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曉安
在青春期,不僅僅是父母不知該怎樣愛孩子,孩子也不知該怎樣愛父母了。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薄冰期。尤其是女孩兒,因為心思更加細膩,情緒更加敏感,就像走在快要解凍的脆弱冰面上,隨時都有可能“咔嚓”裂開一個洞,跌進去,被壞情緒浸得滿身冰涼。
在這種起伏不定的善變情緒中,發(fā)生沖突最多的,自然就是每天與自己在一個家門同進同出,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父母。
第一次與父母發(fā)生摩擦之后,這種不快可能會越來越多,像電光石火一樣,在心中“忽忽”地燃起小火苗。其實,你并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了,但也確實是對他們感到不滿。隨著不斷地成長和學習,你每一天都在認識新事物,不斷發(fā)現(xiàn)新鮮的、有趣的東西。而父母幾乎沒有一件事是與自己沒有分歧的。你想做的事,父母贊同的少,反對的卻很多。
這個階段,女孩兒最怕的就是被父母打擾。寧可上網(wǎng)聊天、打電話,也不愿意理睬父母,因為說了也白說。女孩兒認為,父母簡直就是公元前的人,讓他們真正理解自己的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搞不好自己還會白白受一頓數(shù)落。你覺得自己必須走一條不同于父母的路,但卻還不知道這條路在何處。
我在青春期的時候,為了對抗父母的窺視可真是絞盡腦汁———我堅決地認為他們在窺視我。那時我最喜歡的事是把自己反鎖在屋子里。
其實我一個人躲在房間里,無非就是戴著耳機聽聽音樂,翻翻小說,寫寫日記什么的。但只要父母一進屋,在我身后走來走去,我就如坐針氈。我懷疑他們故意進進出出,裝作找東西,其實就是來窺視我。有時候,我恨不得能在頭上頂一棵隱形草。
有一次,我坐在桌前看書時無意間一回頭,媽媽正透過門上的玻璃窗看著我。不知道她當時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卻如臨大敵。我發(fā)揮所有的智慧來對付這塊玻璃。先是在桌上放了一面鏡子,讓它對著玻璃窗,誰的臉在玻璃上一露,立刻被我盡收眼底。但心里并不踏實,因為我也做不到每時每刻盯著鏡子。終于有一天,我找了個借口,在玻璃上貼了一張畫。
除了反窺視,我還覺得自己越來越忍受不了父母的指責。那些話聽到耳朵里,厭倦得簡直想去死。有一天,在房間里,聽著媽媽在門外嘮叨,我突然怒火攻心,順手就拿過桌上的書撕了起來。從那天起,一直到學期結(jié)束,我的數(shù)學課本都沒有前15頁。
當時自己不知道,情緒起伏的一個原因,是體內(nèi)荷爾蒙的作用。而無辜的父母,只不過是做了荷爾蒙的替罪羊。等到你慢慢過了青春期,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父母也不是那么落伍,那么愚蠢,那么不可理喻,那么面目可憎。
等到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可能會離開父母,遠走他鄉(xiāng)。獨身行路的時候,你才終于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家才是永遠的依靠,只有父母才是不變的守候。
你可能覺得那一天不會到來,但是相信我,很快。
到那一天,你會不會想,當年,如果與父母“狹路相逢”的時候,自己能稍微側(cè)側(cè)身,該多好啊!
(辛麥摘自《青春期女孩小心的事》圖/小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