一起,列隊迎接遠道而來的我們,并與塔吉克族干部握手,俯身互吻手背。
村莊里的塔吉克族除了種植一些小麥外,主要以放牧為生,收獲的小麥要用駱駝馱到24公里以外的古老的水磨坊磨成面粉。牧業(yè)生產(chǎn)主要以山羊為主,也放養(yǎng)少量的綿羊、牦牛和駱駝。牲畜既是當?shù)厝说纳a(chǎn)資料,也是他們的生活來源,因為牲畜多少是衡量一戶家庭貧富的標準,而牛羊肉又是最美的佳肴。當然,當?shù)氐乃巳似饺绽锖苌偕岬迷籽?,當有尊貴的客人從遠方而來,好客的山里人一定會宰羊煮肉接待。
二月初的喀喇昆侖山依然被雪山封存,感受不到一絲春意,只有那被拴在粗壯的紅柳樹下不停地打轉(zhuǎn)、不停地上下扇動著尾巴的發(fā)情的駱駝,傳遞出一絲春的訊息。
從地圖上看,我國最西部的帕米爾高原上深山、峽谷遍布,舉世聞名的慕士塔格峰和喬戈里峰聳立其間,荒涼之間難覓綠色。就是在這樣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地帶,以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為中心,方圓一兩千公里的邊境線附近,生活著我國60%以上的塔吉克族同胞。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常年在雪域高原上放牧,羊群停下來在哪里吃草,他們的家就安在哪里。條件艱苦,交通極為不便,自然災害時常發(fā)生,很多適齡孩子待在家里無法上學,有的只能在條件十分簡陋的“馬背小學”或“帳篷學校”讀書,難以接受到完整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免除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qū)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并對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生給予生活補貼。投入大量資金,優(yōu)化學校布局,塔吉克民族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尤其是2008年底,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投資6000多萬元新落成的現(xiàn)代化城鄉(xiāng)寄宿制小學,正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全縣境內(nèi)各個角落的小學生告別深山、峽谷中簡陋的校舍,走到大山以外的縣城接受系統(tǒng)、完整的義務教育。
我們這次深入帕米爾高原農(nóng)牧區(qū),就是為了追隨生活在這里的塔吉克族孩子們走出大山,去縣城讀書的腳步。
家住小山村的87歲的塔吉克族老大媽加娜甫在和兒媳婦一起烤制馕餅,為即將去縣城讀書的孩子們準備路途上的干糧。小山村的5戶塔吉克族農(nóng)牧民都是大媽的親戚,這一天老人的7個孫子、孫女要走出大山讀書,可老人家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大山。 身高1米出頭的塔吉克族兒童吾拉木不等駱駝伏地,就熟練地一躍而下,跑去和小伙伴們玩耍,似乎忘記了行走兩天的疲勞。一隊隊駱駝馱著進城上學的孩子,不時地向小山村匯集。由于汽車最遠只能開到托庫孜布拉克小山村,家住方圓數(shù)十公里范圍內(nèi)的孩子們,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騎著駱駝到這里會合。
牧民拉戈克·吐爾遜的大兒子也在縣城上學?!耙婚_始我不舍得讓他到那么遠的地方去,家附近有學校呢,后來想明白了,這里條件太差,把娃娃耽誤了?!崩昕苏f,兒子在外面上了兩年學,放假回來變了,愛干凈了,懂禮貌了,還知道主動幫家里干活。
出發(fā)的時間到了,孩子們擠在汽車前,塔吉克族老大媽加娜甫親吻著小孫女,為孩子抹去眼淚,與即將去縣城讀書的孩子們道別。四年級的姑娘阿依達依偎在車廂里,向送別的親人們舉起了“勝利”的手勢……翻越一道道山梁、穿過一個個峽谷,孩子們?nèi)淌芨呱椒磻牟贿m,行程近千公里,3天后,終于平安抵達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縣城。
占地150畝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城鄉(xiāng)寄宿制小學的校園內(nèi),一眼望去到處都是歡鬧的孩子,目前,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小學的入學率達到98%以上。宿舍樓內(nèi)是一張張整潔的床鋪,寬敞明亮的食堂里飄著烤面包的香氣,學生洗衣房里的洗衣機嗡嗡作響,在遠處巍峨的雪峰映襯下,校園里一派生機。
(沈橋:職業(yè)攝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