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
2008年1月20日,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國家體育館舉辦,本次年度人物評選以“責任、探索、遠見、凝聚力”為主題,中國東方集團公司總經理斯?jié)煞颉⒔K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共同獲得了年度人物大獎?!缎轮芸冯s志為這次活動配發(fā)了特刊,封面的標題是:中國信心。
眾所周知,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而成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像颶風般席卷全球,它在摧毀了無數公司和企業(yè)之后化成了恐懼,并在現實生活中累積成極度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彌散開去,成為了一種超越經濟傷害本身的更大的危機。許多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的刺激經濟計劃,但目前來看仍然不見起色。而4月初在英國舉行的G20峰會尚未拉開帷幕,就有聲音傳出,要提升信心。
中國作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其經濟發(fā)展也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波及。僅以農民工就業(yè)為例,去年人保部的數據顯示,去年年底,全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總人數1.4億,春節(jié)前返鄉(xiāng)農民工總數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0%左右,比常年多出了10%左右。春節(jié)之后,80%回到城里,也就是說,有1400萬沒有返回城市。返城者中只有4500萬人找到了工作,另有1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兩者相加,有2500萬農民工失去了城市的工作崗位。
在經歷了2008年的跌宕與輝煌之后。面對目前全球性的經濟寒冬,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應該如何完成經濟報導,是最考驗主流新聞媒體職業(yè)道德與社會責任的時刻。一方面,電視媒體要充分調動各種報導手段,及時、客觀、準確的完成經濟信息的傳遞;同時,媒體要樹立清晰的立場,以更加積極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完成輿論的引導、營造出良好輿論氛圍,幫助群眾樹立對于經濟復蘇的強大信心。
于是,在這樣的時期探討經濟報導顯得尤為重要,從宏觀的宣傳話語體系,到具體的技術層面的完善,電視媒體任重道遠。
一、以現實為指針,與時俱進地更新宣傳報導理念
經濟報導與經濟活動互為表里。
經濟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在現代社會中,經濟是國家的命脈,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經濟活動成為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日?;顒?。電視經濟報導就是運用電視媒介的優(yōu)勢,對經濟領域的信息進行傳播的活動。經濟報導和其他報導的題材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不同之處在于所傳播內容集中在經濟領域。就性質而言,經濟報導和其他報導一樣,在實質上是一種信息傳播,傳達出經濟及相關領域的最新變動。在表現形式上,它是通過電視視聽手段把該領域最新變動的信息表現出來。
經濟活動不斷變化,相應的經濟報導也應在不同時期,以現實需求為指針。實施相應的宣傳策略。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為主線,統(tǒng)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面實施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一攬子計劃。而在此前不久,中央政府已經拿出了4萬億資金來拉動內需,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是唇齒相依的。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度蔓延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出臺的任何舉措都是全球的焦點。
2009年3月4日兩會期間,某外媒記者在全國政協分組討論間歇。在走廊中碰到了國家統(tǒng)計局原局長李德水,簡單對話之后該媒體就發(fā)出了新聞,聲稱“溫家寶總理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一系列新的經濟刺激計劃”。
該媒體“誤報”李德水經濟刺激言論之后,消息很快在網絡傳開,鳳凰網等國內媒體也第一時間以中文形式進行了轉載。當天下午兩點之后,戲劇性的一幕開始了:全球股市大漲:恒生指數一舉扭頹,一度急升近400點。國企指數狂漲5%,盤中擊破7000點大關。日經指數亦收高0,85%,歐洲股市反彈,泛歐道瓊斯600指數也獲得了2009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后來,李德水通過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澄清,“自己并未接受記者的正式采訪,也沒有傳達這樣的信息?!?/p>
通過這件事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受全世界關注的程度:一句話的誤報,竟然導致美國、歐洲、日本股價的上漲。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在這樣的大局面前,電視媒體中負責經濟報導工作者,應該首先在思想上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緊緊把握住輿論導向,營造有利于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輿論環(huán)境。同時,要把握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辨證地看待眼前的經濟問題。此外,要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發(fā)展領域的實際情況。研究宣傳的決策和策略。不僅要關注宏觀經濟的運行,還要針對“三農”等當前中國急需解決的具體問題研究報導的藝術,強化宣傳力度,爭取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只有準確把握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內涵,正確解讀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用意,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才能對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產生重要幫助。
二、以受眾為對象,全方位地提供經濟信息服務
受眾是電視傳播的對象,要達到好的傳播效果,一定要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結合電視的特點,全方位的提供經濟信息的服務。電視經濟報導通過多層次、多形態(tài)的報導手段,傳遞了經濟領域的信息,為市場經濟把脈,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了監(jiān)督,對人民的經濟生活進行了引導。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經濟欄目和經濟頻道已經成為電視媒體中經濟新聞和經濟信息報導的主要通道,而這些經濟報導在推動改革開放、促進社會轉型、報導改革人物、干預社會生活特別是宏觀調控的輿論引導方面,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經濟報導正以專業(yè)化的趨勢指導受眾如何進行經濟選擇和經濟決策。
當然,隨著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經濟報導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問題,與受眾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從報導理念到報導內容、形態(tài)、手段等方面存在諸多需要改進之處。
在經濟報導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專業(yè)化和大眾化的平衡關系。電視經濟報導最容易為人所詬病的就在于“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愿看”。比如,在當前的金融危機形勢下,許多的經濟數據是經濟變化的表征,而經濟報導中不能僅僅是對數據進行簡單重復,而應該更好的運用電視手段對數據進行闡釋,讓受眾更好的理解這些數據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聯,同時也要結合相關情況對數據進行分析,為專業(yè)人士提供某種程度的拓展性思考。
北京電視臺于2009年1月1日改版了《晚間新聞報道》,每期新開辟了“晚間觀察”的訪談版塊,通過演播室和現場采訪。就許多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議題開展訪談。如“GDP如何保八”、“財政赤字高嗎”等,通過權威的專家評論、翔實的背景分析,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觀察和思考的平臺。今年初,美國奧巴馬政府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條款,《晚間新聞報道》立即進行了詳細解讀。不僅介紹了這個條款出臺的來龍去脈,還邀請業(yè)內專家評論受眾最為關心的話題,包括: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條款對中國有什么影響:印度禁止進口中國產玩具是否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等。從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尋找受眾最感興趣的話題并提供貼進性的解讀,是考驗傳
媒專業(yè)品質的重要指標。這些貼近受眾的節(jié)目對于普通百姓了解經濟現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說,只有在報導視角專業(yè)化的前提下,緊密貼近受眾的需求,正確分析和把握經濟發(fā)展形勢,并通過經濟報導來為受眾詮釋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之下中國的改革發(fā)展前景,才能體現經濟報導的專業(yè)化屬性,也唯其這樣,才能透過電視媒體凝聚受眾的信心,共體時艱,共渡難關。
三、以創(chuàng)新為引導,切實推進電視經濟報導的多元化
2009年3月6日,中央臺“新聞聯播”頭條播出了央視記者柴靜所做的“見證履職,共商國是”的新聞報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柴靜沒有像大多數財經記者一樣,去人民大會堂追明星、搶新聞,而是去了分組審議的現場,通過鏡頭展示了以往門庭冷落的審議現場里人大代表們因不同意見所碰撞產生的火花。
事后,柴靜在接受《青年周刊》的訪問時說,這是她第四次做兩會的報導,也想得很簡單,就覺得其他國家的議會新聞里會有很多辯論,咱們的兩會中是怎么樣的?而通常觀眾會被告知一個結果,比如表決了10:1,但大家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么產生的,那個1是誰,為什么要選擇反對?理由是什么?他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于是柴靜就去找到這個1。讓他說話,讓不同的聲音在法律和制度之前呈現在公眾面前。
這條新聞的做法其實是回歸到了兩會的本質中,也為新聞財經的報導提供了一個提高經濟專業(yè)性的新視角。
在以往的電視經濟報導過程中,電視工作者常常按照思維定式,形成了常規(guī)報導的思路和模式,這些思路一方面成為經驗,可有時也會成為思想的桎梏,導致經濟報導中的模式化、簡單化等缺點。在經濟報導中,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理性考量前進中的世界和中國經濟,不斷創(chuàng)新,在報導的手法上,力求突破,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具體來看,各類型節(jié)目要結合節(jié)目形態(tài)的特征,尋找相關選題,在時效性、實用性、互動性、引導性等方面下足功夫。
例如,在當前經濟危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都有許多突發(fā)事件和具備新聞特質的事件發(fā)生,例如法國最近爆發(fā)的工人罷工潮等等。電視工作者應該就重大事件和重大議題展開直播,充分運用電視在直播中信息實時傳送的優(yōu)勢,將世界范圍內的大事第一時間呈現在電視屏幕上。此外,在新媒體技術日益完善的基礎上,電視直播還可以充分調動各種媒介形態(tài),完成多種信息源的匯聚、多個視窗的互動等,更好的實現信息場的搭建和信息的快速傳遞。
只有通過解放思想和不斷創(chuàng)新,更好地挖掘電視在報導經濟類題材中的潛力,才能獲得更好的報導效果。
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2008年是我國經濟上最困難的一年,而當我們回頭看央視年度經濟人物評選活動。其地點選擇在了國家體育館這樣一個放飛夢想的地方,其當選的人物也并不是按照以往的慣例,全部選擇行業(yè)性的領軍人物,而是選擇那些能夠體現責任感和遠見卓識的企業(yè)家與經濟人物,這些變化背后隱含的正是電視媒體通過自身努力在創(chuàng)新主流價值觀的思考與實踐,而這也正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需要倡導和彰顯的一種電視媒體的積極作為。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