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捷 趙慧敏 白靈波
靜脈炎是靜脈治療最普遍的并發(fā)癥,靜脈炎的發(fā)生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長了住院時間。尤其是輸入高滲性藥物的的患者,如50%葡萄糖,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由于其為高滲性液體,濃度大,且常需連續(xù)幾日大量輸入,對靜脈刺激明顯,容易引起靜脈炎及血管閉塞,這不僅增加患者痛苦,同時降低靜脈穿刺成功率,影響治療。在臨床實踐中,我們采用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靜脈滴注50%葡萄糖后,觀察組沿穿刺部位靜脈走向外敷肝素鈉乳膏加龍血竭粉適量,對照組則用50%硫酸鎂濕熱敷。經(jīng)過1年多的臨床觀察,取得了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們選擇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50例,女70例;年齡32~86歲;分別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及急性胰腺炎患者65例。2組患者在住院初期均須禁食,需靜脈補充能量及體液,如50%葡萄糖。按住院順序的單、雙數(shù)隨機分成2組,觀察組60例,對照組60例,2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患病時間、用藥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靜脈滴注50%葡萄糖過程中均無靜脈藥物滲漏。
1.2 方法 2組患者均選擇前臂、手背或下肢粗直、彈性好、易暴露的靜脈,避開皮膚、皮下血管和淋巴索的病理部位進行穿刺[1]。確保穿刺順利,一針見血。切忌用針頭在組織中反復探找靜脈血管,以免損傷血管壁的完整性。
1.2.1 觀察組的操作方法:50%葡萄糖靜脈滴注結束后的當天,沿穿刺部位靜脈走向外敷肝素鈉乳膏及龍血竭粉適量,輕輕揉搓(有利于藥物的吸收)5~10 min,2~3次/d;
1.2.2 對照組的操作方法:50%葡萄糖靜脈滴注結束后的當天,沿穿刺部位靜脈走向用50%硫酸鎂浸濕6~8層紗布外敷,紗布外包保鮮膜,再用濕熱毛巾覆蓋,每次20 min,2~3次/d。
1.2.3 觀察時間:靜脈滴注50%葡萄糖后1~7 d內對患者注射部位進行動態(tài)觀察。
1.3 判斷標準 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炎程度的判斷標準[2]。Ⅰ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Ⅱ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疼痛程度按WHO數(shù)字分級法: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痛。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靜脈炎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靜脈炎發(fā)生率為8.0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32,P<0.01)。靜脈炎的輕重程度方面,觀察組中Ⅱ、Ⅲ級靜脈炎所占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16,P <0.05)。見表2。
表1 2組靜脈炎發(fā)生情況比較 n=60,例
2.2 2組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疼痛發(fā)生率為1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53,P<0.01)。疼痛程度方面,觀察組中度和重度疼痛所占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92,P<0.01)。
表2 2組患者疼痛發(fā)生情況比較 n=60
靜脈炎是由于靜脈內長期輸入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而引起的化學性或機械性的局部炎性。也可因在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格而引起局部靜脈的感染。臨床表現(xiàn)為沿淺靜脈走向出現(xiàn)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fā)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
3.1 50%葡萄糖注射液為高滲性脫水劑,引起靜脈炎的機制與其藥理特性有關。一般認為血漿滲透壓的升高是導致靜脈炎的主要因素之一。當輸入高滲液體時,血漿滲透壓升高,組織滲透壓也隨之升高,血管內皮細胞脫水,進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釋放前列腺素E1、E2,致使靜脈通透性增加,白細胞浸潤并產(chǎn)生炎癥改變,同時釋放組織胺,使靜脈收縮變硬[3]。
3.2 50%硫酸鎂的藥理作用及預防靜脈滴注50%葡萄糖所致靜脈炎的機制,50%硫酸鎂主要靠其高滲作用,使病變部位消炎去腫。其原理為硫酸鎂具有鎮(zhèn)靜和改善毛細血管、小動脈痙攣的作用,Mg2+可激活細胞的蛋白激活酶及ATP酶,改變細胞膜通透性,穩(wěn)定膜電位,消除黏膜水腫,擴張局部血管,增加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縮短50%葡萄糖停留時間,減輕對血管壁的刺激,從而減輕紅、腫、熱、疼等炎癥反應。使用過程中患者自覺不適,易使衣物和床鋪潮濕,療效一般。
3.3 肝素鈉乳膏的藥理作用及預防靜脈滴注50%葡萄糖所致靜脈炎的機制,肝素鈉乳膏是由酸性黏多糖類低分子肝素配以玻璃酸鈉、高級脂肪酸、月桂氮卓酮等制成的外用乳膏劑。低分子肝素鈉,具有抗凝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阻止損傷部位血凝和血栓的形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其新陳代謝,同時能拮抗抗體,抑制組織中的蛋白酶、透明質酸酶的活性,降低血管通透性[4],減少炎性液滲出,促進腫脹消散和局部組織修復,起到抗炎消腫止痛的作用。此外,低分子肝素鈉在皮膚促透劑月桂氮卓酮作用下,能有效地經(jīng)皮吸收進入局部血管,阻止炎性細胞在血管壁上附著。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流速度,縮短藥物在血管內停留的時間,減輕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吸收滲液,消除水腫,從而使血管軟化,彈性恢復。肝素鈉乳膏中的另一種成分是被稱為天然保濕劑的玻璃酸鈉,涂于皮膚后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水化膜,使皮膚角質層及瘢痕軟化,有利于藥物的吸收,維持并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加速瘢痕的消除,降低靜脈炎的發(fā)生。
3.4 龍血竭藥物為純中藥制劑,其成分是一種樹脂酯及血竭樹脂鞣醇的混合物,它含有5種芳香族化合物、植物防衛(wèi)素和一個甾體皂甙。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該藥具有強大的抗炎鎮(zhèn)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血斂瘡等功效,能有效地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調節(jié)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甾體也叫類固醇,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能穩(wěn)定細胞溶酶體膜的功能,保護細胞表面電荷的穩(wěn)定性,明顯抑制腫脹,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所含酚類、植物防衛(wèi)素具有抗菌、防腐、祛腐生肌的作用[5]。
1 王哲海,孔利,于金明.腫瘤化療不良反應與對策.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2.10-46.
2 胡述彬.預防化療性靜脈炎的護理研究.護理管理雜志,2004,4:30-31.
3 黃春英.654-2治療靜脈炎及滲漏性損傷.護士進修雜志,1996,11:39.
4 饒莊華,姚麗珍.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對封管效果的對比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0,16:496.
5 蘇嬙.龍血竭膠囊外敷治療壓瘡26例療效觀察.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6,2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