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衍 文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浙江省金華市人民東路 391號,321000)
朱建華,主任醫(yī)師,1978年畢業(yè)后一直工作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yī)院消化內科,在著名中醫(yī)專家董建華教授和田德祿教授指導下從事中醫(yī)內科消化專業(yè)臨床以及教學工作多年。朱教授認為,在治療方面,對慢性胃炎應從正邪兩端入手,嚴格運用辨證分型,在經(jīng)典方藥的基礎上靈活應變,有針對性的診斷治療。筆者有幸隨師侍診 2年余,自覺獲益頗多,現(xiàn)將其診治慢性胃炎的經(jīng)驗整理如下,與同道共饗。
1.1 健中土 化濕助運法常用于濕阻脾胃之胃脘脹痛或脘腹痞悶,口苦而黏,口渴不欲飲,眩暈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黃赤,納食不香,苔薄白膩或黃膩,脈弦緩或細。《金匱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方選平胃散、三仁湯、四君子湯化裁,藥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樸、茯苓、陳皮、太子參、蒼術、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
1.2 調氣機 疏肝和胃法常用于胃脘攻撐作痛,牽及兩脅,胸悶噯氣,嘔吐吞酸,每因情志不遂而發(fā),甚則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耳鳴耳聾,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脈弦或滑細?!端貑?至真要大論》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狈竭x柴胡疏肝湯化裁,藥用柴胡 、郁金 、川楝子 、香附 、白芍 、當歸 、枳實 、陳皮 、木香、茯苓、白術。
1.3 問脾腎 調暢氣機法常用于胃脘隱痛,喜溫喜按,得食則減,納呆少食,神疲乏力,四肢不溫,腰膝冷痛,或下肢浮腫,便溏次多,時吐清水,舌薄白或膩,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或遲,稟賦不足,精氣虧虛,脾胃虛弱,腎少溫煦,臟腑失養(yǎng),更復致虛。《景岳全書》曰:“氣血虛寒,不能營養(yǎng)心脾胃,最多心腹痛證?!薄端貑?舉痛論》云“勞則氣耗”,故應方選黃芪建中湯、右歸飲化裁,藥用黃芪、白芍、肉桂、制附子、枸杞子、杜仲、山藥、茯苓、甘草、蒲公英、補骨脂、枳殼。
1.4 養(yǎng)胃陰 升清降濁法常用于胃脘灼熱疼痛,咽干口燥,口苦思飲,精疲乏力,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胃納欠佳,大便秘結,舌紅少苔、缺津,脈細數(shù)或細。“若病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必生火”,胃主和降,以降為順,為熱內滯,反升為逆,清濁失司。方選竹葉石膏湯、益胃湯加減,藥用生石膏、梔子、麥冬、北沙參、石斛 、玉竹 、竹葉 、太子參 、半夏 、生地黃 、香附 、陳皮 、白花蛇舌草、敗醬草。
1.5 祛瘀血 和絡止痛法常用于胃脘刺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入夜痛甚,或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弦或澀。該證多因病程較長,氣虛無力鼓動血液運行或肝郁氣滯致瘀。氣之與血,如影隨形,氣行有滯,血必因之而澀,氣行有阻,血必因之不通,是以久病多虛多瘀。方選失笑散、丹參飲加減,藥用五靈脂、蒲黃 、丹參 、香附、郁金、延胡索、枳實、白及、白花蛇舌草、敗醬草、太子參、山藥、三七粉(沖服)。
1.6 靈活加減 臨床治療慢性胃炎加減用藥時應注意:一注意“靈通”,二注意“升降”,三要在辨證用藥的同時,注意結合辨病用藥。因本病雖然重在于脾胃,而實于肝郁氣滯血瘀有關。故《臨證指南醫(yī)案》指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本病常見食后飽脹、噯氣、泛酸、胃痛等癥狀,如果用藥不注意輕靈流通,則可使癥狀加重。因此,雖見脾胃氣虛而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之類以益氣健脾,也須配以陳皮、半夏、木香之屬以理氣和胃;雖見胃陰虧虛而用石斛、麥冬、沙參等品以清養(yǎng)胃陰,亦當佐以川楝子、綠萼梅、佛手等藥以疏肝醒胃。同時在選擇靈通藥物中,要善于運用活血化瘀藥,丹參、赤芍可以優(yōu)先選用,莪術、紅花亦有很好的化瘀止痛的效果。其次,由于脾氣宜升,胃氣宜降,如果脾之清氣不升,則見中滿腹脹、瀉泄;胃之濁氣不降,則見嘔吐、噯氣、泛酸。升提藥與益氣藥同用,如升麻、柴胡、黨參、黃芪、枳實等。枳實具有苦降破氣作用,《神農本草經(jīng)》認為枳實能“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可見本品確有補氣升清的作用。枳實用于補氣升清,可與人參、黃芪、升麻、柴胡相配;用于破氣降氣,可于青皮、降香、厚樸、川楝子相配。和降藥與瀉肝藥同用,如旋覆花、川楝子、左金丸等。偏寒者加生姜、紫蘇;偏熱者加竹茹、連翹。在提升或和降中,均可配伍白芍,柔養(yǎng)以制肝木之旺,有很好的緩急止痛作用。再次,在辨證用藥的同時,還必須注意辨病用藥。本病常兼有肝失于疏泄,可以影響胃液的正常分泌。如胃酸過多,可選用煅瓦楞、煅烏賊骨以制酸;胃酸過少或缺如,可選用山楂、烏梅、木瓜等以助酸。膽汁反流性胃炎,常因為肝失于疏泄,使膽汁的正常排泄受到障礙,導致膽汁郁遏而反流,可以選用柴胡、郁金等疏利肝膽。慢性萎縮性胃炎,如經(jīng)病理學檢查,見腸上皮化生,可選用生薏苡仁、莪術等,以防惡變。一般認為莪術破血祛瘀作用較峻,其實藥性平和,本品含芳香揮發(fā)油,能直接興奮胃腸道,有很好的健胃作用,化瘀消痞,止痛作用頗佳。在治療慢性胃炎中,可以配合一些清熱藥,蒲公英最為適宜,清熱而不甚苦寒,且有健胃作用。
1.7 調護 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尚應囑患者改變飲食習慣,適度鍛煉,勞逸結合,避免飲食過冷、過熱、過硬,保持心情愉快。只要認真調養(yǎng),正確用藥,即能達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1 對癥治療 慢性胃炎多數(shù)胃酸偏低或無酸,可給予胃蛋白酶合劑 10mL,每日 3次。HP與活動性胃炎關系密切,因此一般對活動性胃炎可給予抗生素治療。目前國際應用三聯(lián)療法為奧美拉唑 10mg,每日 4次;甲硝唑 200mg,每日 4次;阿莫西林 500mg,每日 4次。三藥連用 4周,根除率較高。針對貧血者可予鐵制劑,維生素 B12,葉酸等。泛酸燒心重,胃酸分泌過多,可予以抑酸劑奧美拉唑、枸櫞酸鉍、雷尼替丁等。胃動力差可予以多潘立酮、枸櫞酸莫沙必利等。
2.2 調護 慢性胃炎與飲食習慣及飲食結構關系密切,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結構,避免對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藥物非常重要,要戒煙戒酒,避免辣椒、大蒜、芥末等強刺激食物。盡可能避免使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避免生冷及各種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