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慶 樊 蓉 寇吉友 孔 菲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二院,100001)
正常成人中的血紅蛋白(Hb)以HbA含量最多,占95%以上,糖化血紅蛋白(H bAlc)是由葡萄糖在HbA的α或β鏈上結合形成的特殊片斷[1],如葡萄糖不可逆地結合在β鏈N末端則稱其為 HbAlc。血液葡萄糖測定只能反映抽血這一時刻的血糖值,無法判斷近一段時間來血糖控制程度,使得用藥量不容易掌握,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DM)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反映患者6~8周空腹血糖的平均水平,不受進食影響,可隨時測定,在評定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方面有其重要的意義。有研究資料表明[2],HbAlc檢測較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更能早期診斷DM。因此,我們對本院門診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中HbAlc的含量進行測定,以探討芪術膠囊對初診 2型糖尿病 HbAlc的影響。
病例來源: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診斷符合WHO 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均為我院門診病人,男32例,女 58例,均排除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等。
病例資料:諾和龍組(1組)男16例,女29例;年齡30~63歲,平均53.6±8.2歲。芪術膠囊組(2組)男16例,女29例;年齡 32~68歲,平均 55.8±8.6歲。兩組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均有可比性。所有病例未用過胰島素,無明顯心肝腎功能不全。
觀察指標:糖化血紅蛋白(用德國DCA2000微量檢測儀)。
方法:患者就診當日檢測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在飲食及運動治療的基礎上,1組給予諾和龍每次1mg,每日3次口服。2組給予芪術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3個月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再次檢測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
1.血糖的變化:兩組患者經過治療空腹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中2組較1組血糖下降更多,但 P>0.05,具體見表1。
表1 1組和 2組空腹血糖的變化(mmol/L)
2.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實驗前后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見表2。兩組患者經過治療糖化血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間糖化血紅蛋白比較,治療前P>0.05,治療后P<0.05。
表2 1組和2組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
3.不良反應:諾和龍組1例輕度頭暈眼花,6例輕度腹脹,1例腹脹數日未好轉,導致停藥。芪術膠囊組未出現不良反應。
糖化血紅蛋白在血液中含量過高會影響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使組織與細胞缺氧,并導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進而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它還會引起腎小管基底膜增厚從而誘發(fā)腎病,使眼球晶體被糖化導致白內障,造成末梢循環(huán)障礙引起足部病變等。英國劍橋大學醫(yī)學院研究顯示,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個百分點,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HbA1C形成取決于血糖濃度與血紅蛋白的接觸時間。其次其生成量與血中葡萄糖濃度成正比,其糖化過程緩慢且相對不可逆。
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是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的精確指標,同時也是糖代謝控制手段,能較好地預防糖尿病的并發(fā)癥。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通過有規(guī)律地測量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的下降,證實了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3]。因此,國外已將糖化血紅蛋白監(jiān)測作為糖尿病療效判定和調整治療方案的“金指標”[4]。
芪術膠囊是純中藥降糖藥物,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本組患者服用芪術膠囊,未發(fā)現低血糖反應。
[1]農正祥,周益強.糖化血紅蛋白對評價血糖控制程度的意義.右江醫(yī)學,2000,28(6):431.
[2]王瑩,李明華,黃紅,等.空腹和餐后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診斷糖尿病的價值.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2(7):3401.
[3]Camargo JL.Gross JLglyco hemoglo bin(Ghb):Clinical and amalytical aspects.Arq Bras Endocrinal Metabol,2004,48(4):45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