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花生過敏者的人生注定是“悲慘”的,他們不能吃任何與花生有關的東西,因為一旦食用,輕則入院治療,重則危及性命。
2005年,嚴重的花生過敏患者、加拿大少女克里斯蒂娜·戴福士在昏迷九天之后被宣布死亡。她在昏迷之前曾經與男友接吻,而男友在那之前曾經吃過帶有花生醬的面包。所以,克里斯蒂娜的死因被解釋為,殘留在男孩口中的花生成分引發(fā)過敏,最終導致了她的香消玉殞。
花生過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誤認花生作敵人
花生過敏源于人體的免疫機制——身體對花生的“入侵”反應太過激烈。
大多數(shù)人吃下花生的時候,身體就是把它消化、吸收,不會把它當作“敵人”。而對于過敏體質的人來說,花生中的某些蛋白質在第一次進入的時候,人體如臨大敵,經過層層動員和一系列連鎖反應,最后產生了一種被稱為IgE的蛋白質。等到下一次花生中的那些蛋白質再次光臨, IgE就會啟動相應的“反恐機制”來應對。而這種反應太過“小題大做”了,產生的一些物質如組胺等,對人體自身的損傷卻遠遠比“敵人”還大。
在美國,大約有1%的人對花生過敏,大致相當于300萬人。在嬰兒中過敏的比例要高于成人,不過約有20%的過敏嬰兒長大后過敏反應會消失。
花生過敏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在皮膚、胃腸和呼吸道上。皮膚癥狀通常有風疹、水腫和瘙癢等;胃腸癥狀包括急性嘔吐、腹痛和腹瀉;呼吸道癥狀則有喉頭水腫、咳嗽、嗓音改變以及氣喘等。這些初期癥狀可能在吃下花生后立刻發(fā)生,也可能晚至兩個小時后。在初期癥狀消退之后,大約還有三分之一的過敏者會發(fā)生次級癥狀。次級癥狀更難恢復,而且可能危及生命。
那么,需要多少花生才能引發(fā)過敏呢?吃了帶有花生醬的面包而殘留在口腔中的花生成分,就足以產生“死亡之吻”嗎?
一般認為,幾毫克的花生蛋白就可以引發(fā)過敏。一顆花生所含有的蛋白在300毫克左右,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的幾十到百分之一就足夠引發(fā)過敏反應。不僅僅是花生,任何含有花生成分的食物,都有可能引發(fā)過敏。比如說,精煉的花生油不應該含有花生蛋白,對花生過敏者來說是安全的,但是冷榨或者提取的花生油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可能引發(fā)過敏。
花生過敏暫為不治之癥
花生過敏者的日常生活所受到的影響,甚至比其他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更大。他們不能吃任何來源不明的食物,不能在外就餐。而且,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終生的“徒刑”。即便是“百密一疏”,對于他們來說都很危險——不管堅持了多久,只要疏忽一次,輕則進醫(yī)院,重則危及生命。
而且,對于食物過敏,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不治之癥”。患者只能通過嚴格避免過敏源來避免癥狀的發(fā)生。有人通過傳統(tǒng)的“免疫療法”來“脫敏”——從無到有,少量到大量地給患者吃花生。還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開發(fā)不含過敏源的花生。最有效的當然是通過生物技術改造花生。如果說抗原相當于一盤菜,那么抗原的DNA相當于菜譜。從菜譜到把菜上桌,牽涉到許多步驟。在任何一步做手腳,都可以讓上桌的菜成為“假冒偽劣”。生產無過敏源花生的技術原理大致如此,在從DNA到生成抗原過程中的某一步進行操作,讓最后合成的蛋白質失去“作惡能力”。不過,這種方法的難度在于,花生蛋白中的過敏源很多,讓每一種都“保持沉默”需要進行太多的“基因修飾”,這樣最后得到的還是不是花生就很難說了。
理論上說,任何食物都能導致過敏。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報告說,有超過160種食物能夠產生過敏。其中,最主要的有八種: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如杏仁、胡桃等)、大豆、小麥、魚、某些海鮮(如螃蟹、蝦、龍蝦等)。(摘自重慶出版社《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