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雄偉 成 龍
關于《淚珠與珍珠》的主題,教參以一句“實質上,思鄉(xiāng)懷人才是文章的主題”斷語,并認為文章的“邏輯是這樣展開的:人是要流淚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經歷所致。而如果沒有變故那是不會有眼淚的。而變故會使眼淚變得更加真切和純潔”。很明顯,這樣的邏輯梳理無法推導出文章的主題是“思鄉(xiāng)懷人”,因為“變故”有許多種,而進入文學作品的“人”已不單單是現(xiàn)實中人的復本,況且眼淚的含義是極其豐富的,思鄉(xiāng)懷人自然會流淚,但流淚絕不僅僅是因為“思鄉(xiāng)懷人”。
那么,《淚珠與珍珠》一文的主題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文章主題應該定位在勸勉,勸勉世人從眼淚中去感受親情、體悟哲理。它應該是“一首絕妙的勸勉詩”。
說其是“詩”,自是因為它語言優(yōu)美,意境高雅清絕,營造了“一個色彩柔和、氣氛溫馨的藝術世界”(方忠編著《臺灣散文40家》)。這一點有目共睹,無需贅言。
說其是“勸勉”而非“思鄉(xiāng)懷人”,則源于對課文內容安排的分析。
文章確實寫了思鄉(xiāng)懷人的內容,但這僅是文章豐富內容中的一個部分。文章以時間為表面線索,文中幾個句子表明了時間推進的關系:“我們那時的少女情懷”、“不知愁的少女”、“欲思老淚橫流而不可得”;而內在的線索則應是對人生的感悟,具體而言是對憂患的感悟,文中有幾個關鍵的句子暗示了這種逐層推進的關系:“讀高一時……并未能體會什么是憂患”、“覺得在作文描寫方面,多了一層領悟”、“人生必于憂患備嘗之余”、“可見生命在奮斗歷程中”、“眼淚不為一己的悲痛而為蕓蕓眾生而流”。顯然,這種對憂患的感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的豐富而逐漸深入的。對于憂患,文章先言“未能體會”,再用“具象與抽象對比的例子”來反襯對憂患的未知,然后用白居易詩歌“固然”、“巧妙”的比喻來映襯杜甫詩歌“既寫實,卻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的特點,最后直接明確憂患備嘗“才能體會杜老‘眼枯見骨的哀痛”。至此,文章才出現(xiàn)所謂的思鄉(xiāng)懷人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寫返鄉(xiāng)探親熱潮,著重言明其眼淚多,有骨肉團聚的老淚橫流,更讓作者感慨的是“家園荒蕪,廬墓難尋”時的悲痛淚流。這之后文章還引用了母親對自己、自己對兒子的具體事例,兩句詩,阿拉伯詩人所編的故事,嶺南派畫家的那張名畫,耶穌信徒的流淚等五個方面具體的內容。從文章結構安排的一般常識來看,“思鄉(xiāng)懷人”的內容只占了文章內容的極少一部分,并且只是起到一種論據的作用,是文章第五段中心句“人生必于憂患備嘗之余,才能體會杜老‘眼枯見骨的哀痛”的引例。教參僅憑此一小部分且只能起到引例作用的內容就斷定“思鄉(xiāng)懷人”的主旨,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錯誤。
文章“勸勉”之意體現(xiàn)在對人生境界的三重追求之上,即“眼淚”的三重含義。
人生境界之一,追求親情的傳遞與永恒,即眼淚的基本含義——親情的象征。文章引用的冰心的“雨后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雖然良心成了喻體,但卻是文章要說的真正目的。至于文中所引用的自己對兒子、母親對自己的具體事例,則更是印證了眼淚作為親情象征的含義,當然,這只是基本的含義,只要是人,都曾有過以淚表達親情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驗。此乃人之常情,因此文章并未花太多筆墨去體現(xiàn)。
人生境界之二,追求生命奮斗的永不停息,即眼淚的深層含義——生命奮斗歷程的象征。文章直言“我還是最愛阿拉伯詩人所編的故事”——沙礫變珍珠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僅因為詩句本身的美,更因為故事蘊涵了人生深刻的哲理。牡蠣體內的沙子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為了排除這痛苦,牡蠣“努力”分泌液體,忍受巨痛,忍受歲月長久的考驗。其實,這沙子不正是人生命過程中的困難、挫折、打擊的絕妙象征么?牡蠣長時間的忍耐換來的是一粒圓潤的珍珠,這不正是人們經過努力奮斗之后迎來燦爛美好的明天的絕妙象征么?其實,作者琦君本人又何嘗不是在艱苦的奮斗歷程中變成了“一粒圓潤的珍珠”?
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為蕓蕓眾生擔負苦痛,即眼淚的最終含義——感恩的心。文章為了表明這層含義,迂回曲折,以“憂患”貫穿始終。開篇雖說“未能體會什么是憂患”,卻起到了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的效果。杜甫詩歌“尤高”的“境界”,正是源于杜老對社會的關注、對百姓生離死別的無限痛惜。杜老橫流的老淚不正是“為蕓蕓眾生而流”的么?“境界尤高”四字,既是老師對杜甫詩歌的評價,更是作者對杜老人生境界的肯定與褒揚。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又必須“備嘗憂患”,這里的“憂患”,自然不再是一己之憂患了。文章為了最終確立追求此種境界的主題,在結尾部分,選取了中外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形象——觀音與耶穌,一個“愿為世人負擔所有的痛苦與罪孽”,一個“為背負人間的罪惡”,佛的境界是“慈悲”,耶穌的境界是為眾生“滴血而死”。眼淚的最高境界,是“最最純潔真摯”的境界,是“滿懷感恩的心”,此時的“感恩”,自然是感心懷天下眾生者之恩。這樣的人生境界,自然是超越了自我,指向了他人。一個不為一己、人人為他的人類社會,不就是我們理想中的最美好的明天么?
《淚珠與珍珠》正是以這樣優(yōu)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深刻的內涵,勉勵我們不斷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構建一個溫馨的世界。
《淚珠與珍珠》:一首絕妙的勸勉詩!
(作者單位:贛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