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劉 瑜 賈 偉 申 軍 西安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西安 710061)
失眠是抑郁癥患者的常見癥狀之一,抑郁障礙相關性失眠(dep ression or dysthymia insom nia,DDI)是抑郁癥或心境惡劣以失眠為突出表現(xiàn)的一種睡眠障礙,以清晨易醒為主要癥狀,伴隨頭痛、頭昏、心情低落、心悸、健忘、多夢等癥狀。采用針灸治療此類失眠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55例患者中,男 24例,女 31例;年齡19~ 53歲 ,平均 32.41± 11.15歲 ;病程 2~ 11.11個月,平均 5.36±3.41個月。
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精神障礙診斷分類與標準第三版修訂版(CCMD-3)[1]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有失眠的典型癥狀:入睡困難,時常睡覺,睡而不穩(wěn),或醒后不能再睡,晨睡過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 5 h,癥狀持續(xù) 1個月以上。
治療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腧穴,以 75%酒精消毒。取穴:公孫、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四神聰。隨癥配穴:肝郁化火加肝俞、太沖;痰熱內擾加豐隆;陰虛火熱加腎俞、太溪;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心虛膽怯加心俞、膽俞。刺法:公孫、內關:垂直進針,針尖向內刺入0.5~ 1寸;足三里、三陰交:垂直進針,針尖向內刺入1.5~ 2.5寸;四神聰:向后平刺入 0.5~ 1寸。均行平補平瀉法。治療 30min,1d1次,10 d1療程。
療效標準 以 PSQI減分率結合臨床癥狀的改善程度表達療效: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傮w療效分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3]。痊愈:睡眠正常(每夜能睡眠 6h以上)并能持續(xù) 1個月以上;偶有睡眠差,但不超過 2d,伴有的癥狀消失,PSQI減分率≥90%。顯效:每夜能睡眠 4h~6h,雖偶有不寐,但不連續(xù)超過 3d~4d,伴有的癥狀大部分消失,PSQ I減分率 60~ 89%,好轉:每夜能睡眠 3h~ 5h,偶有不寐,但不連續(xù)超過 5d~6d,PSQI減分率 30~ 59%,無效:治療前、后睡眠無明顯變化,及癥狀減輕但 PSQI減分率≤30%。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計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治療結果 針刺治療 55例患者中,治愈 15例,占17.27%;顯效 24例 ,占 43.64%;好轉 14例,占 25.45%;無效 2例,占 3.64%,總有效率 96.36%。
治療前后的 PSQI評分結果比較,見附表。
附表治療前后的 PSQ I評分結果比較表
討 論 失眠常由于患者遇到生活應激事件后產生焦慮,過度焦慮或持續(xù)焦慮則引致失眠,長時間失眠又最終導致抑郁。有少數(shù)人遇到生活應激事件后則開始觸發(fā)抑郁,抑郁之后又引致失眠。國外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許多慢性持續(xù)性失眠癥患者伴有憂郁和焦慮癥狀,其中 22.26%失眠者可同時診斷為重性抑郁癥或心境惡劣。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正常睡眠機理,是在神安的狀態(tài)下,陰陽之氣自然而然有規(guī)律的轉化結果,如果這種規(guī)律一旦被破壞,就會導致不寐的發(fā)生。失眠涉及多個臟腑,如心、肝、脾、腎等,主要病變在心,與心神的安定與否有直接的關系?!毒霸廊珪?不寐》中指出:“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F(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失眠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與心肝脾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失眠與郁證,尤其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抑郁癥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抑郁障礙相關性失眠多由于思慮不解,勞倦過度,損傷心脾而發(fā)病的較多。心臟受損,則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不得安寧,因而不能成寐;而心血不足,與脾氣受傷密不可分,脾傷則氣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養(yǎng),因而心神不安。其關鍵在于心血不足,病變涉及心脾兩臟。中醫(yī)認為睡眠乃系心神所主,是陰陽之氣自然而有規(guī)律的轉化結果,這種規(guī)律一旦破壞,就可導致不寐。
治療中公孫、內關是八脈交會穴,公孫穴屬足太陰脾經穴和沖脈相交通的穴位,具有調氣機、理升降、扶脾土、調血海、和沖任、理下焦的功效;內關可以使心血得以流暢,心火下降,心神得以安寧,心神得安則寐;足三里是陽明經合穴,和胃健脾,扶正培元;三陰交乃肝、脾、腎三經交會穴,通經絡,調氣血,具有滋陰潛陽之效。經外奇穴四神聰,為頭部經脈穴位,針刺該穴能調節(jié)陰陽平衡,壯陽氣,益精髓,引陽入陰,具有暢通氣血的功能并且有擴張椎基底動脈,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的血氧供應,起到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
[1]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 [M].第 3版.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118.
[2]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