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紅
舞蹈,雜技包裝的美麗外衣
□王翠紅
自從雜技誕生的那一刻起,便與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雜技經(jīng)過舞蹈的包裝,更顯得婀娜多姿,美侖美奐。雜技與舞蹈除了極親密的、不可忽視的表層關系外,還有著深層次追求。舞蹈融入雜技的元素,顯得賞心悅目;而雜技披上舞蹈美麗的外衣,使內(nèi)容和境界都得到了升華。正是因為將舞蹈融入到雜技中,雜技才愈顯美麗和動人。
將舞蹈融合到雜技中,不能不說是雜技界的高明。借助舞蹈的審美視角和藝術思維,借助舞蹈的藝術創(chuàng)作,雜技藝術不僅巧妙地為自己完成輸血過程,更悄悄地強健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使雜技舞臺越來越好看,越來越滿足各種不同的審美需求,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集原始與新潮、細微與宏大、真實與虛幻、簡單與繁雜、低級與高雅等等元素于一身的、特立獨行的觀賞樣式。
什么是“舞蹈”?最通俗的說法是“手舞足蹈”。中國古代人對舞蹈是這樣解釋的:“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就是說,人們通常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中的感情,然而語言有限,在感情非常激動或復雜的時候,語言也表達不了內(nèi)心的情感,因而加上許多語氣助詞和副詞來幫助,加上語氣感嘆還不行,因而放聲歌唱,唱起來仍然覺得不足,因而就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這里可見舞蹈最基本的定義已經(jīng)不單純是手舞足蹈了,它雖是以人的動作為介體,而動作的來源則在于人們高度激動時的感情。
什么是雜技藝術?雜技藝術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試圖超越人類自身的極限,最大程度地開發(fā)人類高難特技,不斷出新、出奇,制造驚險和動作懸念。它以功夫外在的炫技為最有力武器,用驚、奇、難、懸、險來取悅觀眾,追求不斷超越和自我挑戰(zhàn)。雜技藝術即是一切服從“技巧”的設置,一切手段都為完成“技巧”而錦上添花。
由此看出,雜技和舞蹈都是肢體語言的陳述和表露,只不過雜技側重的是技巧,而舞蹈側重的是美感。技巧與美感的組合,便是“佳偶天成”,因而雜技與舞蹈的“婚姻”,使這對“佳麗”愈發(fā)顯得美麗絕倫。從近年來我團在全省乃至全國獲獎的雜技作品來看,無一不是借助舞蹈的迷人魅力才獲得成功的。
雜技藝術雖然古老,卻晚于其他藝術登上大雅之堂。從民間地攤兒一路走來,走過大篷、走過舞臺,逐步以她獨有的魅力在藝術舞臺上樹起了一面大旗。但是,在社會不斷發(fā)展,人們審美情趣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雜技的藝術也必須不斷提高和升華。登上大雅的雜技越來越需要更加完美的藝術包裝,追求有意味的藝術場面。這就需要舞蹈的融合,尤其是今天雜技藝術不斷沖擊高難驚險的極限時,舞蹈于其中起到了黏合、美化、超越的不可估量的功能。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巧妙合理的藝術包裝,幾乎是雜技節(jié)目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半s”以“技”當頭,“舞”以“藝”為先。雜技界正是看中了舞蹈藝術在這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卓越能力,想盡辦法吸收和運用舞蹈藝術的智慧來豐富雜技節(jié)目。舞蹈對雜技的包裝,往往以浪漫手筆揮灑“藝”與“技”的完美結合,使雜技節(jié)目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絢麗。
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又遠離生活原形。雖然舞蹈藝術不直接表現(xiàn)生活原形,但舞蹈追求生活中“情感的真實”,追求與觀眾心靈共識的接近。舞蹈所傳遞的情感離不開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事件的思考。
而雜技藝術的虛幻性是任何藝術都不能相比的,她不需要貼近生活,甚至刻意尋找超越現(xiàn)實生活、對未知世界想象夸張到極限的感官刺激。也正是由于這一點,使雜技在藝術舞臺上無可替代。
舞蹈給雜技披上一件美麗的外衣,使雜技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炫麗,充滿信心。但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花樣絕招,最終都不可偏離目標。
需要說明的是,雜技與舞蹈的結合要大方得體,渾然天成,不能為了結合而不顧舞蹈語言,生搬硬套,其結合反而是東施效顰,畫蛇添足。
因此,要使舞蹈為雜技錦上添花,必須明確雜技本身并不承擔表達人類復雜情感內(nèi)容的責任,掌握這一局限去完成智慧性的創(chuàng)作,全力為節(jié)目設計一個有意味的、動作的嶄新“意境”,并根據(jù)意境需要,將手中現(xiàn)有“材料”進行深度開發(fā)和再造,向著“超越現(xiàn)實”的終極目標沖刺。
總之,雜技創(chuàng)作的多樣化不是尋求姊妹藝術來進行簡單包裝,也不是固守傳統(tǒng),賣弄技巧。舞蹈,讓雜技插上一雙美麗的翅膀,帶著雜技飛向夢想,飛向遠方。
責任編輯 王一亮