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國語學院 姚繼中 林茜茜
1603年,「徳川家康(とくがわいえやす)」結束了之前的戰(zhàn)亂,開設了「江戶幕府(えどばくふ)」建立起鞏固的幕藩體制,日本進入了「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江戶時代初期,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內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了發(fā)展,交通及運輸業(y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幕府在提倡學習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在培養(yǎng)官吏的同時,也提倡庶民教育,在各地開設私塾(「寺子屋」てらこや),鼓勵庶民的孩子識字并普及算盤。隨著廣大商人及市民階級出現(xiàn)了文化消費的需求,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被稱為「元祿文化(げんろくぶんか)」。江戶時代庶民文化的繁榮主要體現(xiàn)在韻文,戲曲和散文文學三個方面,而其中的韻文主要指「俳句(はいく)」的興盛。俳句是由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jié)組成的短詩,早期在「松永貞徳(まつながていとく)」的倡導下,從「俳諧連歌(はいかいれんが)」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新的詩體,并被推廣到全國。而以「松尾芭蕉(まつおばしょう)」為首的俳句詩人(「俳人」はいじん),掀起了一場俳句革新運動,確立了閑寂風雅的「蕉風(しょうふう)」。
松尾芭蕉本名「藤七郎(とうしちろう)」,也叫「宗房(むねふさ)」,俳號、別號多達十數(shù)個,芭蕉是其俳號之一。他出生于「伊賀上野(いがうえの)」,自幼喪父,家境清貧,19歲時開始侍奉藩主「藤堂良忠(とうどうよしただ)」,并受其影響開始熱衷于俳諧創(chuàng)作。良忠去世以后,芭蕉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都「北村季吟(きたむらきぎん)」的門下學習俳諧,受他的啟蒙創(chuàng)作了很多傳統(tǒng)的作品。至此芭蕉決定立志俳業(yè),來到了江戶,試圖開拓新的人生。他的作品極具風格,先后指導了眾多弟子。芭蕉出身貧寒,不滿武家政權和町人金權的統(tǒng)治,于是他主動訣別政權和金權,遠離塵囂,從日本橋附近的繁華地段搬到了荒涼的「隅田川(すみだがわ)」對岸的「深川(ふかがわ)」的草庵之中。他的門下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感謝,在庵前種植了一株芭蕉樹,長得枝葉繁茂,于是此庵便被命名為「芭蕉庵(ばしょうあん)」。但在他39歲時,江戶發(fā)生大火,芭蕉庵不幸化為灰燼,無奈之下,他只好離開江戶,到「山梨県(やまなしけん)」的門人家暫住,兩年后在友人和門人的資助下,芭蕉庵才得以重建。41歲時,芭蕉回故鄉(xiāng)伊賀為去世的母親掃墓,他做好了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冒著隨時暴斃于旅途的危險,歷時八九個月,進行了一次漫長的旅行?;氐焦枢l(xiāng)祭拜過母親后,他又出發(fā),在旅途中度過了一年的時光,回到了江戶。此次旅途中,芭蕉嘗盡了艱辛,也看到了更多普通民眾的艱苦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使他更加清晰地意識到現(xiàn)實的殘酷,意識到人是那樣的無能為力,人生是那樣的悲哀與凄慘。但與此同時,他也感受到了旅途無窮的魅力,之后又進行了幾次旅行。后來,他甚至賣掉了芭蕉庵,踏上了漫漫旅途。他曾多次說過:“若死于路上,也是天命?!弊詈螅?1歲的時候,芭蕉病倒在旅途中,客死于「大阪(おおさか)」。
芭蕉在俳句方面的杰出貢獻,是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閑寂(さび)”。
在芭蕉的創(chuàng)作初期,大部分俳諧作家都沿襲舊習,以創(chuàng)作詼諧,幽默之作品為常事。而在此時,他提出了「風雅の誠(ふうがのまこと)」。但這里的「誠(まこと)」并不是指自然的真實,而是努力把所感的真實,用真誠的心靈抒發(fā)出來,升華為藝術的真實。比如,他在旅途中接觸了很多的庶民生活,于是他把自己親自體驗的、感受的現(xiàn)實,用俳句表現(xiàn)了出來。當芭蕉在「富士川(ふじがわ)」岸邊,聽見河邊上有棄兒的哭聲時,他寫出了這樣的俳句:
聞猿哀嚎棄兒啼,
蕭瑟秋風添凄厲.(姚繼.譯)
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因口糧不夠而被家人遺棄在河邊,芭蕉聽到他那凄慘的哭聲在秋風中回蕩,聯(lián)想起杜甫《秋興八首》的“聽猿實下三聲淚”,感覺就像令人斷腸的猿啼,這更加生動地重現(xiàn)了當時悲涼的場景。
在“風雅之誠”的基礎上,芭蕉提出了“風雅之寂”,即“閑寂”。因為在旅途中經(jīng)歷了很多生死離別,芭蕉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于是他引入了禪宗的思想,使“誠”的內涵獲得了更大的延伸,所以芭蕉提倡的“閑寂”同時具有風雅的一面與禪寂的一面。近世日本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學理念、即“空寂(わび)”,它以幽玄作為基調,充滿苦惱之情,更具情緒性,多用在生活藝術上。在歌學領域提倡的“空寂·幽玄(わび·ゆうげん)”經(jīng)由「世阿彌(ぜあみ)」之手引進「能楽(のうがく)」論,發(fā)展到了自覺的階段之后,又被運用于「茶道(さどう)」。茶道宗師「千利休(せんのりきゅう)」提倡的草庵式“空寂茶(わびちゃ)”,強調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簡素的情趣。但與幾乎完全排除物的世界的“空寂”不同,“閑寂”是以風雅作為基調,充滿寂寥之情,更具情調性,偏重于受自然物象而誘發(fā)出的寂寞感和憂郁感。最能體現(xiàn)芭蕉“閑寂”理念的作品,非『古池(ふるいけ)』莫屬。
悠然古池蛙躍入,
弄出水聲破靜謐.(姚繼.譯)
古池周圍一片幽靜,且“古池”二字表現(xiàn)出了恒古的寂靜。加上水面的平和,更是增添了一種寂的氛圍。偶然一青蛙跳入池水中,撲通的響聲頓時打破了靜謐的世界,打破了千古的沉默,大自然的生命律動仿佛在這一聲水響中涌動回蕩。寧靜中的水響映襯得古池更加地寂靜,而且水聲過后,古池的水面和周圍又都恢復了之前的寧靜。這首俳句中,動與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一切看似安靜,卻蘊含著大自然千變萬化的運動。『古池』就是通過“閑寂”特有的表現(xiàn)力,表現(xiàn)了俳句的風雅美。與『古池』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作品,是芭蕉旅行『奧の細道(おくのほそみち)』,置身于沉寂的環(huán)境中時創(chuàng)作的。
置身一片靜寂中,
蟬鳴聲聲透巖石.(姚繼.譯)
寂靜中的蟬鳴,使得芭蕉心神不由得清凈起來,而且它襯托出周圍的環(huán)境更加幽靜。這首俳句和『古池』都絕妙地體現(xiàn)了芭蕉“閑寂”的文學理念,將自然與人生、藝術與生活融合為了一體。在中世的幽玄上增加枯寂的情調。芭蕉的這一文學理念當然不是題材表面的情調,而是作者捕捉對象時的心靈觀照。所以,即使是吟詠華麗濃艷的題材,也可以表現(xiàn)出閑寂的色彩。
常年在旅途中奔波的芭蕉,晚年時深化了“閑寂”思想。對他而言,旅行有著無窮的魅力。在著名的紀行文『奧の細道』里,芭蕉這樣描述道:
日月乃百代過客,年復一年亦如旅人也。行舟營生之船夫,牽馬終老之人,日日羈旅,四海為家?!沃袷谷嗽娕d大發(fā),幾近狂亂,道祖神邀我出行,心浮氣躁,難于穩(wěn)定.(姚繼.譯)
旅途中,他游遍名勝古跡,潛心于古典文學的世界中,仿佛聽到了古人的心聲,在艱苦的道路上實踐著自己的藝術理論。就是這多年的旅途經(jīng)歷,成了他文學、美學思想的重要源泉。在奧州旅途中,芭蕉對迎接他的弟子提出了「不易流行(ふえきりゅうこう)」這一新的文學思想。所謂「不易(ふえき)」,是指藝術的本質之中有一種超越時代、流派與藝術種類的永恒不變的東西;「流行(りゅうこう)」是指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必然要追求新意,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就這樣,芭蕉從根本上解決了俳句不斷革新的理論問題。
芭蕉的思想形成過程中,主要受到本國中世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唐朝文化的深刻影響,在藝術的“風雅之誠”里,浸透著人生無常的佛教文化觀念,但卻少有宿命思想,而是力求在短暫的人生里努力追求藝術之道,以及對時間飄渺的感嘆。
一位日本學者曾形象地說道:“如果物語沒有「物哀(もののあわれ)」,茶道沒有“空寂”,俳句沒有“閑寂”,就如同調膳忘卻下佐料。它們的審美形態(tài)占據(jù)著日本美的心臟部位?!卑沤兜摹伴e寂”俳論,是對中世文化所崇尚的“幽玄”、“空寂”、“有心”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這一文學理念及其審美觀,深深滲透到文學、戲曲、繪畫、茶道等各個領域,已經(jīng)成為文學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