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萍
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戲曲,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而以“角兒的藝術”為特征的戲曲,又以其表演藝術為中心。因此,戲曲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既受整個戲曲美學特征的決定與制約,又是整個戲曲美學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與藝術支撐。
研究、探討戲曲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不僅對于戲曲表演藝術,而且對于整個戲曲藝術,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價值與實踐參照作用。
具體而言,戲曲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寫意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戲曲表演藝術中主要表現(xiàn)為對時間空間限制的突破,以及動作、布景的虛擬。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個與實際的生活形態(tài)相去甚遠,藝術的韻律隨著心意流蕩的天地——當然,不會是一個逼真的紀境?!雹?/p>
寫意化的核心,是直接作用于“意”,不是憑借實物的逼真外形去表現(xiàn)。寫意化的美學特征,主要通過虛擬與夸張兩大手法予以具體呈現(xiàn)。
虛擬是集中、提煉的結果,是排除了嚴格而細瑣的物質性限定后的產物,為的是為清晰地表現(xiàn)本質特征,即“寫”出“意”來。例如以鞭代馬、以槳代船、以車旗代車、以水旗代水、以火旗代火、以杯、壺代盛宴,以演員腳步代上下樓等等,都是戲曲表演以虛擬手法達到寫意化目的的經典例證。
夸張是夸大事物的本質屬性的一種表演方法。例如戲曲表演中的“甩發(fā)”、“打出手”、“蹉步”、“倒僵尸”等等,都是夸張的成功例證。
寫意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與西方寫實化傳統(tǒng)美學的主要區(qū)別之,正如當代著名美學家彭吉象先生所說:“中國傳統(tǒng)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西方美學則強調美與真的統(tǒng)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tǒng)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xiàn)、抒情、言志;西方傳統(tǒng)美學則強調藝術的再現(xiàn)、模仿、寫實?!雹?/p>
寫意化表演是戲曲表演藝術的主要美學特征,例如京劇《秋江》,既無船亦無水,全憑演員靠一只船槳,就營造出上船、下船、行船的意境;又如京劇《三岔口》,全憑演員的虛擬與夸張表演,就營造出黑夜摸打的意境。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清代戲曲理論家王國維對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征有一句十分準確的概括:“以歌舞演故事?!币虼?,戲曲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也自然以歌舞化為其重要標志之一。
所謂“歌舞化”,指的是載歌載舞,這是戲曲表演藝術與話劇表演藝術的主要區(qū)別之一。
中國戲曲表演的“歌”,即唱腔,它有獨特的美學特征,如音樂體制(板式變化體、曲牌聯(lián)綴體、綜合體)、演唱特點(行當唱腔、流派唱腔、劇種唱腔)、演唱風格、演唱韻味、發(fā)聲方法等等。
中國戲曲表演的“舞”,即舞蹈,它也有獨特的美學特征,如京劇《霸王別姬》中虞姬的“劍舞”、京劇《天女散花》中天女的“水袖舞”、京劇《徐策跑城》中徐策的“跑城舞”等等,多半都是邊舞邊唱的,因此它們都是“載歌載舞”歌舞化的成功范例。
程式化也是戲曲表演藝術重要的美學特征之一。
程式是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技術形式,它是根據(jù)戲曲舞臺藝術的特點與規(guī)律,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為唱念和身段,并與音樂節(jié)奏相和諧,形成規(guī)范化的表演程式,例如“起霸”、“趟馬”、“走邊”、“整冠”、“捋髯”等等,都是程式,也稱作“程式動作”。
程式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此要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表演程式。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現(xiàn)代京劇《駱駝祥子》中祥子的“洋車舞”,就是創(chuàng)造的新的戲曲表演程式,受到廣大觀眾與專家的贊賞;又如京劇《滿漢全席》中“炒菜群舞”,也是成功的新的表演程式,令人耳目一新。
1.余秋雨著.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P653.
2.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